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这种现象称之为出血性脑梗死或脑梗死后脑出血。那么,出血性脑梗死有哪些分类?出血性脑梗死做哪些检查?下面,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
1、出血性脑梗死有哪些分类
2、出血性脑梗死做哪些检查
3、怎么预防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有哪些分类
1、皮质型
示高密度局限于皮质的梗死灶内,出血量2ml~10ml,梗死范围为10mm~15mm。
2、多灶型
示低密度区内有散在的点状甚至环状的高密度影,出血量难以估计,梗死范围为10mm~50mm。
3、血肿型
示低密度影内有局限性高密度图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整齐,出血量5ml~10ml,梗死范围为15mm~70mm,均位于基底节区。
出血性脑梗死做哪些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
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2、头颅CT
中心型
在低密度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边缘型
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
混合型
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
3、头颅MRI
急性期
T1加权像为高信号或正常信号;T2加权像为轻微低信号改变。
亚急性期
T1及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改变。
慢性期
T2加权像为低信号改变。
4、脑血管造影检查
部分患者早期能发现闭塞血管,后期能发现原闭塞血管重新开通及造影剂外渗现象。
5、腰穿
脑脊液呈血性或黄变。有时腰穿脑脊液的改变比CT扫描更敏感。脑脊液红细胞数量<1000/mm,CSF外观可清亮,但红细胞计数敏感性强。可破坏血脑屏障,血清/脑脊液蛋白比值下降。
怎么预防出血性脑梗死
1、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
2、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抗凝等治疗应在有一定实验室控制的基础上应用。尽量减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3、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在季节变换时可能因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应特别注意。
4、重视脑血管病的先兆,如有不适如一侧肢体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涎或手足麻木,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眩晕伴有肢体症状,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异常时,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