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猛将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赢政要兵60万?

   2020-09-2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战国末期王翦的灭楚之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从此战当中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翦作为帅才的大格局眼光以及老将用兵的非凡谋略。公前224年秦王赢政决定发动灭楚之战,针对灭楚之战秦王同时问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二十万足矣”,而王翦回答则是“非六

战国末期王翦的灭楚之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从此战当中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翦作为帅才的大格局眼光以及老将用兵的非凡谋略。

公前224年秦王赢政决定发动灭楚之战,针对灭楚之战秦王同时问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二十万足矣”,而王翦回答则是“非六十万不可”。在秦王看来,王翦应该真是老迈无能了吧,于是将二十万秦军交给李信,出征灭楚。

应该来说李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率领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攻陷了郢都。但好景不长,被楚将项燕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秦军被迫退回秦国。

秦王无奈,只好重新让王翦出征,并且同意了王翦坚持的六十万大军的兵力要求。

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王翦为什么非要动用六十万大军出征灭楚呢?

站在王翦的立场和角度上,熟读一下兵书,总结一下“长平之战“的经验教训,再观察一下楚国的国情你可能就明白了。

此战的关键就在实现战略目的——灭亡楚国,而灭亡楚国的先决条件就在于歼灭或者彻底击溃楚军。(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军)那么楚军在哪里?楚军因为封君制分散在楚国各地,所以灭亡楚军的先决条件就是让楚军集中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楚军集中起来呢,办法只有一个——重兵压境,而且还是越多的军队越好,这样自己在完成军队集结,重兵压境的同时,楚军也会完成集结前来应战。为歼灭和击溃楚军创造有利条件。

(图)秦灭六国之战示意图

果然,当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到达楚境之后,楚军的四十万大军也完成集结同时到达,秦楚两军统帅的心理战开始打响。

首先说秦军,王翦的心理有必胜的信念,可没有必胜的把握。(这很正常,战场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没有人在未战之前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随机应变)情况对于秦军来说并不好。拜李信所赐,秦军新败,逃回的秦军将失败的阴影传递给全军,所以王翦此时最重要的事是扎住阵脚,稳定军心。想想对面士气旺盛的楚军,王翦希望对方最好此时不要发动进攻。

而楚军这边携战胜之威,正准备和秦军放开手脚再次大战一场,可惜主将项燕不通兵机,被秦军的人数和气势所镇慑,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项燕不知道如果他此时发动进攻楚军至少有六成把握能够战胜,自古道,战以士为主,士以气为先,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战场的态势就在一年的对峙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一年以后,当王翦问自己的部下士兵都在干什么时,他得到的回答时他们都在扔石头玩,王翦明白,秦军已经彻底走出失败的阴影了,这样的军队只要稍加整肃就可以使用了。

而楚军这边项燕的判断完全失误,一开始项燕为秦军的人数和气势所慑,按兵不动,贻误战机。长达一年的对峙让他对于秦军重兵压境的目的产生了怀疑,他判断秦军可能不是来和楚决战的,而是战败之后,担心楚军报复,才重兵集结边境,应该不会发生什么战事(这个判断看似有道理,但在秦军没有主动撤退之前应该打起十二万的警惕之心。)另外一方面楚军的后勤供应可能也出了问题,所以项燕决定,全军回撤。王翦趁着楚军东撤之机,全军出击,楚军战败。(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图)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

有了王翦成功的案例,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李信战败的原因。

第一,李信战败输在器宇,格局上。

虽然有和王翦从军征战的战功,但李信毕竟只是一员勇将出身,所有的经历就是在前线领兵冲锋,根本不明白他取胜的基础都是在三军统帅帷幄之间运筹的,只是战争全局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第二,李信败在骄傲轻敌上。

在李信看来,只要两路大军奔袭突进,攻陷楚国都城郢都战争就结束了。孰不知,即便他两路大军攻陷郢都,只要楚国的贵族和楚军主将逃出,他们一样可以在异地完成军队集结,实力犹在。不但不能击溃楚军,反而激发楚军复仇决战之心(想想《亮剑》中的李云龙你就明白了,他绝对是让日本人头痛的角色)。而楚军的散兵游勇对秦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将产生重大的现实威胁。秦军的战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标签: 猛将 秦朝 嬴政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猛将纪灵纵有军事才能选错明主也是枉然
    纪灵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在三国前期出场,他是袁术手下的大将。在当时的中原地区,袁术的势力是最大的,袁术占领着河南和安徽一带的地区,并且他的父祖都是汉朝的三公,因此有很多的门生故吏,当时有很多人去投靠袁术。三国纪灵是袁术手下的第一员大将,在十八
    12-31 纪灵三国
  • 探秘方腊手下四大猛将各个实力不俗!
    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今天要说的是北宋徽宗年间方腊手下的四大猛将,他们个个实力惊人!第一个、石宝他被称为“南离大将军”。使一口劈风刀和一颗流星锤,接连击杀前来征讨的梁山军队的索超、邓飞、燕顺、鲍旭、马麟五员将领,还
    12-30 猛将方腊
  • 三国五大猛将 吕布徒有虚名 赵云只能跑龙套
    三国猛将排名,如果按《三国演义》说,最权威的莫过于“毛批三国”,二十四将的排名有个顺口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锈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按这个排名,三国猛
  • 隋唐最被低估的一个猛将 灭突厥平吐蕃战高丽
    一部《隋唐英雄传》让太多的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男儿义气,什么叫做铁血柔肠。很多人因此而喜欢上了大唐初年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也有很多人从此着迷于秦琼等人的英雄事迹,战场功勋。可以说,正是这一部电视剧,让太多人开始关注起奠定盛唐基调的那群人,而
  • 夏侯渊用什么武器 曹操手下猛将夏侯渊人物生平
    三国时代里,大多数武将的武器都是枪和弓,夏侯渊能骑能射,应该是拿弓箭吧,腰间应该配了把刀。据三国演义中所述,夏侯渊的武器是枪;但是在很多史书中又说他斩杀某某来看,用的貌似又是刀;在权威一点的三国志总并没提到他的武器。不过就近年来以三国为题材
  • 三国猛将吕布从没打过胜仗 还有3次背叛记录
    《三国演义》及各种民间艺术的演绎,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之中。其实历史上的吕布并非如此,他除了3次的背叛,战场上也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吕布是三国早期名将,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在文学作品中,吕布是三国第一勇将。京剧
  • 梁山猛将成暹罗国之主 水浒好汉中结局最好的人
    水浒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经典场面:朝廷军队围剿梁山,被智勇兼备的梁山好汉战败,朝廷主将只好从水路落跑。这时,梁山水泊的芦苇荡里就会摇出一条船儿,上有一位悠然自得的好汉,唱着歌儿或是吟着诗儿,没等对方射箭,那好汉就先翻身跃入水中,然后朝廷的船开
  • 明朝开国猛将徐达为何擒贼不擒王?
    擒贼先擒王,纵马驰骋疆场,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是古时为将者平生难得的快意事迹。可是,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的盖世名将徐达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不稀罕这项属于武将的至高荣誉。这是为什么呢?明代有这样一件野史传闻:洪武元年(1568年)
  • 哲别曾被小郭靖所救是蒙古第一猛将病逝回师途中
    铁木真创建蒙古帝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能征善战的猛将,如木华犁,者勒蔑,速不台,忽必来等,他们既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众多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原形。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年仅六岁的小郭靖救了一个被成吉思汗的大儿子术赤追杀的败将,而这个
  • 隋唐第一猛将:刺翻单雄信,空手夺槊胜元吉
    提到隋唐第一猛将,人们往往会想到小说演义中的人物,如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等人,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虚构的,如李元霸的原型李玄霸15岁就夭折了,还没有表现的机会;宇文成都则是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是个虚构人物;至于裴元庆的原型裴行俨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