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洪秀全造反大多都是因为它 古人“谋生”手段

   2020-04-2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古代一场科举考试,全国各地都有学子参加,人数也特别的多,可是能够录取的名额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的考生只能是名落孙山,一部分的考生会选择认真复习,等下一次的机会再考,也有很多的考生就此放弃了科举这一条光辉显赫的路,转而开始为自己谋生。不过古代的

古代一场科举考试,全国各地都有学子参加,人数也特别的多,可是能够录取的名额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的考生只能是名落孙山,一部分的考生会选择认真复习,等下一次的机会再考,也有很多的考生就此放弃了科举这一条光辉显赫的路,转而开始为自己谋生。

不过古代的考生们,寒窗十年苦读之下,要说体力,那是没有的,身体疲弱的他们也干不了重活。那手艺呢?一门心思科举的考生们又怎么会有时间去学习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那么,那些古代没考上科举的考生们,他们又依赖什么来生活下去呢?

师爷,这是那些没考上科举的考生们一个较为常见,也算是比较体面的选择。所谓师爷更多的起到一个参谋的作用,师爷在朝廷中并不是一个官职的象征,他们大多是辅佐于那些朝廷的官员左右,帮忙处理冗杂的政务,在官员遇到困难之时帮忙出出主意,不过因为师爷并不是朝廷正式承认的官职,所以在当上师爷的那一刻,基本上来说就失去了上升的余地。

师爷主要还是由官员自身招聘而来,官员欣赏某某落榜考生的才学或者是他的办事能力,便用一定的钱财物资将其招聘来,帮助自身处理政务,成为官员在政务上的左右手。所以说师爷的前途命运是和招聘他的官员是绑在一起的,一个官员如果升官了,那么他身边的师爷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师爷就是这升天的“鸡犬”。

当然,也不能因为并不属于朝廷正式的官职就小觑这个职业,在古代一个官员所要管理的事物十分繁杂,单靠官员一人是无法处理过来的,这就只好把一些事情分摊到师爷的头上,有师爷帮忙着处理,无形之中官员手中的一些权利就赋予了师爷。有权,而且师爷在此之前还是读书人的出生,这就使得师爷成为了一个次于官,高于农工商的体面职业。而且,在落榜学子当师爷的时候,依然可以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复习书本,准备下一次的科举考试。所以说,对于一个落榜的读书人而言,师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教书先生,很多落榜的学子,在自觉考取功名无望的时候都回到家乡当了一个教书的先生,因为师爷虽好,可是一个州县并不需要太多的师爷,而且那些读死书的书生们也根部无法胜任师爷这一职业,所以他们回到家乡以后往往成为了一个教书先生。

首先从才学上来说,能识字,能讲解四书五经,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先生,这对那些落榜的学子来说完全没有困难。

再者,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本来就高,而教书先生一来是读书人,二来起到了一个传播知识的作用,所以,很是得到当地百姓们的尊敬和敬重,钱财方面虽然得到的不多,但保证自己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又得到人的尊敬,又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所以说有很多的落榜学子都选择了教书先生这一条路。

更何况,一些落榜的学子把自己的落榜看作是终生的遗憾,于是他选择了通过教书先生这一职业,希望自己所教授的学生中能够有人能够考取功名,同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经商,科举考不上,并不是说明这个人就没有能力了,明朝的巨富沈万三,也曾经考过科举,不过屡试不第,自己也就放弃了科举考试这一条途径,于是便一心一意的开始跟着家中的父辈们学习经商,这样反而成就了沈万三,他虽然没能够当官,却成为了明朝当之无愧的最有钱的人。

造反,科举本来是为了控制读书人的一个举措,然而当读书人发现自己屡试不中以后,再加上读书读来的见识和经验,反而是扛起了造反的大旗。

在古代历史中,黄巢起义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读书人黄巢成年之后想考取功名,结果屡试不第,心中愤恨之下,写下了著名的反诗《不第后赋菊》,几年之后便率领了手下了一众私盐贩子揭竿起义,拉开了造反的序幕。

与黄巢一样的还有洪秀全,导致他领导起义军反攻清朝的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考上科举。

当然,科举不第然后造反的毕竟只是极少数的,而造反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不是落榜学子谋生的常态。

 
标签: 造反 洪秀全 黄巢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朱元璋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朱元璋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这怎么解释?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
  • 明朝覆亡真相 只因人口过多粮食耗尽而造反
    明朝灭亡真相:读过不少明史,包括《明朝那些事儿》,发现一讲到明朝灭亡,都大义凛然说,罪在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这结论,你要琢磨,属于“帝国行政史”,其实大而无当,不怎么靠谱。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军哪来
    12-30 明朝造反
  • 西汉第一个造反皇族下场如何?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刘兴居(?-前177)刘邦孙,齐悼惠王子。前182年,封东牟侯,吕后召之宿卫长安。吕后死,他与其兄朱虚侯刘章合谋,请其兄齐王举兵入京诛诸吕夺帝位。文帝即位后益封二千户,文帝二年割齐济北郡封为济北王。次年,匈奴入边,文帝率丞相灌婴等亲征,他乘
  • 历史上李世民是怎样设计“一夜情”逼父造反的
    作为一个自幼在军旅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性格中充满了坚毅、果敢和叛逆,他反观自己的父亲,的确,父亲在避祸,在韬光养晦,但绝不会扯旗造反。为此他决定不再等待,他要做个时代的强者,决不做大隋王朝的陪葬品。作为唐国公之子,李世民利用自己的身份,黑白两
  • 揭秘宋高宗下十二道金牌后 岳飞为什么不造反?
    我们都知道,宋高宗的哥哥宋钦宗还在金人的手里,金人威胁宋高宗,如果和谈失败的话,就在华北册立宋钦宗为皇帝,于是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同意了和谈。但是,在金朝中,以金兀术为首的主战派并不满意和谈结果,于是,金兀术发动政变,杀光了金朝所有主
  • 古代多农民造反为什么只有宋江这拨写入水浒传?
    罗贯中写三国,是因为自古以来唯有那一回是鼎立颇久,其余时代,多数是南北对立。吴承恩写西游,也是因为打中国去印度取经的,数那一回最知名。唯有这《水浒》,虽是很早以前便读,但一直没想明白这其中缘故。古代造反的农民那么许多,为何施耐庵偏偏选了宋江
  • 魏延为什么造反 魏延造反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魏延为什么造反呢?当时诸葛亮打仗的时候就喜欢自己部署好,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魏延喜欢自己思考,所以每当和诸葛亮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就喜欢顶撞诸葛亮,诸葛亮估计觉得他挺烦的。至于最后魏延为什么会造反呢?其实魏延根本没造反,
  • 朱棣能当皇帝全靠他 造反成功后他竟分文不取
    朱棣能够将朱允文赶下台,有一个人居功至伟,这个人就是姚广孝。姚广孝是一个和尚,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给每个王子的府邸里都送了一些和尚,让这些和尚在王子的府里念经祈福。没想到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姚广孝不但是位出色的僧人,更是一位出色
    12-23 朱棣
  • 魏延为什么造反?揭秘三国魏延造反的原因
    诸葛亮打仗喜欢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啥就干啥,别问为什么,魏延能自己思考,每有意见和诸葛不符就顶撞,诸葛估计烦他了。至于最后反叛,是被杨仪小人陷害的,政治上的夺权,根本没有叛变。魏延是个将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
  • 黄巢造反 大唐是受到巨大威胁还是已经名存实亡
    有人说:“自从黄巢造反之后,大唐就名存实亡了。”这句话对吗?窃以为不然!黄巢造反是以推翻大唐江山为目的的,可笑的是,他本人后来却不承认这一点。中和四年(884),黄巢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兵败后逃入狼虎谷。他对外甥林言说:“我本意欲入清君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