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韩琦的贡献 韩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020-06-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宋神宗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庭,备极衰荣。

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韩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政治方面

公元1058年6月,宋仁宗拜韩琦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自此,韩琦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宰相生涯。韩琦为相后,首先遇到一个大问题便是立储。当时,宋仁宗因连失褒、豫、鄂三王,心情沉重,身体一直不好。至和中又因患病,无法御殿,而皇嗣又一直未立,朝廷内外忧之。立储,是封建王朝的重大政治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国家的安危,不少大臣尤其是包拯、范镇、司马光等人反复上奏,恳请仁宗及早立嗣,以固根本,但仁宗一直未允。如此拖延五、六年,立储之事仍未定下。韩琦作为宰相,对立嗣之事十分关心,他趁朝中事态缓和仁宗心平气静之际,建议道:"皇嗣者,天下巡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未有建立,何不择宗室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但仁宗当时仍期待后宫能再生皇子,故而未置可否。后来,有一天,韩琦手拿《汉书·孔光传》对仁宗说:"汉成帝即位二十五年无嗣,立弟之子定陶王为太子。成帝,中才之主,犹能之,以陛下之圣,何难哉!太祖为太子。太祖为天下虑、福流至今,""愿陛下以太祖之心为心,则无不可者。"在韩琦的极力劝说下,仁宗终于下定决心,于嘉七年(1062年)八月,下诏正式立堂兄濮王赵允让子宗实为皇太子,赐名曙。次年(1063年)三月,仁宗去世,韩琦宣读遗制,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英宗的确立,韩琦赞辅应推首功。但韩琦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耀此事,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身上。

英宗继位之初,就身患疾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因英宗非仁宗亲生,即位后又想有所作为,而曹太后思想较为保守,加之个别内侍从中挑拨,致使两宫生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韩琦作为宰相,为缓解两宫矛盾,解决政治危机,费尽了心力。他一面劝说太后,一面安慰英宗并以舜帝之孝谏曰:"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凯其余尽不孝也?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爱而子不失孝,乃可称耳。政恐陛下事太后未至,父母岂有不慈爱者!"英宗听后,很受感悟,自此不再怨说太后,两宫关系渐趋和好。不久,曹太后撤帘还政,北宋最高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政治危机被妥善化解。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重。韩琦作为宰相,又有考虑立储之事。他向英宗劝道:"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英宗同意,立颖王赵顼为皇太子。四年(1067年)五月,英宗病逝,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神宗继位之后不久,韩琦辞相。[2]

吏治上,韩琦针对当时"三司岁以资迁而任不久,相习以养资假途为说,而不修职事"的情况,大胆改革,"乃择尤繁要者五员,用资浅人久任"。力求改变那种只求作官,不修职事的状况,提高行政效率。

韩琦在朝期间,还非常重视选拔和爱护人才,他认为大臣的进退,"实系天下利害,"劝宋英宗应"以此为先。"他曾提拔和举荐过许多贤良俊士,如苏洵、欧阳修和苏轼等,都曾得到韩琦的赏识和重用。

经济方面

经济上,韩琦尝试实行均田,把废弃的土地交给农民耕种。嘉佑四年(1059年),"中书门下言,天下赋税轻重不等,乞行均定。"于是"复遗职方员外郎孙琳,都官员外郎林之纯,屯田员外郎席汝言"等"分往诸路均田。"这次大规模的均田活动,为后来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的实施积累了经验,在均田中,韩琦"选宫分诣诸路,"为"均民之赋而惟力之纾"起了重大作用。此外,韩琦还非常注重体察人民疾苦,嘉佑二年(1057年)八月,依韩琦之请,"置天下广惠仓"。韩琦请求诸路户绝田雇人耕种,收其租储存之,以接济居住城郭的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嘉佑四年(1059年)十二月,韩琦又奏道:"向曾陈监牧之弊,乞逐路坊监并诸军牧地除留放牧外,蓁田听下户请佃。"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仅河北一路就逐田于民3350余顷,每年给国家课斛斗117802石,绢13251匹,革161230束取得了较大成绩。

韩琦到扬州后,了解到地方官吏以军需匮乏为由,"于民常税之外,借取其半,借者不载税籍",认为这是坑害百姓的"无名之使用,请为蠲之。"庆历五年(1045)朝廷下令"罢义仓",将义仓"所有斛斗若便拨入官仓支遣",义仓的粮食,是从广大百姓那里额外征集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救助受灾百姓。如今若将义仓的粮食无偿拨入官仓,显然是对百姓的侵夺行为。韩琦认为这样做,将会失信于民,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他上奏朝廷,陈述利害,建议将义仓的粮食"拨与常平仓"或"赈济贫民",以实现义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韩琦改革役法,罢除"里正衙前"。衙前,是北宋州役之一,负责官物的押运和供应,如粮食官物,须以家产赔偿。这样,承役者往往破产。衙前名目繁多,由里正充役的称"里正衙前",由乡户轮户的称"乡户前",韩琦在并州,了解到"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命以就单丁",造成"富者休息有余,贫者败亡相继"的局面。

从庆历五年(1045年)到嘉佑元年(1056年),韩琦在地方任职11年,深受当地百姓拥护。皇佑五年(1053年),当韩琦离定州去并州时,"定人争欲遮留公,使不得出",韩琦无奈,只身绕道而走,定人得知后,奔相拥送,致使"道路士卒,哭原野"。

军事方面

军事上,韩琦主张"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当西北控御之地,事当一体",建议在这一地区"籍民为兵",以为义勇,凡主户三丁选一,六丁选二,九丁选三,于手背刺字,农闲教习武艺,战时防守城寨,结果仅秦州(今甘肃天水)就得义勇156873人,其它如陇、仪、渭、泾、原、分、宁、环鹿阝延等州义勇亦不少。征集义勇,既加强了边防军事力量,又可减轻冗兵之费效果很好。

韩琦还发展边防经济,维护边疆秩序。定州(今河北定县)与契丹接壤,自北宋初年开始,为防御契丹南侵,北宋政府就发布"斩伐令",规定这里的山林不许砍伐,土地不许耕种。韩琦到定州后,上奏朝廷:"比朝廷欲禁近边山林不许斩伐,以杜戎人人寇之路。当时并近里浅山耕种之地概行禁止,致边民剧然失业。今薪炭翔贵,翻敌人乘时以取厚利。臣尝遣官行视可禁之处,去敌尚五、六十里,亦可广为防蔽。已别定可禁之地,揭榜谕民,非令所禁者任采伐之。"朝廷听从了韩琦的建议,废除了"斩伐令",定州边民莫不感到方便。为了加强边境安全,韩琦又令"自今契丹过界劫掠居民,听边吏以时掩杀"。这样,提高了边民防敌积极性,有效地维护了这一地区的边疆秩序。再次,韩琦整顿定州驻军,关心群众疾苦。长期以来,由于疏于管理,定州(今河北定县)驻军骄蛮难御。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皇佑年间,"明镐引诸兵平恩州,独定兵邀赏赉,出怨语,几欲噪城下。"韩琦到定州后,感到问题严重,他下决心要对定州驻军加强整顿,以强化军纪,维持边境安全。对士卒犯令者,韩琦"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横军中尤不可民教者,斩首军门外"。对作战牺牲的士卒"博赏其家,抚其孤儿,使继衣廪。"因赏罚分明,恩威并用,使定州驻军军纪大变,面目一新。其后,韩琦又"仿古兵法,作方、圆、锐三阵,指授偏将,日月教习之,由是定兵精劲齐一,号为可用,冠河朔。"后来,即便是京师龙猛卒到定州驻防,被韩琦整顿得"未一月,亦皆就律,不敢复犯法"。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朝廷改判韩琦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经略陕西。韩琦义不辞难,承命即行。当时,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而韩琦认为"绥州地形险要,已兴师得之矣,安可复弃,示弱于贼?"韩琦到达陕西后,积极调整战略部署,在边境张贴布告,招募横山之人参军,对西蕃晓以利害,通过一系列防备,边境得到安宁,绥州也得以固守。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与辽的关系上,韩琦主张双方应维持和好,保持边境安定。韩琦在给宋神宗的上疏中写道:保持"二边之民各安生业,至于老死不知兵革战斗之事",不要轻率毁弃"祖宗累世之好",要"永敦信约,两绝嫌疑。"当然,韩琦主张宋辽和好,并不是让北宋向辽退让,而是一种斗争策略,正如他在庆历年间所说:"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趁和平之机,"陛下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庚,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修,塞下有余粟,帑中有羡财。"待自己实力发展起来,辽若违约,"河北诸州深沟高垒,足以自守,敌人果来入寇,所在之兵,可以伺便驱逐"。韩琦一生,始终关注北宋边防安全,无论是在陕西抵御西夏,或是在定州、并州、扬州、大名等地,他都把边防安全放在首位,为北宋的边防事业和边疆人民的安全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在北宋,而且在辽和西夏都有很高声望。"韩魏公元勋旧德,夷夏具瞻",以致于"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韩丞相在此,无得过有呼索',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是时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于国,必问侍中安否。"至于西夏,由于韩琦参加了庆历年间的宋夏战争,使得"西贼闻之心骨寒。"

文化方面

藏书之家

史料记载,韩琦家聚书万余卷,皆经其点校,丹黄粲然,列屋而藏,在安阳故里筑“万籍堂”藏书楼,与欧阳修“六一堂”、司马光“读书堂”均为大臣中藏书最多者之一。子韩忠彦、孙辈韩侂胄均能藏书。著有《安阳集》、《二府忠议》、《家传集》等。

诗文成就

韩琦著作有《二府忠论》5卷、《谏垣存稿》3卷、《陕西奏议》50卷、《河北奏议》30卷、《杂奏议》30卷、《安阳集》50卷等。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行世。

 
标签: 政治家 宋朝 北宋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吴三桂难成大事 三次被骗不具政治家素质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统御天下十七年之后,自缢身亡。同一天,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第二天,从关外赶来护驾勤王的吴三桂走到山海关之时,得知北京“沦陷”的消息,他便在山海关驻扎下来。他知道,崇祯时代已然是过
  • 北宋政治家寇凖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
  •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是如何改革的
    子产,名叫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是郑穆公的孙子,郑国公子发的儿子,春秋时期郑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人。出生年月不详,据记载他死于公元前522年。他是春秋后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他官职做到了郑国卿,相当于丞相。子产青年时就表现出远见卓识。郑
  • 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纪晓岚到底有几个孩子
    古代人的心中便是根深蒂固一种思想观念,便是“多子多福”。从古至今,但凡是达官贵人们的子女都是颇多的,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子女成林、子孙成荫的,但大多古人的子女都不再少数。那么纪晓岚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又有多少个孩子呢?根据清史以
  • 左中棠简介 晚清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左中棠生平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
  • 胡铨简介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胡铨生平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胡铨生于国家多事之秋,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授抚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升任枢
  •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的福晋究竟有几个?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
  • 揭秘为什么说诸葛亮只是很厉害的政治家?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
  • 唐朝历史上真实狄仁杰 不是神探只是一个政治家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就和“神探”联系到一起。这,就是狄仁杰。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两度出任宰相一职。在武则天一朝,狄仁杰竭尽全力为武则天服务,但也不遗余力促成武周王朝回归大唐。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
  • 北宋政治家章惇的发明 章惇的发明贡献有哪些
    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进士及第,历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著作佐郎等职,政绩显著。章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