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青天白日旗经过怎样周折才确立地位的

   2020-11-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帜,由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后来由中国国民党使用。1893年秋天,革命党人陆皓东居住于尢烈的听涛阁,设计了“青天白日旗”。1895年兴中会为发动广州起义,曾议决以此旗取代清政府的黄龙旗。因广州起义在

“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帜,由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后来由中国国民党使用。1893年秋天,革命党人陆皓东居住于尢烈的听涛阁,设计了“青天白日旗”。1895年兴中会为发动广州起义,曾议决以此旗取代清政府的黄龙旗。因广州起义在爆发前遭清政府破坏,旗未使用。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举行兴中会的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

“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自由民主观念,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也象征国家的命脉,随时间的前进永存于世界;更鼓舞国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青天白日,取象宏美,日出东方为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青天白日旗首次用于战场上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大将黄福、先锋黄耀廷率领敢死队员200人,连续作战20多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得清军胆战心惊。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由于此前青天白日旗已用于战场,革命党人认为此旗容易被认为是军旗,因此有必要再制定一面真正的国旗。

此后青天白日旗与三色旗一起在战场上使用,起义虽多失败,但两面旗帜受到广泛的关注。南洋的《中兴报》和香港的《中国报》都刊登了这两面旗帜,称为中国的新象征,为宣传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青天白日旗”最终确定为当时“国旗”是一波三折,差一点成为了其他的旗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事先没做统一安排和部署,各地独立没有使用统一的国旗,武昌革命军使用的是十八星旗,在后来讨论国旗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革命党人坚持用三色旗为国旗,其他各派认为原旗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并且在反满革命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形下,应以“五族共和”为新的奋斗目标。1911年,在“共和联合会大会”上,其他各派一致要求使用“五色旗”,革命党人再次让步,同意以五色旗为新的国旗,原来的国旗青天白日旗成为海军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孙中山一直不愿接受这个决定,可孙中山的坚持也是徒劳,1912年,北京临时政府再次议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1914年,孙中山为了和袁世凯展开坚决的斗争,远赴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亲自制定革命方略中特地写进“旗帜与制服”一节,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还规定以原先的青天白日两色旗为党旗。

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宣布废除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被驱逐,此旗又被弃用。1923年2月孙中山将陈炯明击败,举行隆重的阅兵授旗仪式,恢复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地位。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洋政府悬挂多年的五色旗逐渐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所取代。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宣布于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显示其“正统”地位,表示遵照孙先生遗志,宣布恢复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更易旗帜,接受三民主义。至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最终成为当时的“国旗”。

 
标签: 孙中山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孙中山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怎么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怎
    1、他是现代中国转型的先行者、国家统一的捍卫者。2、孙中山先生的民族革命,无论是最初的反对满清专制、还是后来的反对列强,都是现代民族国家重构的必要环节。因此,首先从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一点上看,就不应该怀疑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
  •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着。3、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
  • 孙中山与张作霖鲜为人知的合作为何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张作霖是出身草莽的封建军阀。二人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本应水火不容,然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二人为了各自的目标曾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孙中山先抛橄榄枝袁世凯死后,中国逐渐形成四派势力,即以冯国璋(后来是曹锟、吴佩孚)为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何要定都南京?
    开国定都,一向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大凡开国定都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形势和交通方便与否等因素。西汉定都长安,因为关中号称天下膏壤,地势险要,挟制东方郡县好象按着别人的脊背。东汉定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是因为长安经西汉末年兵燹,残破不堪。何况
    12-29 孙中山
  • 孙中山出生证明曝光 孙中山曾经是美国公民?
    国民党“中央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认为,孙中山先生作为“唯一一位在两岸四地印下足迹的领袖人物”,还有太多需要公众了解之处。他的经历和精神,不仅值得学界好好挖掘、研究,更应让公众从中汲取到正面能量。看到来自孙中山故乡的大学生跨越海峡寻找伟人足迹,
  • 孙中山与黄兴如何从团结奋斗到最后分道扬镳的?
    黄兴与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曾经声应气求、并肩战斗九年,后因中华革命党组党原则之争,而一度分道扬镳。中华革命党组党原则之争,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乃是两种自由观的直接碰撞。黄兴与孙中山黄兴与孙中山合作始于1905年组建同盟会,而其合作的基
  • 谁最先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及东征阵亡将士大会。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
    12-25 孙中山
  • 揭秘孙中山的日籍夫人大月薰:与女儿成“姐妹”
    大月薰是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的日籍夫人,也是孙氏的第三任夫人,与孙中山生有一女冨美子。受到领导中国革命的孙中山抛弃后,分别再嫁两次。一八九八年秋,日本一个从事中国贸易的商人大月素堂因家中失火而临时搬到了横滨市山下町一幢石造楼房的二楼居住,而此
  • 孙中山为何叫“孙大炮”?
    孙中山叫“孙大炮”,是人们对他的称赞。因为无论对满清统治者,还是对封建军阀,他都是一门摧枯拉朽的“大炮”;还有人说,叫他“孙大炮”,是因为他口才了得,一开口就有如大炮狂轰……事实上,“孙大炮”的绰号来自孙中山的政敌袁世凯,也并不是对他的赞许
    12-23 孙中山
  • 宋庆龄嫁给孙中山的难言之隐 27岁的悬殊
    年龄相差近30岁的宋庆龄与孙中山宋的结合,虽然过程很激烈,但并没有太多爱情的成分,甚至在宋庆龄去日本找孙中山之前都没有想过要嫁给他。直到半个世纪后,宋庆龄道出了当时两人结婚的隐情,她说:“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一次,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