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开的秘闻 张学良对蒋介石有三大如山之恩

   2020-06-0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张学良是一代风云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毁大誉,近代史上堪为独一无二。他“年少万兜鍪”,年仅27岁便接过父亲张作霖“东北王”的权力棒,以当时早已消亡的世袭方式拥有了许多人奋斗一生也难以企及的一个独立王国;随后十年他更是少年得意,在军

张学良是一代风云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毁大誉,近代史上堪为独一无二。

他“年少万兜鍪”,年仅27岁便接过父亲张作霖“东北王”的权力棒,以当时早已消亡的世袭方式拥有了许多人奋斗一生也难以企及的一个独立王国;随后十年他更是少年得意,在军政界指点江山、呼风唤雨,地位一度仅次于一国元首的蒋介石;然而年仅36岁春秋正富时,他又因“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而骤然坠落,失去了辉煌的一切,被蒋介石父子长期囚禁,“坐井观天”50余年。

蒋介石也是一代枭雄,与世家“公子哥”出身一步登天的张学良不同,草根起家的他筚路蓝缕殊为不易,因而对付阻碍自己前程或者危及地位的政敌从无心软过,对张学良却算是唯一例外,尽管将其终生圈禁,但毕竟予以保全性命。而与张学良同为“西安事变”主角的杨虎城则不但严加囚禁,形势不利时还毫无犹豫将其杀掉。

军统骨干沈醉回忆说:“当时戴笠对张学良生活上的待遇安排较好。而杨虎城因为蒋介石对他特别仇恨,从来没有外面接济”,“想换一套新棉衣都很不容易”。没有蒋介石的首肯,戴笠自然没有对张学良“开恩”的胆子。

蒋介石对敢于以下犯上将自己抓起来的张学良无疑恨之入骨,将其圈禁终生便可见一斑,但痛恨之余,为何又手下留情,最终未将其杀害呢?

这自然并非蒋介石的“大度”或者“民主”,而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们不同,于他有三大恩情,且恩重如山,可谓没有张学良便没有蒋介石的辉煌,至少早年的“领袖生涯”会艰难和风险百倍,成败难以逆料。

一、东北主动易帜,让蒋介石建统一全国之功

蒋介石一生有两大足以自豪的功绩,一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二是“千唤万唤始出来”,羞羞答答勉强走上抗日的阵营,未曾与汪精卫一样弄得身败名裂。

这两步走完后,他个人也从一个偏安一隅无足轻重的黄埔军校校长的小人物,成为了地位无可撼动、全世界知名的中国唯一领袖。

“时来天地皆同力”,蒋介石头上两大功绩也得益于他人的帮助。

中国的抗日战争,除了中共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牵制大量日伪军外,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让日本天皇很快宣布投降,躲在大西南,对此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蒋介石意外获得了这一领导中国抗战胜利的殊荣。

早年的北伐则分为两期,一期北伐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蒋介石一口气从偏远的广州打到了长江边;二期北伐一路攻到北平,正为如何对付实力最强的东北军犯愁时,刚刚从张作霖手中接过权柄的张学良忽然主动靠拢。

1928年12月29日,北洋掌政的中华民国政府最后的代表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青天白日旗下的国民政府,也就是臣服蒋介石。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当时最为发达的东北地区,完成了国民党名义下的国家统一。当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统天下的不世殊勋,他顷刻间便获得了。

如果张学良不主动易帜,而是与吴佩孚、孙传芳一样抵抗,胜败先不论,蒋介石至少需要数年时间、官兵死伤无数才能拿下拥有数十万军队的东北集团;若张学良与苏联或者日本联盟自保,结局则更难逆料了。

因而,蒋介石对张学良的鼎力之恩异常感戴,任命其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部队听编不听调,依然拥有东北的千里江山。

张学良时年27岁,——蒋介石诸多与之同龄的黄埔系弟子还在连长这种低级职位上刚刚起步;而今天的许多与之同龄的年青人,或者在为找到一张要求不高的饭碗发愁,或者还在底层日夜苦苦打拼。

二、中原大战助阵,使蒋介石从此稳居领袖宝座

蒋介石从一介草根走上全国领袖位置,因无世家背景起点过低,得位又不正,因而坎坎坷坷,风雨不断。

1924年出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早年,他不仅兵微将寡,党内地位也不高,甚至不是中央委员,几个月后孙中山病逝前指定的接班人是汪精卫。

蒋介石能为后世师表的可贵一点是并未屈服于命运,而是以过人的才智与难得的机遇不断抗争,通过组建校军、党军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之路逐渐博取军权,通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和“四·一二”“清党”、南京另立中央逐步获取党权,一步步边缘化和挤走孙中山的正宗接班人汪精卫,又清除过去的同盟者中共,最终成为党政军最高领袖。

张学良易帜后,一统全国的蒋介石威望第一次达到顶峰。

但他的地位尚未巩固,过去与他同盟“清党”、北伐的地方实力派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等人先后举兵挑战他的权威。战事迭起,烽烟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幸而这些人都是各自兴兵,时间有先后,蒋介石得以一一打败他们,暂时化解了危机。

失败的地方实力派没有服输。

1930年3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三个实力集团联合起来反蒋,以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这次倒蒋阵营可谓空前宏大,不仅联合了全国主要地方实力派,兵力达到百万人的规模,国民党党内两个主要反对派汪精卫改组派和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也闻风响应。一时文武毕至,声势浩大,实力超过拥有中央政权的蒋介石。

不久,倒蒋一方效仿1927年4月的蒋介石另组“国民政府”,阎锡山为主席,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人为委员。

战事一开始,倒蒋一方锐不可当,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尤其是冯玉祥的西北军一马当先,骁勇善战,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屡败屡战。5月31日这天,倒蒋方的郑大章指挥的骑兵奇袭河南商丘柳河飞机场,烧毁飞机十二架,差点活捉正在机场近旁指挥的蒋介石。

不久,交战双方不断攻守异位,互有胜负,一时陷入僵局,难决雌雄。

这时,全国拥有实力的军阀仅有张学良没有参战。他也成为交战双方极力拉拢的香饽饽,倒蒋一方许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蒋介石也以派专人送以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和大印。

张学良的东北军有30万人,海军、空军实力更是全国首屈一指,东北经济发达,后勤资源丰富,先进的东北兵工厂即是一例。谁赢得了他的支持,谁就赢得了战争。他也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韩信,“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张学良起初表示中立,一再奉劝各方息争,但内心还是倾向于蒋介石。他分析认为:“反蒋的北方军事联盟只是一个不稳定的松散联盟,即使打败南京政府,日后各派系的纷争也在所难免。这样,混乱纷争的局面还要延长。蒋介石虽不完全可靠,但较之北方这些乌合之众,尚略胜一筹。故为整个大局着想,必须早日息争议和,从速实现国家统一。”

因而,他最终决定“出兵关内,调停内战”,派出10万精兵支持蒋介石,从背后进攻倒蒋同盟。

张学良出兵助蒋的消息一传出,兵锋尚未入关,倒蒋一方便知道末日到了。阎锡山连说“完啦”,慌忙辞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正宗的孙中山接班人汪精卫也匆匆离开北平远遁。蒋介石一方则一片欢腾,额手相庆。

仅仅十几天后,入关的东北军占领了整个华北,战局急剧变化,倒蒋联盟军迅速土崩瓦解。这年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二人通电下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也宣告取消,中原大战以蒋介石取胜而结束。

此后,能征善战、实力强大的的冯玉祥西北军土崩瓦解,地盘尽失,部下或降或灭,再也无力问鼎中原;终于雄起一回的阎锡山晋军由此龟缩下去,再也不敢挑战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重新崛起的努力又遭当头一棒;几个月后的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原本与蒋介石的中央嫡系一同享受战胜者荣光的张学良丢掉了东北,元气大伤。唯有蒋介石巍然不动,独霸政坛。

可以说,在张学良协助下取得中原大战完胜的蒋介石从此真正说一不二,开始睥睨天下,“舍我其谁”,一人主宰中国政治,蒋家王朝从此建立。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第二次慷慨出手相助更是没齿不忘,给予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切。

一是正式委任他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负责节制辽、吉、黑、晋、察、热、绥、冀八省军队,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市与河北、察哈尔两省;二是于1930年11月邀请他赴南京,给予极高的礼遇,从天津到南京的路上张贴欢迎张学良的标语:“欢迎促进统一,巩固边防,劳苦功高,竭诚拥护中央之张副司令!”“张副司令是和平息戈的使者!”“张副司令是国家统一的表率!”三是亲自举行了盛大欢迎酒宴;四是由岳母倪桂珍将张学良夫人于凤至认作干女儿;五是效仿刘关张桃园结义,和张学良结拜为盟兄弟。

张学良一时兴奋不已,说“学良此次来国府,受到蒋主席极为热忱之欢迎,规格之高,实出学良的想象”。

三、“西安事变”力排异议,坚持送蒋回南京

中原大战几个月后,以“促进统一”、“拥护中央”立下盖世奇功的张学良对结盟大哥蒋介石可谓言听计从。

这时,日军对东北虎视眈眈,威逼日盛,而蒋介石则因冯玉祥等地方军阀威胁的解除开始全力对付南方的中共红军,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张学良之父张作霖即为日本人策划炸死,身负国恨家仇的他原本打算对日实行强硬政策,向蒋介石提出“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略政策等要求”,但蒋介石未予批准,而是主张对日谈判。

据《顾维钧回忆录》记载:“委员长原已发现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早在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张学良)在东北的集团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略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

受到蒋介石对日消极态度影响,深知中央政府绝不会出一兵一卒相助的张学良错误地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九一八事变”与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之手,张学良与退入关内的数十万东北军只能多年遥居华北远望故乡。1933年3月,华北地区的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替蒋介石顶过而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一年后,回国后的张学良被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等职,开始与中共红军作战,却屡战屡败,而蒋介石对他的军队损失一无补充,明显有借刀杀人,消除非嫡系部队的动机。

张学良的思想随即发生重大转变,多次苦苦进谏,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拒绝,两人从亲密无间的盟兄弟发展到见面即争吵。

1936年12月12日,在苦谏蒋介石不能向游行示威学生开枪再度遭到痛斥的张学良,盛怒之下进行“兵谏”,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一道活捉了前来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及其随员,是为“西安事变”,一时举世震惊。

蒋介石叱咤军政界多年,第一次身陷囹圄,命悬一线,生死决定在张学良一念之间。他即便贵为一国元首,拥兵百万也是徒唤奈何。但张学良的本意并非杀掉多少人希图除之而后快的蒋介石,而仅仅是逼迫其抗日。

他对部下说,好像灯泡,暂时把它关一下或给擦一擦为了让它更亮。这样做,蒋介石就更亮了。他还说,自己跟蒋先生两个没有别的冲突,就是冲突两句话,就是他要“安内攘外”,而蒋介石是要“攘外安内”。

不久,在中共参与的多方势力协商下,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甚至在蒋介石没有签署任何字据,东北军、西北军的老部下和中共一方又极力反对的情形下突然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他解释说,因为已经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来。

他希望以此来表示西安事变自己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没有想过与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因为自己大权在握,富贵在手,什么都不要,所以蒋介石也能原谅他。

多年后的1990年,他依然回忆说:“我过去说过多次,我是一个军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去南京是为了请罪,请罪包括把我枪决。临走我把家都交给了我的一名学生,他是一个军长。父亲就教导我,做军人后我就真是随时预备死。不过后来我对内战非常厌恶。”

有惊无险的蒋介石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安全回到了南京。此番受惊,虽然罪魁是张学良,但保证其安然无恙、体面归来的也是张学良。可以说,张学良对他又有莫大的再造之恩。

设想一下,在讲究成王败寇的军政界,张学良不是心慈手软顾及盟兄弟之间的个人情谊,而是毫不犹豫将蒋介石处死,不仅可以改写中国的历史,一遂国民党党内外众多人对蒋恨之入骨的心愿,他即便不能代之而起成为元首,几十年专制一方而善终的人生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正因为张学良对自己有三大如山之恩,蒋介石尽管一回南京便将张学良扣留丢进监狱,但与对待其他政敌不同,最终仅仅将其圈禁一生,留下了他一条孤寂的性命。

 
标签: 蒋介石 张学良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南京梧桐树真的是蒋介石种的吗 南京的梧桐树是谁种下的
    南京梧桐树真的是蒋介石种的吗 南京的梧桐树是
    1、南京的梧桐树不是蒋介石栽种的。南京的梧桐树最早是一个叫做郎怀仁的法国传教士种下的,而且它并不是梧桐树,而叫做悬铃木,只因叶子长得像梧桐罢了。2、南京开始广泛种植这种树是在1928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南京市在多个街道栽种了两
  • 美国原子弹炸日本太快 美国送蒋介石的政治果实
    1945年6月中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尾声,长达82天的冲绳岛战役结束。此役日本虽然失败,但是面对海陆空三军优势的美军,驻守冲绳岛本土的日军依然给美军巨大的杀伤力。在面对巨大火力优势的美军面前,日军与美军的伤亡比达到一个可观的比例,那就是
    12-31 蒋介石
  • 蒋介石死亡时间!蒋介石死前留下的遗嘱竟是这个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
    12-31 蒋介石
  • 揭秘败军之将李宗仁训斥蒋介石 都是你搞糟了!
    当广东全境失守已成定局之时,我检讨战局,实愤懑不堪。深觉蒋先生如稍具良心,局面不会弄到如此之糟,溃败不会如此之速。蒋氏见他破坏防守广东的计划已圆满成功,复施展诡谲伎俩,在黄埔召见白崇禧,故弄玄虚,说那番言不由衷的鬼话,想来令人发指。就于是时
  • 蒋介石当年推行简化汉字方案为何没有能成功?
    早在1920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汉字。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专家们的建议与主张,引起蒋介
    12-30 蒋介石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揭秘胡适一生中的三骂蒋介石
    1929年胡适一骂蒋介石:明定自己的职权,不得越权侵官国民党当局对待胡适的态度就是另一种样子了。在“人权运动”中,当胡适对国民党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指名道姓地责骂蒋介石时,国民党内当然也是群情激愤,尤其一些中下层党徒更是咬牙切齿,纷纷呈请“
  • 不为人知的蒋介石日本情人
    在蒋介石的一生中除了正式娶过4位女子为妻外,也曾传说他与两位女子有过爱情纠葛。一是蒋介石青年时期在日本曾结识的一个东瀛女子。二是在抗战胜利初期,蒋介石曾倾心过陈立夫的侄女。虽然这些都是鲜为人知的传说,但是,据蒋介石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以及一些
  • 抗战名将李延年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后竟沦为乞丐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中,有三名赫赫有名的山东籍将领,由于他们都姓李,人称“山东三李”。即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勇哥今天单单说这个李延年。李延年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当属于抗战时期。我们知道,从1940年开始,蒋介石国民政府将重庆作为
  • 杨虎城的死因揭秘:蒋介石每次下野杀大将泄愤
    蒋介石下野,准备动身离京前,李宗仁见到这样一幕:这时于右任忽然老态龙钟地追上去,口里喊着:“总统!总统!”蒋先生稍停问何事。于右任说:“为和谈方便起见,可否请总统在离京之前,下个手令把张学良、杨虎城放出来?”蒋先生只把手向后一撒说:“你找德
  • 蒋介石与希特勒的恩怨情仇 从亲密合作到断交宣
    1945年4月30日,德国首都柏林笼罩在一片硝烟火海之中。总理府花园地下室暗堡内,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希特勒自杀身亡。一个星期以后,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国民党政府大礼堂内张灯结彩,蒋介石高举酒杯,向驻华美英苏军将领及大使们祝贺欧战胜利结束。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