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盗挖唐朝皇帝十八座陵墓 竟被后唐皇帝赐姓李

   2020-04-2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唐朝有两个掘墓人,二人姓名中都带个“温”字。地表上,朱温篡唐,革了大唐帝国的命;地表下,温韬盗宝,挖了李唐皇帝的坟。在古代,“温”同“瘟”,把唐朝搞得万劫不复的,就是朱温和温韬这两个“瘟神”。说起来,朱温和温韬颇有些相似处。朱温早年是个混子

唐朝有两个掘墓人,二人姓名中都带个“温”字。地表上,朱温篡唐,革了大唐帝国的命;地表下,温韬盗宝,挖了李唐皇帝的坟。在古代,“温”同“瘟”,把唐朝搞得万劫不复的,就是朱温和温韬这两个“瘟神”。

说起来,朱温和温韬颇有些相似处。朱温早年是个混子,参加过黄巢起义,后叛变投降唐廷,被赐名“朱全忠”,受封梁王,七年后灭唐建梁。温韬起初是个盗贼,投靠节度使李茂贞,自更名“李彦韬”,后叛变归顺后梁,节度关中,七年内挖遍唐陵。

当年,大唐帝国何等强盛,李唐皇帝何等风光,然而物转星移,世事难料,遇到这么两个臭名昭著的瘟神级恶霸,也只能任其宰割了。

大唐帝国传二十一帝(含则天),除了昭宗李晔葬河南和陵、哀帝李柷葬山东温陵,其余的均葬于关中。十八座皇陵,就是十八个宝藏,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安徽人朱温知道,长安人温韬更明白。朱温很忙,没心思盗墓,再者他已然灭唐,有些事情也不敢做得太绝了,这个机会最终留给了盗贼出身的温韬。

朱温死后,二子争锋,后梁大乱。末帝朱友贞在位时,温韬成为后梁的一方节度使,镇崇州、裕州等地,唐皇陵就在他的地盘内。

在任期间,温韬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盗墓上,《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旧五代史·温韬传》载温韬在任时“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温韬挖掘皇陵的目的,在于“取其所藏金宝”,金银珠玉他要,绫罗绸缎他要,但有些纸制的无价之宝,他不稀罕。唐太宗昭陵中的钟繇、王羲之字帖,以及各类前世孤本图书,在这场文化浩劫后没了踪迹。著名的《兰亭序》是否因此遭到损毁或遗失,至今仍是个谜。

十八座唐陵中,最大的当属高宗李治与则天女皇的合葬墓——乾陵,陵内的珍宝不可估量。当年,黄巢起义时,曾派人挖掘过,没能成功。这次,温韬也下了不少功夫,仍未能撼动,天神的愤怒,诡异的天气,让温韬败下阵来。“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因此躲过一劫,但其他十七陵全被温韬挖了个底朝天。

温韬收工时,后梁政权也快支撑不住了,他才懒得管这些。温韬有的是钱,谁得了天下,他就认谁。

同光元年(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父亲李克用遗志,推枯拉朽般灭了后梁,算是在政治上为他的老主子李唐皇帝报了仇。李存勖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在名义上就是大唐帝国的延续。

当年,时为晋王的李存勖在与后梁激战中,温韬得罪过李存勖。如今,李存勖成了天下之主,温韬也顾不得以前的事情了,立刻露出小人嘴脸,一路磕头进了皇宫。为了立足,温韬拿出大笔金银贿赂刘皇后,刘皇后枕边风一吹,把所得财物一亮,李存勖来了个不计前嫌,反认为温韬是大大的忠臣。

除了让温韬继续干匡国节度使,李存勖赐给温韬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李绍冲。后唐李姓,原是李唐皇帝所赐国姓,温韬的李姓,也应是李唐国姓。一个几乎挖遍了李唐皇陵的盗贼,竟然被赐姓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黑色笑点。

“国家为唐雪耻,温韬发唐山陵殆遍,其罪与朱温相埒耳,何得复居方镇,天下义士其谓我何”(《资治通鉴》)。大臣郭崇韬这话,不仅道出了温韬罄竹难书的罪行,也指出了李存勖违背初心、不辨忠奸的荒唐。然而,李存勖夫妇已经得了温韬好处,丝毫听不进郭崇韬这番慷慨激昂的忠言,温韬还是走马上任了。

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拨乱反正,温韬的末路到来了,很快就被夺去李姓,削去官职,勒令回家务农,后又被发配到德州,所盗财物全部充公。天成三年(928年),李嗣源又“敕以温韬发诸陵,……令所在赐死”(《资治通鉴》),以发掘唐陵的罪名将其诛杀,总算是为李唐皇帝报了另一份仇。温韬疯狂盗挖唐陵,同样也是自掘坟墓。

 
标签: 唐朝 陵墓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