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为何只有三分之一是李世民嫡系?

   2020-03-0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贞观十七年,这一年唐太宗44岁,距隋末晋阳起兵已有26个年头,他想起了为李唐建立和兴盛立下汗马功劳的众多老臣。这些老臣中,有的已不在人世,如魏征刚于年初去世,殷开山早在20多年前、来不及看到李世民登上帝位就在征战途中病逝;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

贞观十七年,这一年唐太宗44岁,距隋末晋阳起兵已有26个年头,他想起了为李唐建立和兴盛立下汗马功劳的众多老臣。这些老臣中,有的已不在人世,如魏征刚于年初去世,殷开山早在20多年前、来不及看到李世民登上帝位就在征战途中病逝;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如李靖已经72岁,房玄龄、高士廉等也都年近70。李世民不禁觉得有些伤感,于是下令在皇宫内修建凌烟阁,命阎立本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皆真人大小,由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自己亲自作赞,以示纪念和褒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依次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秦叔宝。这24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始终追随李世民浴血沙场、戎马倥偬的铁杆“粉丝”;二是资历老功勋大、但与李世民关系一般的将领;三是隋室旧臣或原属其他方面起义军、后归顺李世民麾下的将领。

李世民对旧臣的关爱是众所公认的,但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构成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属于李世民嫡系的不过三分之一。用现在的话说,这24人并不能一语概之称为“李世民的人”。正是从这一份名单上,回顾24人各擅胜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既让人感叹创业的艰辛,更让人深切体会到李世民用人的胸怀。

首先,从严要求秦府旧臣。玄武门事变后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如愿登上帝位。由于李渊后期曾有意识地抑制李世民势力,因此这意味着重新论功行赏的机会到了,而当时也确实出现了“诸将争功、纷纭不已”的场面。不过,李世民显然让他们失望了,他不仅没有对秦府旧臣格外开恩,反而更加从严要求,以至于房玄龄不得不提醒他:“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原太子李建成东宫)、齐府(齐王李元吉)人之后。’”李世民严肃回答:“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我与卿辈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安能以新旧为先后哉?此岂为政之体乎!”此外,当有人建议李世民将秦府旧兵选入宫中充实宿卫,李世民同样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我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

李世民对旧臣的关爱是众所公认的,但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构成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属于李世民嫡系的不过三分之一。用现在的话说,这24人并不能一语概之称为“李世民的人”。正是从这一份名单上,回顾24人各擅胜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既让人感叹创业的艰辛,更让人深切体会到李世民用人的胸怀。

其次,出于公心对待其他方面功臣。与从严要求秦府旧臣相映照,李世民对不属于自己“嫡系”、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方面功臣,做到了秉持公心、公正对待。例如,李唐的建立有赖于两大主帅,北方为李世民,南方则为李孝恭。李孝恭尽管战功赫赫,却深谙退让之道,特别是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夺位战中,始终保持中立,但这并不妨碍李世民将其列为二十四功臣的次席。同样,在关键的玄武门事变中并未明确表态支持李世民的还有李靖与徐世绩,李世民也没有为此产生心结,仍将二人请进了凌烟阁。

再次,不唯亲与不避亲。正是由于从公心出发,李世民在用人上坦然自信,既不以亲疏远近划小圈圈,也不刻意避亲以示“大公无私”。淮安王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叔,李渊起兵时,他是李氏宗亲中唯一于晋阳之外举兵响应的,之后也是战功累累,可谓功劳与苦劳兼备。李神通与李世民素来相善,在太子争夺战中,李神通选择站在了李世民一边,并营救过李世民。如前所述,贞观初期,“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李神通自言:“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李世民郑重指出:“战窦建德时,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叛乱时,叔父望风而破。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故宜居叔父之先。”此言一出,诸将皆心悦诚服。与此同时,当长孙无忌提出自己身为皇后之兄,不宜宠任过多,否则“恐天下谓陛下为私”时,李世民坦然回答:“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今日用你,岂因私亲!”

最后,广泛吸收各方面人才,不以出身论英雄。如果说任人唯贤是李世民用人的原则,五湖四海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体现。李世民南征北战的过程,也是不断延揽各路豪杰的过程,从对立阵营中招引人才更是他的一大法宝。对这些人,李世民都能倾心以待、用人不疑。这里面最典型的当属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部下猛将,屡败唐军,后归降李世民,深为李世民器重。但由于之前与唐军将领结怨太深,不久,李世民手下诸将以担心尉迟敬德叛乱为由擅自将其关押,并劝李世民“即杀之”。李世民却不以为然,当即下令释放尉迟敬德,并单独将其带入自己卧室,予之以金,说:“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我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纵是尉迟敬德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听了这一番话也是感激涕零,从此更加死心塌地追随李世民。事实上,如果我们注意到大量原属于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以及李建成等人的良臣猛将,最后纷纷归入李世民麾下为其所用,那么,对于李世民的成功,或许就不是什么难解之谜了。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曾向群臣自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我则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才能不能兼备,我常弃其所短,用其所长。人主多恶谏臣,而我未尝因直谏黜责一人。”寥寥数言,无疑可以让我们一窥李世民用人之道的奥秘所在。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明朝开国功臣下场 明朝开国功臣下场是怎样的
    明朝开国功臣下场 明朝开国功臣下场是怎样的
    1、韩国公李善长:朱元璋将他比作萧何,后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的名义,将77岁的李善长及全家70余口全部处死。2、宋国公冯胜:朱元璋诰词中称他胜兄弟亲同骨肉。蓝玉案发两年后被赐死。文献记载:上召胜饮之,酒归而暴卒。3、颖国公傅友德:
  • 刘邦主要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刘邦主要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刘邦主要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刘邦主要杀了哪些开
    1、刘邦杀了六位开国功臣,全部都是在刘邦身边辅佐的奇才。2、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后警戒之心越来越强,加上刘邦本人生性多疑好猜忌,害怕他们在将来会有谋反之心,在自己内心非常恐惧下把自己身边的武将或者是分封的功臣全部杀害,有的甚至被满门抄斩,无一幸
  • 揭秘刘邦为何要将功臣萧何下狱治罪?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
    12-31 刘邦萧何
  • 皇帝赏赐功臣黄金 此后巨额黄金为何一夜间消失
    中国古代从秦汉时期开始,黄金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帝王们往往大手一挥,慷慨地赏赐、馈赠动辄成千上万。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汉王刘邦听从了谋士陈平的计谋,派陈平携带40万两黄金到楚国动作反间计,结果收到了奇效,致使西楚霸王离间了“亚父”范增,导致
    12-31
  • 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 土木堡之变护驾功臣袁彬
    袁彬(1401—1488),字文质,新昌县义钧(今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明代著名锦衣卫乡首领,中国历史上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袁彬出生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其父袁忠,建文四年(1402)被选为锦衣卫校尉,在宫中近40年,一直当皇帝
  • 雍正为何要除掉功臣年羹尧
    年羹尧、隆科多本来是雍正对付胤禩集团的两把利刃,没想到先于胤禩集团走向覆灭。到底原因何在?以往一些清史研究者多以年羹尧、隆科多“骄纵不法”作为唯一的答案,这是不准确的,也没有道出年、隆遇难的真相。雍正为了制衡胤禩、胤禟、胤禵,搞了一些政治上
  • 东汉治边第一功臣是谁?文武兼备越千古
    公元110年,羌族民变。并州,凉州被攻陷,被掳掠。而且势头越来越猛,不加以压制的话,恐怕会连锁反应,引起朝廷震荡。大将军邓骘下令,北方军情已经万分紧急,这会儿还要分散兵力去对付羌人的话,说不定两头不保。他在开公卿大会时,还特地说了个通俗的比
    12-31 东汉
  • 明朝功臣邓愈英年早逝朱元璋竟然亲自祭奠
    我们唯一能够了解邓愈的途径,也只有从记录邓愈一生的文言文《明史邓愈传》中了解一二了。文言文阅读起来总是那么费劲,在这里小编就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吧。邓愈生长于乱世,他的父亲就是个重信讲义之人,那时候民间有很多自发形成的民兵队伍来保家卫国,邓愈的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靖人物生平 平定萧铣
    早年经历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
  • 揭秘朱元璋杀光功臣 为何独独放过他?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