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杨博三代显贵 历任皇帝倚其为左右手

   2020-02-1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一、杨瞻花盆里埋钱历史上,“杨瞻花盆埋钱”是个有名的诚信故事。说的是明朝名臣,做过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博的父亲杨瞻,年轻时候在淮扬一带经商。一次,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千金寄放在杨家,请杨瞻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好长

一、杨瞻花盆里埋钱

历史上,“杨瞻花盆埋钱”是个有名的诚信故事。

说的是明朝名臣,做过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博的父亲杨瞻,年轻时候在淮扬一带经商。一次,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千金寄放在杨家,请杨瞻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好长一段时间后,杨瞻便将那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盐商。找到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

获悉情况后,杨瞻便邀请那盐商的儿子来淮扬。在杨家,杨瞻陪盐商的儿子来到花盆前说:“这里头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盐商的儿子非常惊讶,不敢收取。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缘由,那盐商的儿子非常感动。

后人评价说: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世代贵显。足证天报厚德。

二、三代显贵非天报

“天报厚德”,当然是宣扬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在清朝张廷玉(清宫戏《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常见到以此公为原型的艺术形象)主修的《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中,确实看到了杨家的“世代贵显”的事实。

“杨博……父瞻,御史,终四川佥事。”杨瞻也是个读书人,是1519年(明正德乙卯十四年)的举人,官授河南扶沟知县,后来任陕西扶风县知县,再升为贵州道监察御史,改大理寺评事。

杨博,嘉靖八年(1529)进士。从户部主事做起,到致仕前,“皇帝倚其为左右手”,加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

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从杨氏三代人做官的经历来看,一个相同点就是科举出身。能中举,特别是中进士,说明三代人八股文都做得好,而且运气不错,用现在的话说是“学霸”一类人物。

三、做官景况各不同

杨瞻的官做得快乐。他的官位并不是太高,最后一任为四川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分巡川北道,驻保宁,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市。他在那里8年做了一件“分外”事,即打造阆中十大景观,并一“一景一咏,极表倾心陶醉之情”。虽然朝廷后来诰封他为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等荣誉,可那是他沾了儿子的光——明朝制度使然。

杨博的官做得凶险。其官场生涯大半时间与明朝的国防连在一起。初入官场,便进了兵部,先做武库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杨博在随大学士翟銮巡视“九边”的守备部署时,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嘉靖二十五年(1546),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到任后,杨博便推出一大战略措施,即招募民众垦田,稳定边疆。又组织人们利用农闲,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大芦泉等地的墩台(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为内迁的罕东属人修筑了金白城等7座屯堡,供其居住,避免了他们与当地人争斗,让境内秩序井然。

转到兵部做左侍郎、经略蓟州和保定军务时,曾两次打退蒙古骑兵。一次,在而对10万蒙古骑兵攻城时,他“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蒙古骑兵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而不能破关,只好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搏升兵部尚书后,遇到了大同右卫被蒙古骑兵围困长达6个月、城中缺粮的危急形势。皇帝任命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好在杨博到达后,围城敌军已被侍郎江东等率部击退。在任上,杨博建造偏箱,阻挡敌骑驰突;组织军民修缮大同城墙,改善守备设施;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堵绝蒙古兵进入山西的通路;兴修水利,招民屯垦,减少租额,安定边疆,使得“九边”宴然。

杨俊民的官做得磕碰。到户部当尚书不久的万历十九年(1591年),河南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景,杨俊民奏请朝廷发放钱粮各数十万赈灾。可有人批评这事办得缓慢了,杨俊民把责任担起,自我弹劾请求罢职。奏疏六次上去,没得到万历的批准。后来,万历派出宦官充任矿监税使,掠夺商民。矿监所到之处,民穷财尽,“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这成为明代一大恶政。杨俊民多次谏诤而“帝不问”,国内乱纷纷的,当时人们将这归罪杨俊民,他只好把委屈憋在心里。

四、不妨作番心理分析

杨瞻有“花盆埋金”的道德投入,心理自然没有负担,轻松做官也是必然的。

杨博打拼得很苦很累,而且常有生命危险,可他从没有萌发过退意。尽忠尽责这道阳光照亮他前进的道路。尽忠尽责是一种政治诚信,不讲古代的“货于帝王家”,就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也需要不负重托的道德品格。

杨俊民能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坚持下来,同样是靠尽忠尽责那道阳光。

 
标签: 名臣 明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曾国藩简介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
  • 汉朝名臣汲黯:敢当面数落汉武帝 假传圣旨赈灾
    汲黯生活在“汉武帝”时代,是「黄老思想的」实践者,更是敢於直谏的名臣!“汉武帝”固然是位事功显赫的名君,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也是尽人皆知。在他面前敢於直谏的人为数不多,汲黯就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物之一。我们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汲
  • 揭秘历史上的北宋名臣包拯头上真的有月亮吗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洁是众所周知的。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清廉、刚正不阿,并且非常英勇果断,勇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同邪恶的势力进行抗争,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称呼,后来人们又将他作为神明来进行崇拜,有人觉得
  • 西汉名臣路温舒究竟多爱读书还编蒲抄书?
    路温舒是西汉时期的名臣,生卒年月不详,因为他曾经给汉宣帝上书请求减轻刑罚,所以大致上判断他所处的年代应该是在汉昭帝汉宣帝的那段时间。他一生任职过不少重要的官职,为西汉当时的昭宣中兴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路温舒的父亲是里的一个守门人,所谓的里,就
  •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因何事3次想要自杀?
    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
  • 名臣朱买臣的妻子为何主动要求将其休掉?
    《朱买臣传》出自于班固所著的《汉书》,讲述了朱买臣的人生经历。朱买臣是西汉吴县人,自幼爱好读书,即使家庭条件非常贫困,朱买臣依然坚持日复一日的做学问。朱买臣四十多岁的时候,妻子崔氏嫌弃朱买臣没有本事,便和他离婚。汉文帝登基后,同县人严助将朱
    12-28 名臣
  • 王嗣宗轶事 宋初名臣王嗣宗何以被讥为“手搏状
    北宋政坛上,有个闻名遐迩的“手搏状元”——王嗣宗。王嗣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状元。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也就是大宋开宝八年,太祖赵匡胤开科选仕。各路学子经过严格的笔试筛选后,只剩下十几位最优秀者,被宣入皇宫,站立在金銮殿
    12-27 名臣状元
  • 三国名臣程昱为什么会吃人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初平三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
    12-27 名臣三国
  • 从买官到一代名臣 李卫为何能被雍正赏识宠爱?
    看过电视剧《李卫当官》的朋友一定对李卫的印象非常深刻吧。徐铮扮演的李卫,幽默诙谐,滑稽聪明,而且处事能力极高,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跟大家聊聊历史上的李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历史中的李卫是个富二代,江苏铜山人,公元1681年出生,李卫年轻
  • 名臣司马光也“光盘” 请客不多点菜 赴宴总打包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