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首领蒋介石一生最后悔的抗日决策是什么

   2020-11-1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决策有很多,决战上海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决策之一。1937年10月下旬,经历淞沪战场数月的激战,中国军队早已疲惫不堪,此时他们正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向后方撤离,以求保存实力与日军再战,然而就在军队撤退时,蒋介石却突然下达了停止撤退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决策有很多,决战上海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决策之一。

1937年10月下旬,经历淞沪战场数月的激战,中国军队早已疲惫不堪,此时他们正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向后方撤离,以求保存实力与日军再战,然而就在军队撤退时,蒋介石却突然下达了停止撤退回防的命令,刚撤退又突然停止撤退,两道截然相反的命令给中国军队内部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可能连蒋介石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道停止撤退的命令将会给整个军队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蒋介石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命令呢?这道命令的下达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1937年9月,淞沪会战的局势越发对国军不利,渐渐处于主动的日军还在不断增兵,而国军经过长时间战斗的损失,原本唯一的兵力人数优势也在消失,再加上空军的损失与海军的全军覆没,此时的国军已是强弩之末,撤军似乎成为当时保存实力最好的选择,但在这个问题上蒋介石却又开始举棋不定。

此时身在前线的指挥官,难道就没人向蒋介石提出撤军的建议吗?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到:淞沪会战至此,我军已成强弩之末,亟应后撤,然委员长意气用事,严申命令,有擅自撤退的,军法从事,根据李宗仁的说法,蒋介石的“意气用事”是军队没有后撤的原因,然而,蒋这番“意气用事”到底是因为什么?

10月26日蕴藻浜被日军突破,大场镇失守,日军直逼苏州河,国军自上海市区撤退,李宗仁,陈诚等将领向蒋介石建议撤守苏州河防线阵地,往吴福线、锡澄线移转,为什么要向这里转呢?原来吴福线、锡澄线筑有坚固的要塞,被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退守要塞,可以使中国军队以逸待劳,同时远离海岸,减小日本海军的攻击,并将日军的补给线变长,蒋介石一度同意这一建议。

正当国军有计划地从淞沪战场撤退时,蒋介石却又突然下达了回防的命令,这道命令,不仅令国军士气受挫,更大的影响是造成了整个军队的混乱,朝令夕改也是造成整个淞沪会战大溃败原因之一。

原来,蒋介石一直幻想国际社会能出面干预日本,他每一次决策都会参考国际最新消息,当他听闻国联要于11月3日召开九国会议,讨论中日之战,便下达了回防命令,正是由于蒋介石一直抱有这种幻想,使他在会战之初不惜贻误战机,推迟进攻时间;在战争进行中,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又在撤退时,命令撤退中的部队回防。

蒋介石在这场大规模会战中作为最高决策者,做出不少正确的决断和部署,对于未来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在指挥中也犯有严重失误,以至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严重损失,但是他的错误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体制上的原因。

11月5日,日军第十军从金山卫登陆,9日松江失守,蒋介石下令撤退,但此时部队序列已乱,整个撤退成为了大溃退,加上日军战机的空袭,国军损失惨重。

19日和26日,国军弃守吴福线、锡澄线,淞沪会战结束。

2月7日,江阴要塞失守,南京岌岌可危,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竟不分步骤,全线尽撤,绝无规律,痛心盍极!”可见他对自己的决策痛心至极。

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暴露出了中日两军实力间的差距、最高指挥层的失误、以及各兵种间缺乏配合等一系列问题,但是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顽强的战斗,使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口号破灭,让国际社会见到了中国对抗侵略者的决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场战役实现了蒋介石国内政治统一目的,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在全民抗战大背景下,都不惜血本将自己的全部实力投入进来,使当时经历了长期军阀混战的中国,在军事、政治上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蒋介石当初选择在上海与日本决战,并非迷信“中国历史上,由北攻南者无不胜”的说法,所谓诱敌东进,是淞沪会战失败后的官方托词,蒋介石肯定清楚,日军通过上海登陆侵华,远比从北往南进攻方便,毕竟,上海离日本本土更近。

蒋介石选择决战上海,主要寄望西方大国的出手,因为上海是这些西方国家的利益集结地,蒋介石想复制第一次淞沪抗战的先打再谈的成功模式,通过先下手为强,把日本彻底赶下海,再把英美法西方大国拉进来,通过国际调节一举解决日本问题,他一度甚至在等待苏联进攻日本。

然而,上海战局的发展,让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崩盘了,一发而不可收拾,对于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场名义上虽败犹荣的战争。

实际上宣告中国外交战和消耗战的彻底失败,国军在上海损失了百分之六十的精锐,过早耗竭实力,无力再对日军组织有效的防守,致使开始了千里大溃败,南京及大半中国相继沦陷,中国资源富裕地区全部被日寇占领。

当蒋介石被日军包围在中国西南边陲时,发现自己再无以空间换时间的资本后,是否会反思自己当初的抗战时机及抗日战场的选择呢?

淞沪会战使得持久战的理论受到质疑,淞沪会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广阔的疆域,八年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中国战略资源,蒋介石最后只能等待美国通过飞机飞过珠峰输入的援助了。

 
标签: 蒋介石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南京梧桐树真的是蒋介石种的吗 南京的梧桐树是谁种下的
    南京梧桐树真的是蒋介石种的吗 南京的梧桐树是
    1、南京的梧桐树不是蒋介石栽种的。南京的梧桐树最早是一个叫做郎怀仁的法国传教士种下的,而且它并不是梧桐树,而叫做悬铃木,只因叶子长得像梧桐罢了。2、南京开始广泛种植这种树是在1928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南京市在多个街道栽种了两
  • 美国原子弹炸日本太快 美国送蒋介石的政治果实
    1945年6月中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尾声,长达82天的冲绳岛战役结束。此役日本虽然失败,但是面对海陆空三军优势的美军,驻守冲绳岛本土的日军依然给美军巨大的杀伤力。在面对巨大火力优势的美军面前,日军与美军的伤亡比达到一个可观的比例,那就是
    12-31 蒋介石
  • 蒋介石死亡时间!蒋介石死前留下的遗嘱竟是这个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
    12-31 蒋介石
  • 揭秘败军之将李宗仁训斥蒋介石 都是你搞糟了!
    当广东全境失守已成定局之时,我检讨战局,实愤懑不堪。深觉蒋先生如稍具良心,局面不会弄到如此之糟,溃败不会如此之速。蒋氏见他破坏防守广东的计划已圆满成功,复施展诡谲伎俩,在黄埔召见白崇禧,故弄玄虚,说那番言不由衷的鬼话,想来令人发指。就于是时
  • 蒋介石当年推行简化汉字方案为何没有能成功?
    早在1920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汉字。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专家们的建议与主张,引起蒋介
    12-30 蒋介石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揭秘胡适一生中的三骂蒋介石
    1929年胡适一骂蒋介石:明定自己的职权,不得越权侵官国民党当局对待胡适的态度就是另一种样子了。在“人权运动”中,当胡适对国民党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指名道姓地责骂蒋介石时,国民党内当然也是群情激愤,尤其一些中下层党徒更是咬牙切齿,纷纷呈请“
  • 不为人知的蒋介石日本情人
    在蒋介石的一生中除了正式娶过4位女子为妻外,也曾传说他与两位女子有过爱情纠葛。一是蒋介石青年时期在日本曾结识的一个东瀛女子。二是在抗战胜利初期,蒋介石曾倾心过陈立夫的侄女。虽然这些都是鲜为人知的传说,但是,据蒋介石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以及一些
  • 抗战名将李延年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后竟沦为乞丐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中,有三名赫赫有名的山东籍将领,由于他们都姓李,人称“山东三李”。即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勇哥今天单单说这个李延年。李延年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当属于抗战时期。我们知道,从1940年开始,蒋介石国民政府将重庆作为
  • 杨虎城的死因揭秘:蒋介石每次下野杀大将泄愤
    蒋介石下野,准备动身离京前,李宗仁见到这样一幕:这时于右任忽然老态龙钟地追上去,口里喊着:“总统!总统!”蒋先生稍停问何事。于右任说:“为和谈方便起见,可否请总统在离京之前,下个手令把张学良、杨虎城放出来?”蒋先生只把手向后一撒说:“你找德
  • 蒋介石与希特勒的恩怨情仇 从亲密合作到断交宣
    1945年4月30日,德国首都柏林笼罩在一片硝烟火海之中。总理府花园地下室暗堡内,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希特勒自杀身亡。一个星期以后,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国民党政府大礼堂内张灯结彩,蒋介石高举酒杯,向驻华美英苏军将领及大使们祝贺欧战胜利结束。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