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吴王刘濞一位非常出色的诸侯王

   2020-12-0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刘濞出生于公元前216年,卒于公元前154年。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被封为沛候。刘濞在二十岁的时候跟随刘邦率兵讨伐英布,一举击破英布军队。当时,吴地会稽人没有勇猛的首领,刘邦担心强悍的会稽人会挑衅西汉政权,便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

刘濞出生于公元前216年,卒于公元前154年。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被封为沛候。刘濞在二十岁的时候跟随刘邦率兵讨伐英布,一举击破英布军队。当时,吴地会稽人没有勇猛的首领,刘邦担心强悍的会稽人会挑衅西汉政权,便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吴国十分富饶,刘濞管辖境内有矿山和盐资源。刘濞在社会上招纳了很多带罪人士来吴国挖矿和制盐。刘濞还规定,吴国的百姓不用交纳赋税,提高了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给吴国创造了更多的国家资产。汉文帝时期,吴国太子刘濞进宫和太子刘启喝酒下棋。俩人为棋局相争时,刘贤十分轻佻狂傲,刘启拿起棋盘打死了刘贤。不久之后,刘濞对西汉朝廷产生了怨恨,逐渐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他以生病为由,不去拜见汉文帝,刘濞这一做法让汉文帝渐生怀疑。随后,吴国使者来拜见汉文帝,才为吴王解围脱困。刘濞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于是暂且搁置了造反计划。

汉文帝时期奉行的无为而治,使很多藩国势力越发壮大。渐渐地,汉文帝感到了藩国的威胁,便开始削弱藩国势力。汉景帝时期,刘启听从晁错策略,削夺了藩国领土。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楚国赵国等七国军队,以诛杀晁错为由,开始对抗西汉朝廷。随后,汉景帝派遣周亚夫前去讨伐,刘濞兵败被杀,吴国封地也被中央收回。刘邦封任侄子刘濞担任吴国将领,以今天的地名来说,吴王刘濞的管辖范围是江苏扬州和苏州一带。刘濞善于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吴国经济。刘濞到了吴国之后,他知道“路”对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便在吴国修建了很多路。

刘濞知道吴国一带有很多丰富的矿产资源,利用海水资源可以发展造盐产业。刘濞从天下募集了很多逃亡人士来吴国挖矿和制盐。刘濞利用发达的海运和河运,开通了邗沟的支流,深入了造船业、铸钱业、盐业的发展。短短四十年,吴国经济水平发展势头迅猛,为吴国积累了很多物质财富。除此之外,刘濞以铸钱、制盐产业带动了纺织业和漆器等行业跨业式发展。刘濞为了提高吴国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刘濞规减免了百姓农业税,吴国百姓更以饱满积极地生产状态投入到生产中。除此之外,士兵们加入军队时,给予相等的金钱。刘濞经常去军队之中,安慰那些有才能的将领和士兵,给他们丰厚的物质奖赏。其它郡县的逃犯来到吴国后,刘濞会收留他们,不会将逃犯交出去。在《前汉纪景孝第九》中有提到,吴王刘濞的功绩:“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刘濞凭借自己出色的治理能力,使吴国走上了民强之路,得到了吴国百姓的一致拥戴。如今,扬州一带的百姓,一直将刘濞尊奉为财神。苏轼曾经也作过一首诗来赞美刘濞的功绩。

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劝告刘启削弱各诸侯藩国的势力来稳固西汉中央集权。汉景帝这一举措引起了各藩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十分怨恨晁错。汉景帝决定削弱吴国会稽郡和豫章郡,吴王刘濞大为震怒,率先发动士兵起义。胶东王和济南王、楚王等决定联合向西进军。吴王刘濞知道各诸侯都不满朝廷的做法,于是召集全部士兵后,刘濞说,自己虽然已经62岁了,但是还要亲自率兵征战。最小的儿子年龄十四岁,他也要出战,吴国上下,年龄是14岁到62岁的男子,都要出征。随后,吴王派遣使者给各诸侯王送去一封信,大抵内容为:汉景帝朝中有奸臣晁错,因他的建议才使各诸侯国的权力被削弱。为了肃清朝中奸臣势力,确保稳固汉朝统治根基和宗室权力,希望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已故长沙王的儿子,大家能够团结一心,入汉朝讨伐奸臣。在信中,刘濞以吴国实力向大家证明,参与作战的诸侯国只用派遣兵力,其余的开销,吴国可以承担。刘濞在信中还说到了行军作战的路线,他让东越王、楚王和淮南王一起向西进攻,让赵王联合匈奴军队一起攻入长安,纠正天子的错误。刘濞为了让各诸侯王响应,以重金来吸引天下有志之士。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吴王书信一出,得到了七国诸侯的响应。随后,在刘濞的指挥下,发动了“七国之乱”。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父亲刘仲是刘邦的哥哥。刘邦封任刘仲为代王时,封刘濞为沛候。刘濞二十一岁的时候,因和刘邦率军讨伐英布有功,刘邦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刘濞骁勇善战,是位极其有野心的领导者。他到吴国之后大力发展吴国经济,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吴国经济基础坚固后,刘濞开始为谋反做准备。后来,刘濞联合赵国和楚国等七个国家,以讨伐汉朝官员晁错为由,派遣军队攻打西汉。汉景帝刘启派遣朝中大将周亚夫前去迎战,经过激战,周亚夫打败了刘濞军队,在这次“七国之乱”中,刘濞兵败被杀。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生于公元前171年,卒于公元前130年。后来,刘德被汉景帝封为河间王,管辖当今河北省一带。刘德酷爱儒学和文学,毕生为研究古代文化书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西汉赫赫有名的藏书家。刘德担任河间王之后,来到河北省献县,他致力于收集文化古籍,并进行整理工作,一直从未参加诸王争夺皇位之战,只是安心地做学问。经由刘德收集和整理的《毛诗》和《左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后来,刘德遭到汉武帝的猜忌,郁郁而终去世。河间王刘德去世后,汉武帝感念他卓越的贡献,追封谥号为“献王”,当地的百姓将刘德亲切地称呼为“献书王。”

 
标签: 诸侯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烽火戏诸侯后周幽王的那位美人儿下落如何?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都耳熟能详,其中的男主角周幽王成了“狼来了”的那个孩子,结果没有好下场。而女主角褒姒(bāo sì)后来怎样了呢?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位天子,但他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有一年周王国发生了大自然灾害,赵国国王便进谏周幽王,让他要
    12-31 周幽王
  • 周幽王姬宫湦简介 烽火戏诸侯的西周亡国之君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宫涅sheng(一声)。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号幽王。《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引《搜神记》言“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幽王生”幽王二年(前
  • 古代的“饭店”最早为便于诸侯纳贡而开
    如今,很多人看到“饭店”就会想到“吃”,可令人困惑的是,为何众多以“饭店”命名的场所却并非以“吃”为主呢?原来,饭店绝非“吃”那么简单。“饭店”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能提供食宿的场所。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到“那日没有便船,只得到饭店权宿
    12-27 诸侯
  • 周朝疆域 将领土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诸侯
    领土区域当时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行政区划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
  • 三位君主战死沙场后 这国家终于成为一方诸侯
    在西周末年,申候联合犬戎攻占了镐京,结束了周幽王的统治。在诸侯的帮助下,周平王即位。为了赏赐秦人的功劳,不仅赐以伯爵,促使秦人从附庸走向诸侯。更是大方的给秦国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将仍然被犬戎占领的关中岐山等土地送给秦国。但是,即便是一张“
    12-25
  • 秦国统一功臣王翦父子帮秦朝灭了哪些诸侯国
    如果说秦国为什么能够很快的统一六国,肯定跟很多人分不开关系,武将和谋士的贡献都是缺一不可。其中,武将肯定包括大将王翦,他对于秦国的扩张有着重要的影响,倘若没有王翦,统一的步伐肯定受到阻拦,可以说他是秦统一过程中的最大功臣。王翦的出生时间不详
  • 是谁给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据《三国志》,毛玠的最大贡献,是给曹公提出“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毛玠当初本想到荆州投刘表,途中听说刘表法令不明,判断此人难成大事,就改道去兖州投了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相当于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毛玠得以接近曹操,就向曹操提出自己
  • 秦人一个非诸侯国 为何能战胜强大的犬戎骑兵
    镐京事变,秦人救周。在洛阳王城,周平王正式册封秦人为诸侯国,封地就是整个关中之地。但是有一个特殊的条件——“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的说法是:犬戎无道,侵夺并盘踞在我周人的岐山、丰镐之地,只要秦人能攻杀驱逐戎
    12-19 诸侯
  • “烽火戏诸侯”是历史误读 技术上并未达到水平
    我们小的时候,大多听过《狼来了》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领悟到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的道理。但是小朋友们肯定不知道,第一个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就是中国的历史之父司马迁。当然,他讲的故事版本跟我们小时候听到不大一样,名字也不叫《狼来了》,而叫做《烽
    12-19 诸侯
  • 姬寤生简介 史上第一个将君王射下马的诸侯
    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和他一起殉难的还有宰相姬友。我们前面已经认识的郑国国君姬掘突是姬友的嫡长子。他不仅继承了国君的位置,还继承了东周王朝中央政府宰相的位置。姬掘突东征西讨,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使郑国成为当时头号封国。由于东征西讨占用了大量
    12-18 诸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