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黏膜松弛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由于发育不良、腹压增大、直肠的支持组织软弱或受损伤,以及直肠、肛门病变牵拉等原因使直肠黏膜层与肌层间出现移位。那么,哪些人易患直肠黏膜松弛?直肠黏膜松弛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
1、哪些人易患直肠黏膜松弛
2、直肠黏膜松弛的原因有哪些
3、直肠黏膜松弛需要做哪些检查
哪些人易患直肠黏膜松弛
1、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
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
2、儿童
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直肠黏膜松弛。
3、各种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的人群
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窝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袢直接压在直肠前壁将其向下推,易导致直肠黏膜松弛。
直肠黏膜松弛的原因有哪些
1、负重远行
经常从事重体力作业,如搬运工等,可由于腹压持续升高导致直肠黏膜松弛。
2、妊娠
受孕激素影响,肛提肌容易松弛下陷,直肠容易受腹压作用而下移,此时便秘加重,黏膜容易发生松动。
3、咳嗽
慢性咳嗽会造成腹压增高,剧烈咳嗽可使腹压瞬间增高为原来腹压的4倍,是直肠黏膜松弛的高危人群。
4、其他病变的影响
直肠息肉、内痔脱出肛门,可向下牵拉直肠黏膜,使黏膜松弛、脱垂。
5、发育不良
在小儿1~3岁时多发,而后随小儿的生长发育,常可自愈,因此小儿的直肠黏膜松弛可能与发育不良有关。
6、长期便秘、不良的排便习惯
人类排便为蹲厕或坐便,直肠与肛门处于相对垂直位置,如果长期便秘会导致腹压持续升高,久之,干硬粪便挤压直肠黏膜,使之向下移位,黏膜与肌层逐渐分离。排便习惯不良,便后厕所久坐,每次长达30分钟以上,长此以往,腹压增高压迫直肠黏膜,使之下移。
直肠黏膜松弛需要做哪些检查
1、肛门指诊
下端直肠黏膜较松弛,肠腔内黏膜堆集,偶尔扪及套叠环。
2、直肠镜
可见直肠前壁黏膜过多,呈皱褶状,个别黏膜内脱垂并堵塞肠腔,肠腔内没有明显的腔隙。
3、排粪造影
排便造影是诊断直肠黏膜松弛有价值的检查,典型表现是直肠侧位片上呈漏斗状的影像,部分病人有骶骨直肠分离现象。
4、肛门视诊
直肠黏膜松弛较重者,嘱患者下蹲并用力屏气,可使直肠黏膜脱出,可见圆形、红色、光滑的“肿物”,即脱出的直肠黏膜,黏膜皱襞呈放射状。
5、结肠镜检查
因插肠镜时牵拉黏膜以及检查需要充气,所以内镜检查不易见到,但在松弛处可见到直肠炎、溃疡、水肿或红斑,常误诊为肠道炎性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