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是在什么情况下失去南京的?

   2020-05-3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南京大屠杀,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一、守还是不守?1937年北平(现在的北京)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一路南下。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国民政府在守与不守的问题上有很大的纠结。因为,在之前的淞沪会战中,国民革命军损失惨重。卢沟桥事变后,

“南京大屠杀,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一、守还是不守?

1937年北平(现在的北京)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一路南下。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国民政府在守与不守的问题上有很大的纠结。因为,在之前的淞沪会战中,国民革命军损失惨重。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扭转战局,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参战,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参战,三个月后,上海失守,国军死伤30万人。上海被日军占领后,南京直接暴露在日军铁蹄下。作为中国的首都,任何人都明白,日军会很快进攻南京;而国军刚刚在淞沪会战中遭遇重创,要想守住南京,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1月17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就是守不守南京。李宗仁首先表态:“南京在战术上是绝地,敌人可以进行合围,它的后方又阻于长江,根本无路可退,不能坚守。”白崇禧认同:“我军经过淞沪战役,部队残破,减员尤其严重,根本无力防守南京。”张群也表示同意:“为了让南京城免遭战争破坏,应该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放弃南京。”陈诚等都主张放弃南京。只有蒋介石反对:“南京一定要守,不能放弃。” 蒋介石在日记中解释了要守南京的理由:“南京孤城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怀也。” 明知是孤城,很难守,却必须要守,因为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如果一枪不放地把首都拱手让日,国人会怎么看政府的抗日?世界会怎么看中国的抗日?

作为中国的最高军事长官,蒋介石既然决定了要守南京,就面临下一个棘手的问题了,谁来守?很明显,中日军力相差太大,而日军对南京是志在必取,选择谁守南京,几乎就是选择谁去殉国。所以蒋介石向大家询问:“哪一位将军愿意担此重任?”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起立:“我来!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愿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我们要以有力部队固守南京,掩护前方部队的休整和集中,以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守南京的任务是艰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蒋介石很感动:“孟潇(唐生智的字),很好!很好!”当即任命唐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二、战前的准备

唐生智

留给唐生智的南京防御部队基本上都是淞沪大战的战场上撤退下来的部队,也就是说,是残余部队。当时的首都警戍总司令部参谋长处长谭道平负责统计南京各部队人数,他确定南京的政府军只有8.1万人,其中3万人是临时征的兵,连怎么开枪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政府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既然守不住,当然就不能让平民在战区送死。早在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市民就开始向外地迁移。随着11月12日上海的沦陷和11月20日南京政府的迁都,南京又开始了第二次迁移。第36师师长宋希濂回忆,到12月初,南京全市945544人,经过撤退,还有30多万人在城内。

唐生智受命后,以重点防卫带动全城固守的战略思想,将部队分为外围阵地和复廓阵地两个梯次配备。唐生智每天都去首都战地视察军事状况,常对军官说:“我们平时常说抗战、抗战,难道只是叫人家牺牲的吗?我们作为长官,更应该以身作则。”唐生智命令把所有的渡轮和船只都调到长江上游地区,禁止任何部队从下关渡江北撤,还安排胡宗南的第1军守备浦江,以武力制止任何部队由南京向北岸渡江。唐晚年回忆:“南京我明知不可守,这是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的,也有人说我办蠢事(指守南京),但我觉得世上有些事情也是要蠢人办的,南京是我们的首都,我们不能够轻易地把它送给敌人。”蒋介石在离南京前夕,和宋美龄专程看望唐生智:“孟潇兄,你的身体还没有恢复,有劳你守南京,我很难过。”唐生智回答:“这是军人应该做的事,我可以做到临危不乱,临难不苟,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撤退。”

日军为确保攻占南京,准备了6个师团,1个旅团,独立2个野战重炮旅团另3个野战重炮,攻城重炮兵联队,7个攻城重炮兵大队,1个重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16个高射炮队和3个后备山炮队,21个独立汽车队及其他支援部队,总共30万兵力。日军的独立重炮兵大队,装备有45年式240毫米榴弹炮,其1发重达200公斤的炮弹在当时中国战场上没有什么工事可以阻挡得住。

三、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1日,日军下达了进攻南京的命令,日军持续轰炸南京城,将中华门,水西门附近炸的没有1座完整的房屋和街道。12月4日在句容以东40里与国军前哨部队发生了交火,南京保卫战开始了。在优势日军面前,国军进行了英勇地抵抗,多个阵地出现守军全部牺牲的壮烈场面。9日,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劝降:“日军百万既席卷江南,南京城亦在包围之中,战局大势已极明显,故今后之抵抗,有百害而无一利。”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在保卫战中,唐生智的卫戍司令部被密集的炮弹击中,他让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到地下室集中办公,自己与副司令仍留在原地继续指挥战斗。11日,日军继续猛攻国军各处防守阵地,但是在中国军队的拼死抗击中,日军仍然没能攻进南京城内。12日凌晨,日军的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南京城墙,南京城破。日军从雨花台右侧突入,驻守在雨花台的第88师官兵六千余人全部在战场上壮烈殉国。

日军拍摄的南京中华门城墙遭爆破的瞬间

11日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于当夜与副司令长官及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唐生智回忆说:“次2日一早,就召集总司令、军、师长开会,我先将蒋的命令宣读一遍,再将撤退部署每人发一张(用油印印好的)。对于各部队的撤退时间、先后、路线都有详细规定。除了广东的两个军(邓龙光和叶肇部)按计划突围,宋希濂部遵照命令由浦口撤退以外,其他部队都没有按照命令实行。”其实,撤退的命令并没有及时告知担任督战任务的第36师。

开完会后,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而第66军军长叶肇及第83军军长邓龙光参加会议后,私下研究决定,不遵守唐生智令第83军掩护其他部队突围后再于次日晨6时突围的命令,两军由叶肇统一指挥,按计划由正面突围,向指定地点转进。应最后撤退的徐源泉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但12日下午就坐船提前渡江至长江北岸。这些提前撤退的部队打乱了整个撤退的部署,没有撤退的部队也跟着撤退。各部一窝蜂全部涌向南京下关渡口,而督战的第36师由于没接到撤退的通知,为了阻止国军各部队撤退,双方还发生了交火。南京城完全陷入混乱,已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了。

13日,日军攻占南京。在占领南京城的前6个星期内,日军屠杀了放下武器的俘虏数万人、平民20余万人,总数达30万人以上,,是为南京大屠杀!

结语

南京保卫战,8万装备极差的国军与30万日军激战10天,战场牺牲3万余,没有一支部队投降。

 
标签: 蒋介石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南京梧桐树真的是蒋介石种的吗 南京的梧桐树是谁种下的
    南京梧桐树真的是蒋介石种的吗 南京的梧桐树是
    1、南京的梧桐树不是蒋介石栽种的。南京的梧桐树最早是一个叫做郎怀仁的法国传教士种下的,而且它并不是梧桐树,而叫做悬铃木,只因叶子长得像梧桐罢了。2、南京开始广泛种植这种树是在1928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南京市在多个街道栽种了两
  • 美国原子弹炸日本太快 美国送蒋介石的政治果实
    1945年6月中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尾声,长达82天的冲绳岛战役结束。此役日本虽然失败,但是面对海陆空三军优势的美军,驻守冲绳岛本土的日军依然给美军巨大的杀伤力。在面对巨大火力优势的美军面前,日军与美军的伤亡比达到一个可观的比例,那就是
    12-31 蒋介石
  • 蒋介石死亡时间!蒋介石死前留下的遗嘱竟是这个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
    12-31 蒋介石
  • 揭秘败军之将李宗仁训斥蒋介石 都是你搞糟了!
    当广东全境失守已成定局之时,我检讨战局,实愤懑不堪。深觉蒋先生如稍具良心,局面不会弄到如此之糟,溃败不会如此之速。蒋氏见他破坏防守广东的计划已圆满成功,复施展诡谲伎俩,在黄埔召见白崇禧,故弄玄虚,说那番言不由衷的鬼话,想来令人发指。就于是时
  • 蒋介石当年推行简化汉字方案为何没有能成功?
    早在1920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汉字。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专家们的建议与主张,引起蒋介
    12-30 蒋介石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揭秘胡适一生中的三骂蒋介石
    1929年胡适一骂蒋介石:明定自己的职权,不得越权侵官国民党当局对待胡适的态度就是另一种样子了。在“人权运动”中,当胡适对国民党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指名道姓地责骂蒋介石时,国民党内当然也是群情激愤,尤其一些中下层党徒更是咬牙切齿,纷纷呈请“
  • 不为人知的蒋介石日本情人
    在蒋介石的一生中除了正式娶过4位女子为妻外,也曾传说他与两位女子有过爱情纠葛。一是蒋介石青年时期在日本曾结识的一个东瀛女子。二是在抗战胜利初期,蒋介石曾倾心过陈立夫的侄女。虽然这些都是鲜为人知的传说,但是,据蒋介石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以及一些
  • 抗战名将李延年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后竟沦为乞丐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中,有三名赫赫有名的山东籍将领,由于他们都姓李,人称“山东三李”。即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勇哥今天单单说这个李延年。李延年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当属于抗战时期。我们知道,从1940年开始,蒋介石国民政府将重庆作为
  • 杨虎城的死因揭秘:蒋介石每次下野杀大将泄愤
    蒋介石下野,准备动身离京前,李宗仁见到这样一幕:这时于右任忽然老态龙钟地追上去,口里喊着:“总统!总统!”蒋先生稍停问何事。于右任说:“为和谈方便起见,可否请总统在离京之前,下个手令把张学良、杨虎城放出来?”蒋先生只把手向后一撒说:“你找德
  • 蒋介石与希特勒的恩怨情仇 从亲密合作到断交宣
    1945年4月30日,德国首都柏林笼罩在一片硝烟火海之中。总理府花园地下室暗堡内,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希特勒自杀身亡。一个星期以后,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国民党政府大礼堂内张灯结彩,蒋介石高举酒杯,向驻华美英苏军将领及大使们祝贺欧战胜利结束。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