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粤语电影勇斗美国大片 影院靠名伶抢粉丝

   2020-05-2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933年10月底,广州多家影院爆出新闻:一部投资只有1500美元的粤语电影,在短短三周之内获得了近10万美元的票房,而观众依然热情不减,纷至沓来。与当时动辄投资数十万美元的好莱坞大片相比,这部由粤剧名伶薛觉先担纲主演的影片简直是“低成本小

1933年10月底,广州多家影院爆出新闻:一部投资只有1500美元的粤语电影,在短短三周之内获得了近10万美元的票房,而观众依然热情不减,纷至沓来。与当时动辄投资数十万美元的好莱坞大片相比,这部由粤剧名伶薛觉先担纲主演的影片简直是“低成本小制作”的典型,但它产生的轰动效应,却令所有大片都望尘莫及;也正是这部片子的成功,刺激着很多投资人用力往电影圈里砸钱,从而引发了南粤第一轮粤语电影拍摄潮。当红名伶纷纷“触电”,数百部粤语电影火热出炉,与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由此造就了广州近代一个美丽的文化传奇。

兴起

名伶纷纷“触电”

影院抢回“粉丝”

咱们在上一期的稿子里说过,电影在20世纪初刚传入广州的时候,一没声音,二没色彩,不过就是一些黑白画面晃来晃去,所以并不招人喜欢。当时人们最热衷的娱乐是听粤曲,在豪华戏院里摇头晃脑细品一段熟悉的唱腔,兴致浓时为大老倌高声叫好,那才是无敌享受。所以,那些名声远扬的大老倌才是当时真正的明星,每年的收入少说也有上万银元,是普通人的一两百倍。他们平日被人追捧惯了,自然不太可能把电影这个洋玩意放在眼里。那时,咫尺之外的香港已有同胞从国外取了经,尝试着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1908年公认的本土电影先驱梁少坡就拍出了第一部本土默片——《偷烧鸭》,堪称无厘头喜剧电影的“祖师爷”。不过,这些时常在省港两地登台亮相的大老倌大概不会有空去关心新生的电影业,更不会担心被它抢了饭碗。

然而,世事难料,短短十几年后,随着好莱坞大片强势“登陆”,城里的电影院越建越多,往电影院里跑的人也越来越多,戏院里的观众却日见稀少。正如1934年的《广州年鉴》说的那样:“自影画之声片流行之后,市民多趋重之,舞台剧受其影响至大。海珠戏院为全市戏院中之首屈一指,最近亦且停业,该行业之冷静于此可见。”戏院冷冷清清,生意江河日下,不少大老倌心急如焚,这不仅关乎名声,更事关圈内中人的生计,总得有个应对的法子呀。

很多时候,面对强敌当道,最好的办法肯定不是跟它“硬碰硬”,而是“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看着戏院里的粉丝一个个往电影院里跑,一些有见识的大老倌渐渐开窍:你好莱坞可以拍大片赚得盆满钵满,我大老倌为何就不能“触电”,把流失的粉丝抢回来呢?再说了,你们好莱坞明星说的是英语,我大老倌说的唱的可都是粤语,真要比试一番的话,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就这样,他们怀着在好莱坞大片的重围中杀出一条生路的梦想,纷纷开始“触电”,由此引发了第一波粤语电影的拍摄热潮。

潮流

投资人植入广告

粤语片一炮而红

以我粗浅查阅的资料来看,对电影的市场嗅觉最灵敏、“触电”最早最成功的大老倌非薛觉先莫属。对这位粤曲大师的专业造诣,我才疏学浅,绝不敢说得太多,但说到他的“触电”经历,倒可以向读者八卦一番。早在1926年,薛觉先因得罪了“黑道”上的人物,不得不隐退江湖,远避沪上。他在上海拍出了第一部默片《浪蝶》,算是在电影圈里“小试牛刀”。此后几年之间,白玉堂、谢醒侬、叶弗弱等名伶纷纷效仿,开始“在玻璃棚下求生活”。粤曲名伶涉足影坛,开始所谓“亦伶亦星”的道路,渐渐成为时尚,因为“几个重要的国产电影的海外市场几乎尽是粤语的势力圈”,故而粤语电影不仅在本土有市场,在海外也颇有“钱景”。

话是这么说,但直到1933年薛觉先担任主角,拍出了中国首部有声粤语片《白金龙》,才算真正制造了一个奇迹。要说《白金龙》的商业化色彩是浓得不能再浓,它的名字来自于南洋烟草要推广的一款香烟,相当于最直接的“植入广告”;它的拍摄制作周期只有20天,成本不过1500美元,与动辄投资数十万美元的好莱坞大片比起来,完全是“低成本小制作”的典型。但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在广州首映当日引起了爆炸效应。各影院原本只计划了两周的档期,结果加到三周,观众还是大喊“不过瘾”,影片票房也飙升至近10万美元;接着,影片到香港公映,一个月内又有10万港元入账;然后,《白金龙》走出国门,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依次上映,所到之处,华侨无不踊跃购票。上文说了,那时的海外华侨大多来自广东,《白金龙》带着乡音乡情而来,大家哪有不帮衬的道理?就这样,在海内外几个重要市场打个转,《白金龙》一本万利,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就像如今一部《致青春》票房数亿就引得制片商一窝蜂去拍青春片一样,《白金龙》的热卖也引得当时的投资人一窝蜂去拍粤语电影。20世纪30年代,广州先后出现过的大小制片公司共有30多家,拍出大量粤语电影。只要看看这些电影的名字,像《爱河潮》、《添丁发财》、《花落见花心》、《唐宫绮梦》等,就可看出这些制片公司在竭力迎合观众口味。然而,这些制片公司的投资者大多是外行,只想赚快钱,却不懂畅销电影的门道,很多时候只会盲目跟风,所以往往拍完一两部电影后收不回成本,只得关门大吉,砸进去的钱打了水漂。其实,这样的现象到了今天仍然比比皆是。

硝烟

美国片商幕后

争夺黄金档期

当时的粤语电影虽然良莠不齐,但成本低,产量高,又善于插科打诨,内容特别接地气,所以在电影院里也赢得了大量粉丝,给势头正猛的好莱坞大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经验丰富的“八大公司”(华纳兄弟、米高梅、派拉蒙、哥伦比亚、环球、联美、福克斯、雷华电)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屡屡出招,想方设法削弱粤语电影的竞争力。对与其有长期供片合同的电影院,它们就完全霸占周末、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等黄金档期,粤语片想要在这个时候进入金声、明珠等豪华影院,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对以放映国产片为主业的影院,它们则时时窥探其排期,对方一旦有好片上映,就立即“围追堵截”,拦截其客流。

据第44期《广州文史资料》的记载,上九路的中山影院一向专门放映粤语片,很少和美国片商打交道。《香草美人》、《郎归晚》等粤语片在这里公映时,一度十分卖座。美国片商见此情形,火速将一部大型歌舞片排给中山影院四周的大德、金声等影院,抢去了中山影院的一大群客流。

不过,无论美国片商如何围追堵截,粤语片不仅在广州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东南亚一带也十分火爆,有些片子甚至还远渡重洋,“登陆”美国,在华人集中的区域公映,其中一大热点地区就是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离好莱坞也不过咫尺之遥,虽说粤语片在旧金山的影响远不如好莱坞大片在广州的影响深远,但它“以弱胜强”的勇气,却依然令人刮目相看呢。

 
标签: 粉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南齐诗人谢宣城 连李白杜甫都是其忠实粉丝
    唐代诗人李白,被人称为“诗仙”,粉丝自古至今都有。然而,“诗仙”也有自己的偶像,有一名诗人让李白毫无保留地倾倒折服。这个人就是谢朓。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有两句云: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青莲”是指青莲居士李白,“谢宣城”就是谢朓
  • 古代女粉丝也疯狂 因见汤显祖不够帅而失望自尽
    几百年后的明代,一位女粉丝也曾经不远千里来寻找心目中的偶像汤显祖,结果发现他并非自己想象中的“潘安型”才子,而是身形伛偻的糟老头,于是失望之余,竟投水自杀。杜甫梦见李白之后,欣喜之余,又产生了疑虑,李白已被拘押,身处罗网,又如何能魂飞千里,
  • 梁启超是曾国藩“粉丝” 曾在家书中提及座右铭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 “不为圣贤,
  • 秦淮名妓马湘兰 粉丝当官后拘捕只为看她一眼
    讲马湘兰的故事,可以省一点力气,她生于嘉靖二十六年,死于万历三十二年,两头都搭不上乱世,而且,谢天谢地,她的爱人也不是什么士子清流,这些使我终于能够避开政治——政治这东西我不懂,我有的,只是一点常识。都说马湘兰并不美,姿首如常人,却能为六院
  • 古代疯狂女粉丝 因汤显祖不够帅而投水自尽
    杜甫梦见李白之后,欣喜之余,又产生了疑虑,李白已被拘押,身处罗网,又如何能魂飞千里,入我梦中呢?难道他真的是死了?魂魄来和我作别?这乍见而喜,转念则疑的细腻心态,恰恰反映了李白在杜甫心中是何等的重要!全诗没有“珍重”两字,但全篇却满溢着“多
  • 朱元璋竟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处处效仿过犹不及
    清人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劄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明祖行事多仿汉高”。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汉高祖刘邦的超级粉丝,其为人处事、治国思想等多仿照刘邦,然后还在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不得不说,赵翼的见解是十分有见地的
  • 西晋美男卫玠死因 居然被粉丝围观“看死”
    西晋末年北方越来越乱,逃往南方的北方大族也越来越多。在奔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一个大帅哥引人注目,虽然脸色苍白,却优雅脱俗。他走到一个城市,立即万人空巷,大家争着拥挤观看。他就是天生有忧郁气质的帅哥卫玠。长得帅又有才华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
  • 苏轼年少时视屈原为偶像 堪称粉丝王
    苏轼少年时代就喜爱屈原,熟读其作品。到了青年时代更为崇拜。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23岁的苏轼告别故乡四川,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师。在湖北有一遗宫即屈原的故居,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庙,立像祭祀,但历史的风尘已把此时的屈原庙吹变得荒废不
  • 唐太宗竟是王羲之粉丝 曾派卧底骗走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叫《兰亭序》、《临河序》、《楔序》、《楔帖》)是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它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有关它的轶闻趣事就接连不断,如今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一幅《萧翼赚兰亭图》,就记载了其中的一个传奇故事。在唐代,“萧翼计赚辩才”的
  • 苏东坡的超级粉丝 因为读苏轼集入迷而休妻
    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可谓全才,他的诗歌风格豪迈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又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