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上皇退居二线的六大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0-07-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太上皇,古代皇权政治的特殊产物。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着天

太上皇,古代皇权政治的特殊产物。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检索史籍,名正言顺的太上皇有:西晋惠帝司马衷,十六国时代大凉天王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赟,隋炀帝杨广,唐代高祖李渊,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唐昭宗李晔,;宋代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西夏神宗李遵顼,西辽直鲁古,明英宗朱祁镇;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太上皇。

皇帝宝座之极具诱惑力,可以说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更是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米便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也很难得。权迷心窍如唐宣宗,大臣请他早建太子,他一听此言便满脸不高兴:“若早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视权力为命根子,皇帝老儿最怕“下岗”,那些禅位去做太上皇的,实乃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

纵观中国二千多年的皇帝史,一般说来,皇帝禅位而成为太上皇,有以下五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国事艰难,居安思危,主动去当太上皇。

当国家事事艰难之时,皇帝的皇冠便变为了“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于是有的皇帝居安思危,便主动摘去愁帽、离开危座。

高湛是北齐第四任皇帝,史称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开则公然劝他不必为政事劳心费神,当趁年轻及时行乐,“一日取乐,可敌千年”!此言正中玩主下怀。而当时的外部环境又很不利于高湛行乐:强敌北周联合突厥屡次攻击北齐,干戈不息,操劳国事,委实恼人,他遂临阵撂挑子,传位于太子高纬,自称太上皇,专务吃喝玩乐去了。

高纬史称后主,其玩性实在乃父之上。尽管此时北周愈益强大,志在吞齐,江南陈国亦随时准备趁火打劫,高纬仍自编自弹自唱《无愁之曲》,因有“无愁天子”之称。“无愁天子”愁更多,待周兵一路追杀过来,围攻齐都邺城,高纬全无演唱《无愁》曲的洒脱,愁眉紧蹙,计无听出,唯有自摘愁帽一招,皇冠让给八岁的儿子高恒去戴,自己做太上皇吧。国难当头,一推了之,大概只有“无愁天子”能想出这“高招”。你成年人扛不起的重担,却压给一个儿童,这不是拿治国当儿戏吗?事实上,高纬的太上皇只做了一个月,便当了俘虏,很快就被砍了脑袋。

唐睿宗李旦登上龙椅,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二人。缘此,太平公主权倾内外,而李隆基则以功高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与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凸现,朝臣亦分为对立两派,双方明争暗斗,不可开交。面对亲人重臣之间的纷争,睿宗亦莫知所从,深感烦恼,最后,他采纳了一道士“无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当了两年皇帝,便传位于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帝位子坐了四十三年。前期,他励精图治,将唐王朝带进“开元盛世”;后期,他耽于声色,任用权奸,政治腐败,终致“天宝之乱”。叛军攻陷京都屏障潼关,危急关头,玄宗仓皇出逃,马嵬兵变,爱妃不保。沿途百姓拦道挽留,玄宗不得已,乃令太子李亨留下,宣慰百姓。李亨接受大臣建议,为了安定人心,即帝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肃宗一面布告天下,一面遣使上表,尊玄宗为太上皇。避难成都的李隆基,面对破碎的山河和风雨如晦的政局,面对既成事实,也只好顺水推舟,接受尊号,交出传国玺。

国难当头,皇帝难当。宋徽宗赵佶在强敌压境的危难关头,也选择了退位交权。北宋末年,饥民造反,金兵紧逼,内外交困,政局岌岌可危,徽宗被迫下“罪己诏”,姿态不可谓低,然腐败早已病入膏肓,此举实在于事无补。惶惶不可终日的徽宗,避难卸责的惟一选择便是让位,把烂摊子甩给太子赵桓去收拾。钦宗赵桓力图刷新政治,扭转颓势,即位半年时间便将前朝宠臣贬杀殆尽,全然不给太上皇一点面子,其整顿力度够大,手腕够铁了,怎奈国家之弊已无药可医,决不是撤换几个人所能疗救。赵佶的太上皇美梦也迅速化成了噩梦,做了金人俘虏,戴着一顶侮辱性的“昏德公”帽子,屈辱地熬尽残年,客死他乡。其实,这完全是他自食其果,怪不得别人。

宋徽宗是由太上皇变俘虏的,而他的儿子钦宗却是在俘虏营里得到一顶“渊圣”冠的。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在金国俘虏营里接受改造的兄长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抛出这类似太上皇的荣誉称号,不过是赵构的政治秀,对度日如年的昨日君王赵桓则毫无意义。

另有一个以俘虏身份被尊为太上皇,最后又由太上皇而皇帝,这个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也是面对北方强敌,年轻的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馊主意,御驾亲征,结果做了瓦剌人的俘虏。消息传来,朝廷震惊,一片慌乱,危急之秋,大臣于谦等辅佐英宗之弟朱祁钰登基,是为明景帝。这非常措施果然有效,稳定了政局,俘虏营中的英宗也得以被遥尊为太上皇。翌年,太上皇被瓦剌人送归,景帝亲迎,兄弟相持而泣。接下来便是争权夺利,兄弟相煎,英宗复辟,景帝失权,悒郁而死。可见皇帝老官,倘非万不得已,是绝对不愿退居二线去当太上皇的,权力真是命根子啊!

与宋朝并存的党项族政权西夏,其第八任皇帝夏神宗李遵顼,在成吉思汗的铁骑弯弓面前,早已是惊弓之鸟,又与曾经的盟邦金国失和,双方鏖战达十年之久,两败俱伤后,又要受到蒙古人更加猛烈的攻击,国是如此艰难,李遵顼除了退居二线当太上皇,实在别无选择。至于年轻的接班人李德旺到底能苦苦支撑几日,他也顾不了那么多。

第二大原因,在强力高压胁迫下,不得不做太上皇。

晋惠帝司马衷是有名的弱智皇帝,他上台后,很快就爆发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于永宁元年,即公元301年正月径直篡位,做了皇帝,改元建始?而将惠帝迁于金墉城?改城名为“永昌宫”。可能是考虑到这个白痴不会对他刚到手的皇位构成什么威胁吧,司马伦不但留惠帝一条活命,还免费给送了一顶“太上皇”的冠冕。倘论辈分,赵王是惠帝的叔祖父,看来这辞书上谓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其实不完全妥当,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太上皇,譬如晋惠帝司马衷。司马伦的皇帝宝座还没焐热,就遭到皇族其他几位王爷的联合反对,经过两个多月的血战,双方战死近十万人,司马伦皇冠没保住,脑袋也落了地。惠帝又被人拥上了皇帝位子,继续当傀儡皇帝,而那几位劳苦功高的王爷实际上充当着惠帝的“太上皇”,虽然他们无此名号。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打出的却是“志在尊隋”的旗号,其政治策略为: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尊炀帝为太上皇。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即迎十三岁的杨侑即皇帝位,改元义宁元年,遥尊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己则谦逊地称唐王。这一出政治活剧,纯粹是李渊一手导演的,隋炀帝远在江南,自知末日来临,在醉生中等着别人砍脑袋,皇冠上头又摞了一顶“太上皇冠”,他也浑然不知。第二年三月,炀帝为部下所杀,消息传来,李渊还假惺惺地哭了一场,而后逼杨侑禅位,他自己做了皇帝。

隋朝末年,李渊扫灭群雄,建立唐朝,统一全国,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间亦难免猜忌,而李世民与其兄太子建成、弟元吉的权力之争日趋尖锐,势同水火,终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权力角斗,你死我活,李世民率武士杀死建成、元吉,志在皇位,咄咄逼人,高祖只得以李世民为太子。仅仅过了两个月,李渊便很识相地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其实,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权,高祖不让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唐昭宗李晔是在宦官刘季述等拥戴下做的皇帝,光化三年,即公元900年十一月,刘季述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皇后锁进少阳院,从墙穴传送饮食。他拥立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为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其实与囚徒无异。被囚禁一个多月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杀死了刘季述等,拥戴昭宗重新复位,诏令太子重回东宫。

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国,至第三代直鲁古,亦被人强力夺取“大宝”后送上太上皇的帽子。此前,乃蛮部已为成吉思汗所灭,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也有译古出鲁克或曲书律的),亡命投奔西辽。西辽乃蛮一向友善,直鲁古不但接纳了屈出律,还把公主嫁给了他。由战乱余生的“亡国奴”一跃而为皇帝爷的乘龙快婿,按说屈出律应该感恩戴德到永远了吧。然而不,他见在位三十年的岳翁倦勤好乐,不理政事,便联络花剌子模等藩属发动叛乱。翁婿兵戎相见,武力“对话”,战败的直鲁古只能听任胜者的摆布:投降,让位,去当太上皇。没取你项上头,就便宜你了,何况还有一顶太上皇冠,乖乖地戴着吧。

第三大原因,由于身心健康不佳,确实不能坐朝听政,只好去做太上皇。

十六国时代后凉开国者吕光,原系前秦大将,率兵征西域,获悉秦主苻坚被杀消息后,遂占据河西,于孝武太元十四年,即公元389年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七年后,又改称天王。直到他病体难支时,才匆匆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接班人刚安排好,这位太上皇就一命呜呼,其尸骨未寒,他生前最担心的骨肉相残争权夺利就迅速变为现实,导致国力遽衰。此系后话。

唐顺宗李诵,中风失语,委实无法处理军国大事,继位仅八个月,便传位于太子李纯,做了太上皇。固然,退居二线将养身体是李诵的明智选择,但如果人家不退,谁也拿他没办法。因为天下本来就是他家的私产。

宋光宗赵惇,惧内,皇后李氏妒悍跋扈,光宗因得失心病不能履职,政事多取决于李后。至其父寿皇病殁,光宗因病竟不能执丧。朝臣请太皇太后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扩,而尊光宗为太上皇。

第四大原因,厌倦朝廷政务,欲求自由清闲,自愿去做太上皇。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算是一个典型。他十二岁继皇位,史书记载这位拓跋皇帝“聪睿夙成,刚毅有断,而好黄老、浮屠之学,雅薄富贵,常有遗世之心”。才二十岁左右,他就想离休,已经让举朝上下惊愕不已,而他准备将帝位禅让给成人的叔叔子推,而不是自家年仅五岁的太子宏,就更加招来一片反对声,有大臣甚至言称要“刎颈殿廷”誓死反对。

他遂传位于太子宏,改元延兴。按群臣意,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看来,一旦上套,就身不由己,想不当皇帝也难。除了拓跋弘一个特例,这号太上皇大抵比较长寿,龙椅坐得过久,真的厌倦了政务,向往清闲,于是一退了之。宋高宗赵构当了三十六年皇帝后,实在厌了倦了,乃禅位于赵眘,是为孝宗;孝宗在位二十八年,亦厌勤退位,传位于赵惇,是为光宗。光宗尊孝宗为寿皇圣帝,实际上就是太上皇。当然,南宋小王朝前期三个皇帝都主动禅位去做太上皇,实在是因为北有强敌虎视眈眈,动辄武力威胁,整日价战战惶惶,那个皇帝不好当。

第五大原因,为求享乐去当太上皇。

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并奠定吞并江南基础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以三十六岁之盛年辞世,年轻的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宣帝。这个宇文皇帝,沉湎声色,以淫乐为务,父皇刚辞世,他不但面无哀伤,反倒喜形于色,色迷迷一双朦胧醉眼,挑出后宫美女,先享用起来。

为了一心一意享乐,只做了一年皇帝,青年宇文赟就效法亡于北周的北齐“无愁天子”后主高纬,也把皇帝的担子交给幼儿太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也就是太上皇。宇文赟似乎对天情有独钟,戴天元冠,所居称天台,捶人刑杖亦曰“天杖”,最后暴卒于天德殿,时年二十有二。

第六大原因,为了兑现登基时诺言,自动退位去做太上皇。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是因为这种原因去做太上皇的唯一一位皇帝。弘历二十五岁登基时,曾经烧香祷告上天,自己如果能做六十年皇帝,就把皇位自动禅让给儿子。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想做终身皇帝,而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长寿。

他于公元1735年登基,到公元1796年已坐够了六十年皇位,与康熙做皇帝一样长了,再不兑现诺言,实在无法向列祖列宗和天下臣民交待了。于是他宣布禅位给太子颙琰,即嘉庆皇帝,但他同时又宣布自己身体康健、精力充沛,仍要过问军国大事,指导新皇施政。其时,嘉庆已人到中年,根本不需要这样一个垂帘听政的太上皇。但皇父执意如此,他也无可奈何。乾隆做了四年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嘉庆也只得伴随皇父当了四年实习皇帝。

 
标签: 太上皇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故宫里太上皇住在哪个殿 故宫里太上皇住在什么殿
    故宫里太上皇住在哪个殿 故宫里太上皇住在什么
    1、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2、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 最悲剧的太上皇 刘老汉被儿子刘邦气哭
    刘邦弟兄四个,大哥刘伯,二兄刘仲,小弟刘交,刘邦排行老三,另外还有个姐姐。家里就数他难管教,整天价不拿锄头不摸锨,游手好闲,吃酒打架。醉卧酒肆,偷睡寡妇,不嫌丢人显眼地冷不丁往家抱回个孩子,说是他的。刘老太公拿这个泼皮无赖的儿子一点办法没有
  • 唐僖宗李儇为何会流亡?又为何被迫当“太上皇”
    唐僖宗躲进四川之后,黄巢的军队就开进了长安,并且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在农民军沉醉在胜利中时,唐僖宗才得以组织力量进行反扑。巴蜀之地向来富庶,再加上义武镇节度使王处存、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等积极组织,各地藩镇为了借机向朝廷表明忠心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何许人也?
    三岁封储,十二岁登基,十四岁生子,十八岁禅位,二十三岁暴卒。这一连串的人生数字,清晰直白地勾勒出了少年天子拓跋弘辉煌而又悲愤的一生。拓跋弘是不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年轻的父亲,笔者没有作过专门考证;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也是中国皇帝中
    12-28 太上皇
  • 北周21岁太上皇宇文赟竟册封5位皇后的荒唐史
    从557年到581年,黄土高原上兴起了一个鲜卑人建立的短命王朝——周。为了跟那些形形色色的“周”区分开,史家称之为“北周”。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
    12-27 宇文赟
  •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皇帝年老之时就会把皇位让给继承人(大多是自己的儿子),自己退到幕后。垂帘听政的事情当然是太上皇不喜欢做的,那么中国历代的太上皇是如何度过余生的呢?汉高祖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刘邦的老爹是第一个享受太上皇尊号的人。刘邦在当皇帝以前,老爹刘太公没有跟
    12-27 太上皇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年少的太上皇死于暗杀?
    只要说到太上皇,人们会很自然地与“老”字连在一起。这也难怪,毕竟这个称呼是指的皇帝的老爸嘛,没有几十岁的年纪哪能退休做太上皇呢?哈,此言差矣!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国就有这么一位18岁担任太上皇职务的人。而且在当了五年之后,竟然死了。怎么死的
    12-27 太上皇
  •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太上皇是如何度过余生的?
    亲王嬴政打败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扬自己的功业,将其传给子孙后代,他将帝号定为皇帝。他认为,上古有号而没有谥,到了中古才根据帝王生前的品行事迹给予谥号。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有违君父臣子的尊卑关系,因此废除了
    12-20 太上皇
  • 历史上最悲剧的太上皇 刘老汉被儿子刘邦气哭
    刘邦弟兄四个,大哥刘伯,二兄刘仲,小弟刘交,刘邦排行老三,另外还有个姐姐。家里就数他难管教,整天价不拿锄头不摸锨,游手好闲,吃酒打架。醉卧酒肆,偷睡寡妇,不嫌丢人显眼地冷不丁往家抱回个孩子,说是他的。刘老太公拿这个泼皮无赖的儿子一点办法没有
  • 最郁闷的皇帝 在位27年就伺候了太上皇25年
    一般来说,当皇帝的人,是没有几个愿意自动让位的,因为没有了皇位,就意味着离开了最高权力。因此,历史上的太上皇,大多数是被迫放弃皇位的,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等等。而那些主动退位的,也大都在当了太上皇之后,仍然把持最高权力不放手,比如
    12-19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