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接受立宪派大老张謇上书 缩短预备立宪期限

   2020-03-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从1907年秋冬开始,至1908年夏掀起高潮。当时身为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而实际是该会灵魂人物的张謇,起初是不很积极的。他和郑孝胥等强调预备立宪公会注重研究问题,而不注重实际活动。但当看到各省人士皆踊跃投入请愿活动时,张

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从1907年秋冬开始,至1908年夏掀起高潮。当时身为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而实际是该会灵魂人物的张謇,起初是不很积极的。他和郑孝胥等强调预备立宪公会注重研究问题,而不注重实际活动。但当看到各省人士皆踊跃投入请愿活动时,张謇与郑孝胥等改变态度,也发电要求朝廷尽速开设国会。到1909年10月,在谘议局正式开幕的前一天(这时张謇已被举为谘议局议长),他去拜访江苏巡抚瑞瀓,提出“由中丞(指瑞瀓)联合督抚请速组织责任内阁,由谘议局联合奉、黑、吉、直、东、浙、闽、粤、桂、皖、赣、湘、鄂十四省谘议局请速开国会……联合督抚,瑞任之;联合谘议局,余任之。”(注:《张謇日记》第23册,宣统元年八月三十日。)显然,这时张謇对于请愿国会事变得相当积极。他委派谘议局议员中最有活力的杨廷栋、方还、孟昭常三人去各省联络。谘议局会期结束后,先后有16省谘议局代表陆续到上海集会,张謇分别以预备立宪公会、江苏谘议局研究会等名义宴请各省议员代表。张謇亲自策划入京请愿代表团的组成,亲自修改请开国会呈稿。至12月31日,他为16省议员代表团饯行时发表演说,提出“秩然秉礼,输诚而请……诚不已,则请亦不已”(注:《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张孝若编:《张季子九录》文录卷10,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1页。)的和平请愿方针。代表团的领衔人是直隶谘议局代表孙洪伊,他们到京后,展开了频繁的活动。当时全国出现第一次请愿高潮,但终无所成。

这里应该介绍一下张謇写给摄政王载沣的一篇上书:《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此意见书当起草于谘议局开会前后,因其同时请速开国会,速设责任内阁之宗旨与其谘议局开会前夕与瑞瀓所商一致。此意见书情文并茂,说理周全而透辟。他首从列强瓜分中国与联合统监中国之海外言论谈起,极言国家面临的危险形势。当此危局“外则海军未立,陆军不足,海疆要塞不能自固,船舰枪炮听命于人。内则至艰极钜之责任,悉加于监国一身。”鉴于此种情况,各省人士始同认“非枪非炮非舰非雷而可使列强稍稍有所顾忌者”惟有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以求全国上下一心,有负责任之政府以分监国一人之忧劳。故“惟有请明降谕旨,声明国势艰危,朝廷亟欲与人民共图政事,同享治安,定以宣统三年召集国会”。往下并说,如请愿至再至三,终不得请,“恐内外将有不美之观念”。激烈者“将以为国家负我,决然生掉头不顾之心”;和平者“将以为义务既尽,泊然入袖手旁观之派”;如此使士类“灰爱国之心”,岂不可虑!(注:全文见《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第26、28页。)

1910年夏,第二次请愿高潮时期,张謇再度上书,申言地方自治为宪政之基础,而推展地方自治需有经费。以往之国家行政费,无不取给于地方,今自治经费必须另筹。“要之,筹治须财,筹财须税,筹税须定系统比率,定系统比率须国会。”(注:见《张季子九录》自治录卷1,第14页。)所以速开国会是一切宪政筹备所必须。但这一次请愿又以不得请而告终。朝廷且发上谕,训示各省人民,以后“毋得再行渎请”(注:金毓黻:《宣统政纪》卷23,辽海书社1934年版,第14页。)。张謇并不泄气,到第二届谘议局开会前夕,张謇又以江苏谘议局名义,发表《公启》,主张由各省谘议局议长组成议长请愿团北上入京请愿。但这个计划遭到山西谘议局议长梁善济的反对。他的理由是,请愿之范围应越来越扩大,而不应越来越缩小。议长请愿团使请愿范围缩小,不适应全国请愿运动发展的形势。其他各省谘议局议长反应亦不热烈。所以,张謇的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不久,国会请愿运动进入第三次高潮,许多省会发起大规模群众集会,迫使督抚采取同情的立场,因而出现各省督抚联衔奏请速开国会的局面。再加上刚刚开设的资政院,也以全体议员一致赞成通过的奏请速开国会的呈文上达朝廷,终于迫使朝廷做出提前三年,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的决定。这一决定发表后,引起不同的反应。大多数立宪派,包括各省谘议局积极活动请愿的议员们,仍不满意这个决定。因此,有的省,如东三省、直隶、四川等省酝酿发动第四次请愿。梁启超发表文章说,欲开国会,就在最近一二年。他断定“宣统五年”是将来历史上必不会有的名词。但张謇及江苏谘议局中部分上层人士则以为,宣统五年虽非最满意的期限,但估计再请亦无结果。他们打算就此告一段落,乃向资政院发出庆祝提前召开国会的贺电,又在省城举行庆祝仪式。然而,这并非江苏谘议局大多数人的意思。《张謇日记》宣统二年十月十四日记载:“以为十五日庆祝国会之说可行也,至则知众见多歧。”争得提前三年召开国会,在张謇看来,终究是有所得。这符合他“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原则。只是可惜,时不我待,诚如梁启超所预言,历史上不可能有“宣统五年”召开国会这个机会了。

 
标签: 载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历史1910年汪精卫为何要刺杀摄政王载沣?
    汪精卫本名叫“兆铭”,“精卫”是笔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时用的。跟鲁迅一样,因为文章写得太好,笔名的影响就超过了本名。大家叫着叫着,就忘掉了本名。汪精卫的文章写得好,参与筹备同盟会后,一度担任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编辑,后来颇受孙中山赏识,被
  • 周总理如何评价摄政王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满族。奕譞的第五子,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醇亲王府1951年2月3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之胞弟,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父。光绪十六年(1890)袭王爵
    12-01 载沣
  • 清朝终结那三年 摄政王载沣最难受的日子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51年去世。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三年。载沣生长于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过其兄长光绪帝。但是,也必须承认,载
    11-22 清朝载沣
  •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不自己篡位当大清皇帝
    爱新觉罗·载沣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传统的观点认为正是载沣在1908至1911年间担任使网站一职时的软弱无能和优柔寡断才倒追了清政府这么快就灭亡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载沣又是一个非常理性和富有远见的人物,他从摄政王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安
  • 溥仪被轰出故宫仍有闲接狗出宫 载沣急得团团转
    “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脉络众所周知,但诸多细节却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溥仪生前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哪些故事更接近历史真相?晚清研究专家贾英华历时三十年采访三百多位溥仪身边人,挖掘溥仪一生人所罕知的背后故事,揭示晚清宫廷闻所未闻的历史细节
    11-12 溥仪载沣
  • 如何看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所作所为?
    爱新觉罗·载沣,曾经在清朝最后的三年间即1908至1911年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这个职位的设立是为了代替他的长子当时还只有三岁的宣统帝溥仪处理政事而建立的,因此在这三年间载沣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这个职位却令载沣感到非常痛苦和忧虑,甚
    11-08 载沣
  • 慈禧死后载沣怎么帮儿子溥仪维护江山的呢?
    慈禧离世,载沣(1883-1951)登台,清廷进入后威权时代。政治强人慈禧留给年轻的摄政王两份宝贵的政治遗产:一份是势在必行但任重道远的改革大业,一份是代价太高且不合时宜的强人政治。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我们的后见之明自然是希望载沣推进
  • 注定悲剧的末代摄政王载沣 载沣为何被慈禧选中
    1908年12月2日上午,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一场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即将举行。坐在龙椅上的一个三岁模样的娃娃眼前这一群老头子高呼“万岁”,顿时极度害怕,放声哭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一个年轻人急忙上前哄道:“别
    11-03 慈禧载沣
  • 慈禧为何选择载沣摄政 载沣性格软弱好驾驭?
    载沣之弟载涛在后来的回忆中曾分析道:“慈禧太后执掌政权数十年,所见过的各种人才那么多,难道说载沣不堪大任,她不明白吗?我想决不是。她之所以属意载沣,是因为她观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载沣好驾驭,肯听话……慈禧太后到了自知不起的时候,光绪帝虽先死
    10-15 慈禧载沣
  • 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生平及家庭是怎么样的
    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一说“亦云”),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生平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五日出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为醇
    10-12 载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