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秦朝的人才体制为何让很多穷人绝望?

   2020-10-1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中国历代人才体制中,“科举制”寿命最长,自隋唐起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中国帝制的结束;而寿命最短的人才体制是哪个呢?当属秦朝的入仕途径——“推保举”。开创了中国诸多首创的大秦王朝,它的“推保举”选才制同它的王朝寿命一样,早早走入了死胡同。这

中国历代人才体制中,“科举制”寿命最长,自隋唐起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中国帝制的结束;而寿命最短的人才体制是哪个呢?当属秦朝的入仕途径——“推保举”。

开创了中国诸多首创的大秦王朝,它的“推保举”选才制同它的王朝寿命一样,早早走入了死胡同。这是为什么?

且先看秦朝“推保举”之端倪,它主要有四原则:

其一,被推择者需有善行,有良好的品质。

其二,有一定年龄限制。根据秦律《内史杂》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礼记·曲礼》曰:“三十曰壮”。可见,秦时为吏者必当壮年——30岁以上。

其三,家贫者不得被推择,据秦简《法律答问》可知,秦基层官吏系由豪帅担任,一般贫民并无进身之望

其四,实行保举制,即推举选择者和任用者要对被“推举选择”者承担法律责任。据《史记·范雎列传》,范雎保举郑安平任将军率领秦军击赵,结果郑安平投降于赵,范雎因此受到牵连,“罪当收三族”。

根据以上四项原则的一、三条,当时的穷人均看不到“出人头地”的希望。

由乡里宗族长老保举,向朝廷推荐人才。这种制度大有弊病,宗族长老品评人物,多有私心,人不纳贿,则贤才亦不被推荐,能吹能拍又能送的,则不论其才德如何,皆荐举做官。有时即使是乡里无赖之辈,也能混进官场。

当时的不少有识之士看出了这种人事制度的弊端,提出附加考试。然而,这毕竟没有解决人才的海选问题,很多不向推荐人行贿的寒门子弟依然无法获得“准考证”,而一批“有关系”的无赖、伪君子则滥竽充数、混进了考场

比如贫民出身的韩信,“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因为是穷人子弟,奇才韩信当不了官,又不会经商谋生,所以几乎到了吃百家饭的叫花子地步。他的母亲死后,他穷得没钱办丧事,邻里和市井无赖都看不起他甚至羞辱他,深受刺激的他,对这种人才体制一定深恶痛绝,不能不说,是无望的体制,使他埋下了跳到体制外、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

家境稍好的刘邦在秦朝的“推保举”选才制下,比之韩信,命运稍好些。据《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就是通过被“推保举”,成为沛县泗水亭长。那么,是谁推举了他呢?

一是邻里百姓的推举。二是秦朝县吏萧何等人的保举。少年刘邦时时以“信陵君”自居,乃好事之徒,但萧何独具慧眼,偏爱这个无赖。之后的穷人子弟韩信,也是经过萧何的大力推荐,从造反的“野路子”上,乘上了“入仕”的快班车。

在秦朝的人才体制下,永远看不到希望的两个人,一个穷人,一个无赖,一起做了这个王朝的掘墓人。他们的身后,还有一个寄生于这个体制的小吏萧何。穷人,无赖,小吏,联合起来向这个王朝人事制度发起挑战,这实在是对秦朝人才体制的巨大嘲讽。

尽管后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也有弊病,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铲平了准考的门槛。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贫富以及弹性极大的所谓“德行表现”作为录取标准。比起令穷人子弟绝望的秦朝“推举保”来,还是质的进步。

 
标签: 人才 秦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揭秘刘邦人才济济为何项羽身边只有范增?
    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胜利令很多人大跌眼球,项羽原本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曾经五万楚军对抗四十万秦军的壮烈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之间他就成为了刘邦的围困之兽,毫无还手之力。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可是项羽身边却似乎只有亚父范增一人而已,这又
  • 韩信明明是个难得人才能起兵却放弃了皇位
    韩信是个悲剧性人物。后人为之扼腕叹息,抚心哀念,,惋惜名将才华,更对他放弃三分天下的机会不解。其实,当时就有两人劝说他背弃刘邦,三分天下,而且为他透彻分析了天下形势,但都被韩信给拒绝了。那么韩信为什么当反而不反呢?韩信这个人,说到底还是给那
  • 一代枭雄曹操是怎样对待叛变后又归顺的人才的
    曹操对关羽真算是照顾有加,明知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后来关羽水淹七军,骇得曹操打算迁都避让),却还十分礼让,这份器量已经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真正的君王,对人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拉拢,即算不能为自己所用,也决不能让强敌得到,这是起码的
  • 先秦君相抛弃人才后果很严重:楚国吃尽了张仪苦
    战国时期各国军事争战不断,同时,人才争夺战也在不停地打响。但是,有些人才在没有充分证明自己的才能之前,只能是像和氏璧一样,不过是一块璞玉,需要等待着识货的主儿来发现自己。当然,他们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件商品一样,主动推销或者让别人推销。卞和推销
    12-18 人才张仪
  • 诸葛亮的困境 蜀汉人力资源有限 只得用后备人才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论是从史学
  • 刘邦手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才而项羽身边只有范增
    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胜利令很多人大跌眼球,项羽原本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曾经五万楚军对抗四十万秦军的壮烈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之间他就成为了刘邦的围困之兽,毫无还手之力。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可是项羽身边却似乎只有亚父范增一人而已,这又
  • 历史上的高俅竟是位连苏轼都推崇的人才
    高俅原名叫什么,我们在看完小说之后,可以知道高俅本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那么后来却成为了北宋时期有名的奸臣,这使得大家对于这个人物非常的好奇,那么高俅的原名到底叫什么呢?下面内容就为大家来详细的介绍一下。高俅原来的名字叫高毬,是东京一个不学
  • 三国boss招揽人才有绝招 不来我就睡你媳妇
    今天老侃给大家侃一侃三国里那些狠人boss都是咋带小弟的?是不是全都西装革履,头发抹油打蜡,身上再纹着一只翘脚皮皮虾,见人就问:“知道许都扛把子,浪里小白龙曹阿瞒吗?”这哪里是古人礼贤下士的态度,分明就是隔壁东兴社团招小痞子!曹操这等枭雄这
    12-12 三国
  • 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双修的全能人才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他曾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隐非隐。后人对他议论颇多,毁誉不一。本文拟就其生平事绩、著述及思想作全面评述,以拨散云
  • 歧视旗人?清朝为什么只有旗人才能自称“奴才”
    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