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准竟然不学无术 四起四落凄凉客死?

   2020-03-1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历史上,北宋名相寇准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小人不待见他,君子也不喜欢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他的朋友张咏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了宰相,曾对自己的僚属感慨地说:“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后来寇准被贬为陕

在历史上,北宋名相寇准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小人不待见他,君子也不喜欢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他的朋友张咏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了宰相,曾对自己的僚属感慨地说:“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后来寇准被贬为陕州知州,张咏回朝经此路过,寇准热情款待,临别时,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寇准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呵。”寇准不明所以,回来后便读了起来,当他读到“不学无术”时,自己不由笑了,说:“这是张公对我的评价啊。”张咏说寇准不学无术,本意并不是说他学问不高,见识有限,而是说他人情不够练达,方正有余,圆滑不足。

寇准性情刚烈,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最见不得不平之事。淳化初年,王淮和祖吉因为受贿被查处,然而王淮仅被打了20大板,而罪过明显比王淮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原因是王淮的哥哥王沔正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寇准就此事向宋太宗作了汇报,然后当面质问王沔说:“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第二天,寇准上殿,“百僚股栗”,谁见了他都打哆嗦。

不光同僚们见了他发抖,连皇帝见了他也发怵。端拱二年(989年),寇准曾在殿中向太宗奏事,极陈利害,大概忠言逆耳,说得很是不中听,太宗听到一半就气得站了起来,转身要回内宫,谁知寇准上前一把扯住了他的衣角,要他听完他的话。太宗很无奈,只得苦笑着自己找台阶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又有一次,因为任命官员的问题,寇准与宰相吕端等人争执起来,官司打到了太宗那里,太宗劝他说:“如果在殿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寇准还是一根筋地争辩不止,又拿中书省的官员名册在皇帝面前论是非对错。太宗摇头叹息,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罢了他的宰相官职,下放邓州让他反省去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王旦为相,寇准任枢密使,两人本是同年进士,一个管行政,一个管军事,共同搭班执政。寇准大概很看不上王旦绵软的性格,时不常地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问题,而王旦却总在皇帝面前称赞寇准的才能。后来真宗皇帝听得都不忍心了,提醒他说:“你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但他却专门反映你的缺点。”王旦说:“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啊。我担任宰相职务很久,处理政事过失也必然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更加体现他的忠心正直,这就是我之所以看重寇准的原因。”不仅如此,王旦病重之时,向真宗推荐的唯一人选就是寇准。寇准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大为惭愧,不禁感叹说:“王同年器识非准所可测也!”

遇到了王旦这样的忠厚长者,对寇准或许还能采取包容的态度,而倘若遇到小人,他就不可能这么幸运了。天禧三年(1019年),寇准为相,丁谓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寇准很欣赏丁谓的才能,很久以前就曾向时任宰相的李沆推荐过他,李沆断然拒绝。寇准问其原因,李沆回答说:“看他这个人啊,能使他位居人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相公能始终压抑他屈居人下吗?”后来轮到自己说话了,寇准便提拔丁谓当了副手。

有一天,中书省举办宴会,寇准喝得有点大,吃饭时,一些饭粒汤水沾在了胡须上。丁谓见了,起身上前替他轻轻拂掉。寇准开玩笑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众人听了,轰然而笑,丁谓闹了个大红脸,当时虽然没说什么,但“由是倾构之日深”。后来丁谓对寇准行斩尽杀绝之举,与当初寇准当众让他下不来台、内心感到受辱不无关系。

《宋史》说寇准:“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不能容人,好与人争。这种直爽、敢言又固执的性格,与讲求关系和人缘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寇准一生四起四落,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一样,最后客死雷州,十分凄凉。作为一代社稷之臣,不由人不扼腕叹息。这样的结局谁能说与他自身“不学无术”无关呢?

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乾隆皇帝曾经送给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一块稀世美玉,上面有四行细篆铭文:“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世上任何事物到了极限,都会走向它的反面,所以人行世间,还是当修习一些处世的学问,知人情,懂进退。成为一个谦谦君子,像美玉一样触手温润、光华内敛,才会走得更久,行得更远。

 
标签: 寇准 宋朝 北宋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澶渊之盟后的宋真宗为什么渐渐疏远寇准?
    1004年,辽圣宗奉了萧太后大举攻打中国,深入内地。搅得人心惶骇,都想避乱。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是群臣给到的对策中除了逃只金陵,就是躲避到成都。当轮到宰相寇准发言时,寇准道:臣要把献策避地的人先杀了,把他的血衅了鼓,然后北伐!陛下若
  • 解析 寇准背靴显才智 王旦与寇准的不同之处
    寇准背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他才智过人,是一位生性耿直的好官员。寇准十几岁便考取进士进朝为官,深受皇帝与百姓的赞赏。年轻的时候官路还算平顺,步步高升。但是到了中年之后,随着官职的不断提升却一再遭受奸人所害,曾经两次任相国,但晚年被贬死于异
    12-24 寇准
  • 古代法制故事 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
    12-23 寇准
  • 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
    12-16 寇准
  • 揭秘:只因为官忠直一代名臣寇准最后客死异乡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忠臣们为辅助君王恪尽职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们往往命运多舛。本文述说了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们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
    12-07 寇准名臣
  • 野史寇准为何会被百姓演绎成简朴的清官
    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场的:“头戴的纱帽翅,可能年头太多了,又旧又破,有一个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而寇老
    12-01 寇准
  • 北宋寇准的另一面 常在皇帝面前说同僚坏话
    北宋王旦以雅量著称,特别有一种大度能容的“宰相风度”,他总是对己严,待人宽,时时把别人放在内心最重的位置,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在历史上,王旦不仅为我们树立了为官的标杆,更展现了一种为人的境界。王旦当上了宰相,亲朋好友都很高兴,都觉得
  • 宋太宗好用老成官员 寇准被迫吃药扮老大爷
    宋太宗作为赵家王朝的董事长,做事喜欢亲力亲为,尤其热衷面试新员工。跟现在的用人单位喜欢年轻能干的员工不一样,这个自小在危机四伏的皇室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老爷子,坚定地秉持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观念,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极为苛刻。即便他们才高
  • 寇准只因娶了一个老婆 惹得赵光义大发雷霆?
    寇准作官不懂得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被贬谪毫不稀奇了,为立储的事情,宋太宗从地方将寇准召回,委以重任。寇准年轻气盛,因为在立储之事上有定策之功,圣眷优渥,在朝堂上风头一时无二。进入中央决策层的寇准担心自己年轻不能服众,琢磨援引同僚,在朝中增加
  • 北宋七品小官冯拯是怎样扳倒副宰相寇准的?
    北宋至道二年(996)七月,宋太宗在南郊祭祀天地。按照惯例,郊祀礼成之后,中外官员皆应加官进秩。当时的宰执包括宰相吕端,(副宰相)参知政事张洎、李昌龄、寇准。四人之中,寇准年龄最小(35岁),但是年轻有为,最得太宗宠幸。而吕端(61岁)、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