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拥有一个精神健康的身体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凡事向积极的一面想,有利于减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其次均衡的营养。要达到营养均衡,就需要注意日常饮食习惯,要注意合理饮食的6个方面:1.食物多样化。2.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3.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4.少吃盐、糖。5.尽量避免饮酒。6.尽量避免吸烟。合理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均衡膳食需要平时养成习惯,并坚持不懈,才能充分体现饮食对健康的重大促进作用 。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饮食质量和潜在的营养缺乏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近日,一篇发表于国际杂志Lancet Psychiatr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在考虑一系列医疗条件的情况下,精神病学和公共卫生应当被重新认识,并且饮食和影响也是保持个体心理健康的关键角色。
研究者Jerome Sarris说道,由于决定心理健康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一些新发现的令人信服的证据都表明营养是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率及流行率的关键因素,这就表明营养对于精神病的重要程度同对心脏病学、内分泌学及肠病学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有研究揭示许多营养物都和大脑健康直接相关,比如Ω-3s、维生素B(尤其是B12)、胆碱、铁离子、锌离子、维生素D等。
如今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健康的饮食方式对于降低各个年龄段人群患抑郁及自杀的风险非常有帮助;而母源性和早期的营养是对于儿童精神健康非常重要的因子,个体幼年关键时期营养的缺乏往往会引发抑郁症及心理障碍。2014年发表的一篇系统性回顾文章中研究者就揭示了儿童和未成年人群中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和较差的精神健康之间直接相关;随后研究者也表明饮食的改善可以有效抑制常见精神障碍早期出现。
最后研究者Sarris表示,如今临床医生们应当考虑将饮食和额外的营养物的添加策略加入到治疗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的疗法中去,这或许对于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质量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