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灭高句丽 被认为庸主却完成唐太宗未完事

   2020-07-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唐高宗时代是乎他总是摆脱不掉两个政治阴影:一个是其舅舅长孙无忌,前期,朝中大权掌握在长孙无忌的手中,高宗就像一尊政治木偶;后期,由于高宗身体多病,加之生性懦弱,且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朝中大权掌握在武后手中。尽管如此,高宗虽然书生意气,但也

唐高宗时代是乎他总是摆脱不掉两个政治阴影:一个是其舅舅长孙无忌,前期,朝中大权掌握在长孙无忌的手中,高宗就像一尊政治木偶;后期,由于高宗身体多病,加之生性懦弱,且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朝中大权掌握在武后手中。尽管如此,高宗虽然书生意气,但也是血性男儿,堂堂大唐帝国皇帝!因此,他也有自己的主张,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自己的作为。特别值得称耀的是对高句丽的战争决策,不仅证明了他的智慧,扬我国威;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超过了他的父帝唐太宗。

自隋炀帝屡征高句丽失败后,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关系到帝国的国威与尊严。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亲率唐军征伐高句丽。这次征讨虽然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但是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此战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次战争是一次失败的战争,他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此次战争成了唐太宗的一块心病,受其影响,此后,身体一蹶不振。

当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显庆五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水陆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唐军从山东半岛取海道与新罗军会合攻打百济,俘虏百济国王和王后。但百济的残军与唐军的战争陷入相持阶段。

此时,日本派遣两万多卫兵护送百济王子丰璋渡海,进入百济掌握政权。与此同时,大唐熊津道行军总管、右武威卫将军孙仁师,及部将刘仁愿、刘仁轨商议决定,由仁师、仁愿二人和新罗王文武共同率领水军进入白江,唐新联军与日军遭遇,四场战斗,连战连胜,烧毁日军船只四百艘。百济王丰璋逃往高句丽。百济到此灭亡。

自显庆五年(663年),高宗患风眩病眼睛几乎失明,不得不与武后垂帘听政,大事交由武后裁决。武后跟随在太宗身边学习太宗理朝十几年,对处理朝政好像轻车熟路,应付自如。她每日临朝,日理万机,朝堂上生机焕发,大臣们感觉到太宗当年理朝的景象又回来了。高宗病愈后,感到自己大权旁落,精神上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

此时,百济虽然灭亡,但高句丽总是在东北边境骚扰。高宗产生了亲征高句丽的想法,他要用战争的胜利来洗刷政治上的失意,实现父帝的夙愿,扬中华帝国国威。于是,他向群臣宣布亲征高句丽。武后当即切谏,坚决不同意高宗亲征。高宗在武后及群臣的力谏之下,太宗当年亲征失败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他收回亲征成命,任命司空英国公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伐高句丽。虽然没有亲征,但这次战争是在他的主导下进行的。

李绩的各路兵马在辽东连陷高句丽诸城,在追击中,高句丽将士纷纷倒戈。总章元年(668年)七月,唐军攻破平壤,高句丽灭亡。此时唐朝版图达到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到中亚的咸海和波斯东北部,北包贝加尔湖。

这次战争: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是唐朝外征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是自隋炀帝、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以来,第一次决策战胜高句丽人的皇帝;是扬中华国威的光辉一页,唐高宗功不可没!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唐朝薛礼征东 为唐朝成功击败高句丽国家
    薛礼,字仁贵,唐朝人。薛礼简介里称他是河东薛氏世族,祖上曾在南北朝时期担任过显赫官职。传到薛礼父亲时,家里已经落魄了。因此薛礼在30岁时还是碌碌无为。不过他力大无比,并且因为从小习文习武的关系,与一般人有很大差别。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想亲征高
  • 唐灭百济之战的背景:新罗被高句丽 百济围攻
    朝鲜半岛曾经存在着三个国家,其中百济、新罗同为唐朝藩属。唐高祖时,曾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百济恃仗高句丽支持,多次侵犯新罗,二者结为世仇,武装冲突不断。唐太宗诏谕扶余璋,劝其勿侵新罗,扶余璋阳奉阴违,不肯奉诏。唐高宗永徽六年(
  • 宜将剩勇追穷寇 薛仁贵实现隋唐两朝平定高句丽
    乾封二年(667年)十月,在辽东战场的军营中,一支唐军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迅速集结着,从他们整齐划一、严肃紧张的行动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平日训练有素的善战之师。为首一人须发苍白,体格强健,身披白色战袍,端坐膘壮战马之上,手持方天画戟,表
  • 罗士信与来护儿有什么恩怨 来护儿几征高句丽?
    罗士信因为从小父母双亡,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和唐朝名将秦琼是同乡。当时隋炀帝杨广不体察民情,反而穷奢极侈,又发动大军征讨高句丽,弄得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各地的民众不堪忍受这种氛围,于是都纷纷揭竿起义反对隋朝的统治。当时只有14岁
  • 高句丽 历史上一个因为猪而迁都的政权!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政权,文明的汉族中原政权、彪悍的游牧民族政权、弱小的部落政权等等,尽管大小不一、强弱不等,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政权繁多,迁都之事自然也就不少,例如明朝迁都、宋朝迁都等等,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戍守边疆
    12-04 高句丽
  • 隋唐四代皇帝为何都要发动对高句丽的征服战争
    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暴政以及什么
  • 隋炀帝为何对高句丽恋恋不舍
    一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
  • 为什么李治能灭高句丽杨广李世民不能?
    东北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一直是隋唐两朝内心的一个刺,任凭前朝杨广还是唐朝李世民如何攻打,硬是拿不下来,可见这个高句丽还是有点实力的。父亲不行那就儿子接着上,杨坚的儿子杨广曾经三次征讨高句丽,并且人数动辄几十万。杨广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隋朝动
  • 为何隋唐两朝都要讨伐高句丽
    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我相信这样一个原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没有绝对的公理和正义,永恒不变的只是国家利益。但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
  •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 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