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境内少数民族相处的方式 和亲册封同化

   2020-05-2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唐朝时期,北方的民族就是回纥,后来音译为回鹘。回纥原居色楞格河一带,色楞格河就是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了。唐太宗的时候,设立翰海都督府,册封这个回纥的首领为翰海都督府的都督。翰海一般指沙漠,“翰海栏杆百丈冰”。八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

唐朝时期,北方的民族就是回纥,后来音译为回鹘。回纥原居色楞格河一带,色楞格河就是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了。唐太宗的时候,设立翰海都督府,册封这个回纥的首领为翰海都督府的都督。翰海一般指沙漠,“翰海栏杆百丈冰”。

八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怀仁这个词明显是汉语,表示回纥可汗是受唐朝的册命。安史之乱时,回纥还助唐平叛过。当然回纥助唐平叛是有条件的,不是白帮你,破贼之日,土地城郭归大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就是说收回来的这些地归你,里面的人和东西我全拿走。连人口都拿走的话,等于收回来都是一座一座的空城,那有什么用,这就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唐肃宗时期,开始同回纥的可汗和亲。肃宗是玄宗的儿子,玄宗安史之乱奔蜀地的时候,肃宗于灵武登基,然后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所以唐玄宗的晚年也是很凄凉的,因为肃宗怕他复辟,一直看着他。

回纥比较聪明,总结了从匈奴到突厥灭亡的教训,他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不能与中原王朝为敌,因为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就是说,除非少数民族武力强大到一战就能把中原王朝给灭掉,如果灭不了,只要中原王朝缓过劲来,他就可以弄你,因为他经济强大。打仗就是打的经济,北方游牧民族是畜牧经济。大雪灾一来,你的草全被盖住了,牲畜没得吃,全冻死了;人住的帐篷是靠畜皮搭的,衣服是兽皮做的,喝的奶也好,吃的肉也好,都是靠畜牧,如此说来,一场雪灾或者一阵龙卷风,就能要一个政权的命,就能造成政权灭亡。

所以他们虽然武装力量强大,但是他经济基础太薄弱,离不开中原王朝的支持。回纥就聪明在,它绝不与中原王朝为敌,所以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大概是历朝历代就是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关系最好了,双方在边境都不设防,不以对方为假想敌。回纥一百多年,一共传了十二位可汗,这十二位可汗里面,有十位是娶的唐朝公主。等于回纥的可汗都有唐朝的血统,有汉族的血统。

“是时可汗上书恭甚”,回纥可汗给唐朝皇帝上书,非常的恭敬。“合骨咄禄可汗说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原来咱俩是哥们儿,现在我成你女婿了,所以我是半个儿子,对你很恭敬吧? “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你要是觉得吐蕃讨厌,儿子替你打去!

公元八世纪的时候,回纥改为回鹘。

九世纪,汗国瓦解。回鹘遭到了外族的进攻,又遇到了严重的天灾,所以回鹘汗国瓦解,部分西迁新疆的回鹘人就是维吾尔族祖先;西迁甘肃的就是裕固族祖先。所以今天维吾尔族就是当年回鹘人的后代,裕固族也是。

册封南北诏

七世纪中期,黑水、粟末两部强大,黑水在北,粟末在南。

粟末靺鞨族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其实粟末靺鞨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粟末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由大祚荣建立。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这样一来,粟末靺鞨就变成了渤海政权,渤海国又叫北诏国,与南诏国相呼应。今天韩国跟咱们争这个,说渤海是他的政权,我们就说是我们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其实应该是两个民族共有的历史。因为当时跨地而居,到底属于哪儿没法评说。渤海国一直存在了将近300年,到公元925年,被辽所灭。但是渤海人一直还是,到金之后还有渤海人,皇族姓大。当年岳飞抗金,金朝有一员名将叫大托卜嘉,他就是渤海人。

南诏国。南诏的崛起是在七世纪前期,它后来发展成了两个现代民族,彝族和白族。南诏的诏是当地语,王的意思。当时一共是六诏,其中蒙舍诏比较强大,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政权。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当时皮逻阁请封,唐明皇玄宗念其地悠远,属彩云之南,所以封他为云南王,云南这个省的得名,就是因为这次的册封。南诏政权极盛的时候,领土不仅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可能还包括今天的老挝、柬埔寨、泰国一部分,今天的泰国王室也是南诏的后裔,是南诏政权后来到那边去建立的。

唐蕃的和亲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

中华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无可否认他们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比较落后。像1949年的时候,有的还处在原始氏族制。五十六个民族里面文明程度最高的当然是汉族,剩下和汉族文明有一拼的,其实就应该是藏族。汉文的书籍有多少,数不清吧!跟天上星星一样多,浩如烟海。藏文书也差不多,当然这是说古籍,藏文古籍非常古老,一直传到今天。藏族的神话传说当中,人是神猴和罗刹女结合生下来的,这个传说是最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了。

而这个文明程度仅次于汉族的藏族,祖先就是吐蕃。吐蕃的王叫赞普,松赞干布就是吐蕃赞普。他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就是拉萨,拉萨作为西藏的政治中心,到现在都没变过。他仿造唐朝官制,创制吐蕃文字。吐蕃文字是在梵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代表了唐蕃和亲。金城公主也嫁给了吐蕃赞普,但跟文成公主不是一块过去的,金城是唐中宗的时候过去的,嫁的是吐蕃的尺带珠丹赞普。

九世纪初,唐穆宗的时候,吐蕃与唐会盟,史称长庆会盟。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暴掠不作,证明这事儿以前没少做。唐蕃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吐蕃四次攻入长安,安西四镇全部沦陷,都被吐蕃给占了。吐蕃帝国极盛的时候,疆域非常辽阔。当时的大食帝国,也就是阿拉伯帝国,在向东扩张的时候遭到了制止,正是由于吐蕃帝国的存在。骁勇善战的吐蕃人挡住了阿拉伯人,避免了中国被伊斯兰化。

 
标签: 和亲 唐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靠什么来化解血腥仇恨 古代公主的漫漫和亲路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和亲”是一朵独特的“奇葩”,蕴含着中原皇室的几多无奈,几多屈辱?可以想象,一个泱泱大国的外交要靠一位柔弱的女子去承当,这是何等地卑贱和可悲!汉武帝时代,国势不可谓不强盛,可也上演过“和亲”的悲剧:汉武帝的女儿细君公
    12-29 公主和亲
  • 隋唐时期和亲的目的是什么 和亲的目的达到了吗
    隋与突厥的和亲一方面为了稳定局势,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婚姻关系将突厥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纳入隋的统治范围,扩大隋的疆域;就突厥而言,由于经常出现矛盾,与隋联姻,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其统治地位。和亲双方基本上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隋唐时期和亲的
  • 最可悲唐朝和亲公主 一辈子做妾未得到唐朝支持
    印象中唐朝总是无比优雅无比强大的,雍容华贵之风,开放包容之态,都足以让后世的人们怀想,只是美轮美奂的历史光环之下,却掩不住个人的悲凉,哪怕是身为公主,也依然活得没有任何尊严。小宁国公主,李唐荣王李琬女儿,在大唐和亲的公主之中,身份不算低了,
  • 五代十国也和亲 五代十国时期有哪些公主外嫁?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端。在此时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孕育着各方面统一的因素。此时期的贵族阶级的婚姻方面,其公主外嫁对其各国的割据和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
  • 为何说文成公主的“和亲”是历史最赔本的一次
    “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其实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异国当王妃。不过,这里面只有三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其余的,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孩儿,称为“宗室女”,公主的女儿称为“宗室出女”,临到异邦要来讨人了
  • 为何文成公主进藏成唐朝最赔本的一次和亲
    高祖李渊有女儿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那时哪有那么多守节的破规矩,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
  • 汉朝三大美丽和亲公主 三大和亲公主结局是什么
    汉朝公主远嫁西域和匈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战争与和亲是处理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两种手段。这些女子忍辱负重远嫁西域,经历了种种苦难,为缓解中原王朝的统治危机和汉朝发展做出很大牺牲,也为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公元前20
  • 历史上参与汉匈和亲的汉朝公主都有哪些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通过联姻,加强相互关系的一种外交策略,由于双方地位,社会环境的不同,汉匈和亲的背景赋予了汉匈和亲不同的意义,在西汉政权刚建立时,北方的匈奴也在日益壮大,但是西汉政权是经过秦朝末年的连年征战建立的,百业待兴,迫
  • 五代十国也和亲 五代十国有哪些公主外嫁呢?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端。在此时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孕育着各方面统一的因素。此时期的贵族阶级的婚姻方面,其公主外嫁对其各国的割据和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
  • 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世代和亲的两个国家是谁
    回鹘原来是北亚的游牧汗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时,回鹘的别将句录莫贺乘内乱之机,勾结黠戛斯阿热可汗合兵十万攻杀回鹘可汗,“焚其牙帐荡尽,回鹘诸部逃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
    12-17 和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