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湘军”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

   2020-07-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呼家将”,等等。只有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才有了以地方来命名的军队,

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呼家将”,等等。只有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才有了以地方来命名的军队,后来就有了什么“淮军”、“川军”、“桂军”、“粤军”、“晋军”、“东北军”、“西北军”、“北洋军阀”、“直系”、“奉系”、“皖系”、“鲁系”等等。

狭义的“湘军”,就是由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创立,先为小规模团练、继为大规模正规军的晚清湖南地方部队,且以湘乡、双峰、衡阳等地子弟居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朝正规部队八旗军绿营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湘军”,还应包括该部在晚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的湖南军队,其中有从晚清到民国的湖湘各地各种军阀势力、辛亥元勋、爱国将领,有国民党、共产党、小股独立的湖湘官兵等(甚至还有土匪)。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人民解放军所消灭,湘军的历史方至此终结。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还通俗地把湖南的作家称为“文学湘军”、湖南卫视和经视的崛起称为“电视湘军”,以及“民歌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足球湘军”等等。

简单地说,湖南湘乡(今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为湘军,形成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又借助安徽本土力量发展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甚至还深远地影响到了整个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那么,“湘军”这个名字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

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上卷”第六章《衡州练勇》第一节“王錱挂出‘湘军总营务局’,遭到曾国藩的指责”里说,当时(应该是在1853年9月前后)曾国藩在衡州(今衡阳)古城的湘、蒸二水交汇处昔日吴三桂的演武坪操练他的部队,其中主要的带兵训练将官之一王錱(?——1857,字璞山,谥壮武,湖南湘乡人,罗泽南的弟子),擅长书法,年轻气盛,刚开始就在练兵的指挥所祠堂大门旁贴一长条红纸,大书“钦命团练大臣曾统辖湖南湘军总营务局”字样,却遭到行事非常谨慎的曾国藩的批评,认为他太过张扬跋扈,会引起朝廷不满的,故不敢用“湘军”,而只准用“湘勇”。

曾国藩还有一番分析:“……我们办的是团练,不是军队,怎能自称‘湘军’?这不是在公告大众,要在绿营之外另建军队吗?罗山和你们在湘乡练的勇,人家也只称‘湘勇’。今后,我们这批团丁可自称‘湘勇’,一来湖南简称‘湘’,二来也可以纪念湘乡练勇的开创之初,但决不能自称‘湘军’。璞山,你有没有想过,这改‘勇’为‘军’,将会授人以柄啊!”

“湘勇”和“湘军”,一字之差,乍看似乎区别不大,有咬文嚼字的老学究之嫌;但经曾国藩这么一深入分析,便发现问题确实严重。“勇”者,不过是一小批人马,朝廷不会担心、有意见;“军”者,那就是一支大部队了,朝廷当然会紧张、警惕的。足见曾国藩的谨慎、清醒,及对文字细节的明智、洞见。但这事说明,“湘军”一名的由来,最先就是由王錱提出来的。据小说《曾国藩》“中卷”第四章《大变之中》第四节“王闿运纵谈谋国大计,曾国藩以茶代墨,连书‘狂妄,狂妄,狂妄’”,其中提到曾国藩与太平军在安庆激战获得胜利、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应该是在1861年9月以后),从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传来上谕,朝廷除了嘉奖和升职曾国藩、曾国荃等人以外,还一改过去成例,直呼“湘勇”为“湘军”。曾国藩自然非常欣喜,今后咱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叫“湘军”了。至此,“湘军”一名遂正式面世。

 
标签: 湘军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清朝湘军四名将是哪几个 清朝湘军四名将介绍
    清朝湘军四名将是哪几个 清朝湘军四名将介绍
    1、湘军四大名将为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2、曾国荃生于1824卒于1890年,曾国藩的九弟,毕业于湘乡私塾,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太子太保,两江总督。3、杨岳斌生于1822卒于1890,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
  • 剿灭太平天国的劲旅湘军是怎样炼成的?
    曾国藩自带兵之日起,就决心要练成一支全新的能战的部队。这种愿望的迫切产生,在于他对绿营弊端的深切感受与极端痛恨。他认为绿营的不可救药,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恐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①由此他认为:“
  • 天京保卫战简介:湘军主力攻破太平天国国都
    太平天国之攻占南京,是癸好三年二月十五日(清咸丰三年二月十一日,1853年3月20日)的事,而南京被改名为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则在此9天后。定都后仅两天,从广西一直追击到南京的清钦差大臣向荣部就赶到城下,并在城东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此
  • 为什么蒋介石却单单对湘军说了这样一句话?
    在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央军,是蒋介石手中所捏着的王牌,正是凭着这一只部队,蒋介石才能够在抗日战场上和训练有素武器先进的日本士兵打的有来有回,甚至于平分秋色,然而在中央军里面,有一大部分的士兵是湖南人,他们的前身就是人们所常常提到的湘军。湘军之所
  • 镇压太平天国之后 曾国藩的10多万湘军去哪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行动中,三支由官员自己组织的军队一直是军队的主力,他们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但是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都还存在了一段时间。后来在部分淮军的老底子上,还成立了北洋军,北洋集团成为
  • 湘乡湘军名将刘锦棠 步步为营成功收复新疆
    湘军这个名号一直是我们大家所耳熟能详的,因为历史上著名的曾国藩便是湘军出身。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比较出名的将领,湘乡湘军名将刘锦棠。湘乡是湘军的发源地,从这里走出了很多位历史上著名的将军。湘乡湘军名将刘锦棠早年的时候跟从叔父加入湘军,并且随其镇
  • 为什么20万太平大军却打不过2万湘军?
    为期整整四十六天的李秀成对决曾铁桶的雨花台决战,作为太平天国战史上最经典的阵地大决战,一开打就显得异常激烈而残酷。这是一场力量极为悬殊的对决,曾国荃将要承受来自李秀成的攻击波,而且是一次强过一次的攻击波,才能迈过这道鬼门关。整个战役分成四个
    11-26 湘军
  • 湘军第一战略家胡林翼有谋逆清廷不臣之心?
    封建王朝最忌讳臣子有谋逆之心,这是严令禁止的。胡翼林和曾国藩他们都是晚清重臣,他们真的产生过不臣之心吗?史家以及后世许多人都评论在此期间,湘军甚至讨论过是否待平灭太平军后再行灭清。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先生,曾以胡林翼给郭嵩焘书信中写道的“季公
    11-25 湘军
  • 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手握重权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优势,我们知道,没有
  • 天京保卫战经过 天京是如何被湘军给攻克的?
    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受到革职处分,坐守庐州,1862年5月放弃庐州北走寿州,被地主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大营,6月4日在
    11-15 湘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