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官员骨子里都有着太监情结

   2020-02-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清朝的太监自称奴才,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是皇家的奴才,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也就是请安、侍候、引路、开道、跑腿、接驾、听旨、传令……一天到晚都是“鸭”着嗓子说话,根本就没有一点自我,没有完全人格,完全是一副天生的奴才相。现在,人们口头上常说的

清朝的太监自称奴才,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是皇家的奴才,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也就是请安、侍候、引路、开道、跑腿、接驾、听旨、传令……一天到晚都是“鸭”着嗓子说话,根本就没有一点自我,没有完全人格,完全是一副天生的奴才相。

现在,人们口头上常说的奴才相,其实说的就是太监相,与太监相对应的是皇宫里的宫女。宫女自称是奴婢,她们的身份也少不了一个“奴”字,皇宫里的宫女骨子里大都有“二奶”情结,在她们的心目中,即便当不上嫔妃之类的高级名分妻妾,就是当个常在、答应的低级小妾也行。因为只要当上了常在、答应,自己就算熬到头了,就是主子了,即便是宫中的三品、四品的大太监见了她们也要口称奴才,下跪请安。

可见,皇宫中太监的奴才工作也算做到家了,真可谓奴婢尚有风光日,奴才从无出头时,其实,就是这样,清朝官场争先恐后口称奴才的还是如过江鲫鱼,滔滔不绝。从深层次说,这种阉割男人血性的“太监人格”,无疑充分暴露清朝官场男人们的极度贫血。如果说是农耕文化毁了中国古代官场男人们的血性,那么,追本溯源,就是宫廷文化所培植的太监人格阉割了官场男人的血性之脉。

而到了清朝,这种太监文化表现的则更为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太监文化也叫“阉割文化”,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太监人格”内化为官场的集体意识时,那恐怕就会危及一个王朝的安全,明朝就是醉心创造一个太监的国度,结果让人家给灭亡了。

于是,清朝全盘继承明朝的太监文化,并加以发扬光大,“奴才该死”这句话常见于清朝的后宫,那是太监做错了事面对主子的口头禅。后来,发展到官场,朝中的官员见了皇帝,也要说这句话,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更要说这句话,一句口头禅就将清朝的从朝廷到官场的大小官员的太监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太监文化深入到整个清朝的官场,“主子”、“奴才”满天飞,在现在的所有的清宫戏中,无不展现的是这种太监文化。

 
标签: 清朝 太监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