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生死抉择 改变了历史注定了悲剧

   2020-07-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公元前204年底,韩信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占领了整个齐国的地面,威震天下,搞得项羽和刘邦都很紧张。跟刘邦要官,要做齐王,刘邦也不敢得罪,立马就准了。那么,韩信知足吗?这是个问题啊,人生走向哪里,往往都是受这个问题的影响。韩信知足吗?他知足,

公元前204年底,韩信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占领了整个齐国的地面,威震天下,搞得项羽和刘邦都很紧张。跟刘邦要官,要做齐王,刘邦也不敢得罪,立马就准了。

那么,韩信知足吗?这是个问题啊,人生走向哪里,往往都是受这个问题的影响。

韩信知足吗?他知足,他从心底里感激刘邦,至少从史书上来看,当时的韩信对刘邦是忠诚的。《史记》上详细记载了,项羽的使者怎样游说韩信。这个使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韩将军啊,你不用感激刘邦,刘邦是靠不住的,刘邦这个人有两大缺点:

一是贪得无厌。灭了秦朝之后,项王分封天下,完了,各就各位,多好啊,天下苍生不就都幸福了吗。刘邦呢,他觉得自己吃亏了,打下了关中,又来打项王,非得天下都给了他才行。你跟这样的人混,你想想自己能剩下东西吗?

二是忘恩负义啊。刘邦

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好几次,刘邦都落在项王的手里。项王都可怜他,没杀他,放走他。你别以为是他真自己逃的,其实都是项王手下留情的。可是什么呢?

因为人的欲望无穷,人心难测啊。

友情是如此,君臣之情就更靠不住了。越王勾践要是没有范蠡和文仲辅佐着,别说灭吴国了,他自己早死八回了,可是怎么着,最后还不是玩一个兔死狗烹,把文仲给杀了。范蠡那是跑得快,要是跑得慢了,也肯定得让勾践弄死。

另外,还有一句名言,您应当也听说过吧。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

武功和谋略已经强到让君主都感到威胁的人,就有身家性命的危险了;功劳大到盖过了君主的人,就没法再被奖赏了。

您现在就是这个情况了,您现在

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项羽谁都不会信任您的,谁也不敢把您养在手底下的,您跟谁,都是死路!

蒯彻这番话说出来,韩信就冒了汗了:先生,您不要说了,我好好想想吧。

蒯彻:好吧,您好好想想吧。我先走了。

然后,过了几天,韩信没动静。

蒯彻一琢磨:看来这把火烧得还不够啊,我还得再给扇扇风。

他就又来劝韩信下决心:

大将军啊,估计这几天您也想得差不多了。有句话叫,

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史记*淮阴侯列传》

“厮养之役”就是砍柴喂马的杂役,就是小跟班、小跑之类的活儿,你要是就习惯了干这种活儿了,那就得“失万乘之权”,指挥一万辆战车的那种权力,那种感觉,你这辈子就没机会感受了。

“儋石之禄”,非常微薄的薪水,上班族,工薪层,你就挺知足,这是铁饭碗,舍不得撒手,那好吧,卿相之位,你这辈子就也没机会了。

您不要感觉,现在这一切,都是汉王刘邦给的,就老知足了,是吧。这跟帝王之位还差得远呢?您现在有机会争取!还犹豫什么呢?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

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什么叫智慧?敢想敢干,想到就做,善于决断,就是智慧。

犹疑不决那是做事的大忌啊,坏事都坏在犹豫、迟疑上面了。

人为什么会犹疑不决呢,往往都是因为对于细节的问题过于算计,这也是个问题。有道是,

审毫毛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淮阴侯列传》

你要是让那些小细节、小问题占满了自己的心思,那就没办法去谋划天下大事了。

现在我已经把道理给您讲清楚了,您自己应当也已经想明白了,您怎么还不出手呢?

智诚知之,决弗敢行,百事之祸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明明知道这个事是这么个理,得这么办,可就是下不了决心行动,所有的事都是这么出的问题啊。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功不容易,时机难再来啊!

这位蒯彻绝对是位“格言帝”啊,每句话都那么经典。要不要背叛一个人,要不要采取决绝的手段,这可能是每个人都曾经历或面对过的问题,不论事大事小,当事者肯定都是非常纠结的,怎样让自己下决心呢?蒯彻的这番话,真是说绝了。

可是韩信呢,最终也没有答应,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要背叛刘邦,他也不相信刘邦会对自己下手,他坚信他们之间的那种感情是真的,是情同父子的。

那么,仅仅如此吗?对此,我也曾表示怀疑。刘邦这么精明,对韩信就没有限制防范的措施吗?就那么放心、放手把大军都交给韩信吗?当然不是,韩信手下两个主要的大将曹参和灌婴都是刘邦的心腹。这是有名的,史书上写的,没写的,类似的安插在韩信身边的人肯定也不少的。所以,韩信要想背叛刘邦肯定也不是简单的事。

但是,综合很多史料来看,那些人绝不能制约得住韩信。韩信之所以没有背叛刘邦,说到底是他没有当帝王的野心,他重感情,他感激刘邦,信任刘邦。

反过来讲,这也说明,刘邦是善于打感情牌的。我在《简易经》里说过一句话叫: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爱。维系一个组织,当然需要制度,但光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制度只能在常规状态下起作用,非常状态下,还是要靠感情。前面讲了,项羽打荥阳时,纪信为了让刘邦脱身,宁可自己去死。留下守城的两员大将,城破之后,也都宁死也不投降项羽。这都不是制度能规定得了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嘛,以心换心,这正是儒家的管理思维。前面咱们讲过,儒家最高的品质是“仁”,仁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意思。

刘邦的感情牌不单纯是打给高级将领的,也打给下层的官兵。通鉴中写道: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qīn]棺敛,转送其家。--《资治通鉴*汉纪二》

意思就是,刘邦率先推行了烈士抚恤制度。这又是个制度问题,我没有专门的研究,估计在当时是其他诸侯想不到的,没有做的。刘邦做了,人性化,这事办得厚道,于是

四方归心焉。--《资治通鉴*汉纪二》

老百姓都乐意归附到刘邦手下了,得民心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的日子可就要到头了。

公元前203年九月,项羽面对跟刘邦、韩信双线作战的局面,要坚持不住了。刘邦乘机又打出一张牌:霸王啊,您把我爹、我老婆还给我吧。

项羽一拨拉脑袋,那不可能啊,没门啊。

刘邦又说了:您只要把我爹、我老婆还给我,咱们就可以合谈。我现在有优势,我也不打了。咱们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东边归你,西边归我。

最后,项羽就答应了,把刘邦的老爸、老婆,都还给了刘邦。然后,引兵东归。

对于项羽和刘邦的这个约定,以鸿沟为界,为楚河、汉界,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好像有问题。好像,这样弄,项羽太吃亏。鸿沟在荥阳东边呢,项羽凭什么要退回那么多啊,凭什么要放弃那么多啊。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史书不可能把那个谈判的过程写得太详细,也不可能把那个协议写得太详细。

我想,我也是猜想啊,这个协议最终的达成,应当还是基于项羽在鸿门的那次分封天下。以鸿沟为界,项羽还是保留此前西楚国的七个郡。刘邦呢,大致还是关中,再多一点,其他的几个诸侯国的范围还都大致不变,也就是变个王、换个侯。整体上,还回到秦以前的格局。这可能是他们谈判的结果。

当然,这不是咱这个节目的关注点啊,咱还是关注人物、故事、智慧、精神,不考据,更不翻案。

接下来,刘邦也想按照合约的约定,带兵回关中。却被张良和陈平给拦住了:陛下,你还真想遵守协议啊。现在项羽的楚军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您还不赶紧灭了他。他要是回去缓上一年半截的,又缓过劲儿来那可就又不好说了啊。正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后患无穷啊。

于是,刘邦率领大军越过鸿沟,追击项羽。

在固陵追上了项羽。结果怎么着?项羽反戈一击,又一次把刘邦打得大败。要不怎么说,刘邦是“常败哥”呢,到这时候了,他还打败仗呢。

这里首先有一个问题,就是,项羽怎么到了固陵了呢,他的西楚国都不是在彭城吗?要是去彭城的话,肯定走不到固陵这里啊。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项羽的东路大军被龙且带领着,已经差不多全部覆灭了,不可能再去保彭城了。这时,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南路军,一是淮河南边的原来黥布的地盘,再有就是他起家的江东。所以,项羽当然要往南路转移,然后,淮南是一道防线,长江又是一道防线。以后的历史中,凡南北战争,这一河、一江都是最主要的防线。

另一个问题是,刘邦怎么又败了呢?为什么?因为韩信和彭越都没跟上来。刘邦本是约了他俩,一块合击项羽,结果这两人都没上来,没跟进。

刘邦气坏了,又气又急啊,单凭他自己手下的兵力,还是打不过项羽啊。这不要命了吗:子房啊,怎么办呢?

张良笑了:陛下,您别着急啊。他俩人就是想在这最后关头再拿您一把呗,彭越现在实际控制着魏地,可是,您也没给他封王。韩信呢?他虽然封王了,但那不是他跟您要的吗,好像名不正言不顺似的,而且,他家是淮阴的,属于楚地,所以,他心眼里是想当楚王。所以啊,您现在就别犹豫了,赶紧封彭越、韩信,一个魏王,一个楚王,魏国那一片都给彭越,楚国那一片都给韩信。提前把利益分配的合同订死了,让他俩把心放肚子里面,把有把的烧饼纂在手里。他们立马就得上来。因为,那就不是帮您打项羽了,那是帮他们自己了。

刘邦一听:奶奶个球的,有道理,就这么办。

结果,韩信、彭越真就带兵上来了。

另外,刘邦还封了一个王,谁啊?黥布。封黥布为淮南王,这也没白封。咱刚才说了,项羽南路的重要力量,就是占领黥布的九江国的那支楚军。结果怎么着,那支楚军的将领起义了,背叛了项羽,迎回了黥布。这一下子,项羽南下的路堵死了。

 
标签: 韩信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后为何没有杀羞辱他的无赖?
    很多人读过史记,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据说:韩信少年的时候,经常挎着宝剑在界面上溜达。有个恶少借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
    12-30 汉朝韩信
  • 一代名将韩信 为什么只有善始而未得善终?
    韩信是汉初军事家,自幼熟读兵书,有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为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饭。还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奔项梁,后来就跟随楚霸王项羽,可惜没有被重用。然后又投奔汉王刘邦。起初刘邦看不起韩信,是经过丞相萧
    12-30 韩信
  • 建国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雉为何要除掉大将韩信
    说起韩信这个人,很多人都为其感到惋惜,更深深觉得刘邦是一个卑鄙小人。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但也是一个政治上的低能儿,这一点后来的岳飞与其很相似。汉朝建立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后就先后对韩信下了手,而且一个比一个狠。
  •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韩信及早背叛刘邦另投明主?
    韩信虽然聪明一世,但何方敢说他没有犯过错误呢。身外大将军的韩信,手下肯定会有很多谋士团,替他出谋划策。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蒯通,这个人虽然只出场了两次,但是两次对韩信的一生都很重要。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
    12-30 刘邦韩信
  • 有趣的猜想 韩信穿越到三国会是什么样子?
    他追随谁最好?或者可否自立为王?以他的能力和性格能做到什么位置?最后的下场会怎样?下面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对韩信人物全属性剖析。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生与死都因为萧何,如成语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前者救了他,后者
    12-29 三国韩信
  • 寇骞是谁 寇骞被韩信杀了吗 寇骞是怎么死的?
    电视剧《楚汉传奇》第50集中,韩信被刘邦封为了大将军,便开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显示自己的威力。毕竟,大家都对韩信做大将军很不服气,纵然韩信的话让大家心服口服,但是大家还会不爽的。而这是,刚好寇骞犯了罪,韩信要杀了寇骞,那么,寇骞真的被韩信杀
    12-29 韩信
  • 揭秘刘邦夫人吕后为何一定要杀掉功臣韩信?
    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有一副对联,文仅十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韩信戎马一生,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为汉室打下江山,功勋显著。然而韩信能与汉室结缘,皆源于一知己
  • “汉初三杰”为何仅韩信惨死?是韩信居功自傲吗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12-27 韩信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
    12-26 萧何韩信
  • 为何刘邦当上皇帝 第一个收拾的是韩信
    刘邦称帝功劳最大应该有三个人: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称帝之后,为什么其他两个人都善终,而韩信却惨死,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韩信成为刘邦要收拾的第一个对象在早前就已经埋下祸端,刘邦准备跟项羽平分天下,着手准备西归的时候,张
    12-25 刘邦韩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