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怪象:中南海有总统而紫禁城竟还有皇帝

   2020-02-1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从而结束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皇帝的统治。人们也不难发现,尽管溥仪宣布退位,孙中山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当时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政策。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那么,当时为什么要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从而结束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皇帝的统治。人们也不难发现,尽管溥仪宣布退位,孙中山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当时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政策。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那么,当时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也就是国民政府与清政府“两种制度”同时存在的政策呢?

清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10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两天之后,光绪、慈禧相继驾崩。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元宣统。就这样,年仅三岁的溥仪登上了晚清皇帝的宝座,是为宣统皇帝。

但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仅仅过了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年仅六岁的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但保留非统治皇帝的名义,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虽然宣告了清朝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但是并没有给封建帝制的画上真正的句号。

如果说1911年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那么,这一纸代宣统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让隆裕太后成为了1912年最受关注的人物。退位诏书的颁布,让隆裕皇后成为那个时代的点睛之笔,也让她获得了死后的哀荣。1912年2月12日,延绵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正是以隆裕皇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据有关史料记载,起草退位诏书的,是光绪二十年的恩科状元张謇,这位开创了百年实业传统的清末状元不仅具备经世致用的头脑,且极具文采。一纸诏书,委婉而生动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终”: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走向共和》剧照:袁世凯力劝隆裕太后退位。

而在此之前的两个月前,1911年12月29日,自1894年就建立了兴中会的孙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天后的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尽管溥仪已经宣布退位,但是,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的袁世凯却给了隆裕极为隆重的葬礼。袁世凯出于难以明言的需要,向世人和还具备势力的前清旧臣展示,他的地位来自大清的赐予,对于大清,他不忘旧情。隆裕死前曾对大臣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而对于袁世凯,隆裕无话可说。

在清末十年中,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是推行“清末新政”最得力的人物。许多“新政”措施,往往先从直隶试办,然后再制订章程推广各省。如编练新军,创办巡警,开办学堂等,都是这样。袁世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成为晚清政坛上最具实力的政治明星。

清政府希望通过一步步的改革,使统治地位得以延续。但是,开始得有些晚了。此时,进步的革命力量已经开始成长。在革命力量的影响下,清廷内部也开始出现立宪的声音。立宪派最著名的领袖,便是代隆裕起草退位诏书的张謇。在立宪思潮的影响下,大清的执掌者们终于开始考虑这一问题。1905年12月,清政府派遣以载泽为首的五位大臣出洋,到日本、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去考察他们的政府,并详细调查中国实行立宪政体的可能性。1906年9月1日,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指使下,命令京师和地方官员开始宪政的准备工作。问题就这样决定下来,准备工作就开始了。

然而,在立宪改革稳步推进的1908年末,已经软禁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成为皇太后的隆裕顺理成章地开始逐渐走向历史前台。不幸的是,隆裕尽管成了皇太后,但是,历史还没有需要她出场。在隆裕皇太后的最后岁月中,与她关系最微妙的,莫过于袁世凯。这位因为日后称帝而身败名裂的改革者,在1909年下课之后一直密切注视着国内政治形势。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即10月11日,适逢袁世凯的五十二岁寿辰。由于时局动荡,不少人估计他可能会再起,所以前来祝寿的心腹亲信比往年更多。但是,正当养寿园内大摆酒宴、演戏祝寿时,武昌起义的消息突然传来,袁世凯虽然立刻下令停止祝寿活动,但他马上意识到,期待已久的出山时机已经到来。

袁世凯决心东山再起,重出江湖。在1911年到1912年间,不仅是革命军方面如火如荼,各种抗议运动也都凑在了一起。1911年的中国,是辛亥革命的中国。从那一年年底,有十七个省市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第二年初,南京临时政府的旗帜高扬在扬子江畔。就这样,隆裕出场的时间到来了。她要为清政府的平安善后负起责任。袁世凯最后一次朝见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皇帝退位已经无可挽回,隆裕皇后立即颁布授予袁世凯一等公爵,想用这种方式让袁世凯保持大清不亡。但此时此刻,南方革命党许诺的大总统位置对袁更有吸引力。袁世凯一口谢绝了荣典,不断向这位太后传递“革命党太厉害”的消息。《胡汉民自传》中评价当时的袁世凯说:“一方挟满族以难民党,一方则张民党以迫清廷,时人谓之新式曹操。”

没有选择,她依然只能“全权授予”袁世凯。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运之下为清室争取一个较为优待的条件。在南北双方拉锯的谈判过程中,清室的退位条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过目,“太后逐字讨论,见解明快”。主要负责起草优待条件的,正是早年被载沣豁免的汪精卫。

他们制定的《优待条例》规定:一是,清帝称号不变;二是,每年由国民政府给予四百万元;三是,清帝仍居清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四是,原有私产由民国保护等等。2月6日,参议院通过了这个所谓《优待条例》。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里,“挥泪对宫娥”,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了。就在溥仪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同一天,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了“一国两制”也就是国民政府与清政府“两种制度”同时存在的新时代。

直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出任直军第三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改所部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电邀孙中山赴京共商国事。但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至此,辛亥革命后出现“一国两制”的局面才得以结束。不难看出,九十九年前的“一国两制”是辛亥革命胜利的标志,更是辛亥革命妥协性、软弱性、不彻底性的产物。

 
标签: 民国 紫禁城 总统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徐志摩感情史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三段爱情
    徐志摩感情史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三段爱情
    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在他留学英国时改名为志摩。他的家境殷实,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并且在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当时外国的风气要比国内的开放许多,所以他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
  • 民国时期怎样造假首饰镶嵌物 民国时期首饰镶嵌物的造假手段
    民国时期怎样造假首饰镶嵌物 民国时期首饰镶嵌
    1、翡翠。只截取上面的绿块,加工成若干全绿的戒面出售。好的戒面价格也是较高的,若干戒面的价格当高于一个陈旧的翡翠大器。2、玉。旧时的方法系将欲着色的玉烤热或放在杏千水中煮热,趁热涂上颜料,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认为满意为止。3、水晶。无色水晶价
  •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 民国时期瓷器特征简介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 民国时期瓷器特征简介
    1、首先,由于民国开始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瓷器色彩都比较艳丽和漂浮,用化学材料来绘制的青花普遍都看得出漂浮的样式。而民国瓷器的特点也是通过绘画来表现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点是清代的祝福纹样还是很常见,还有一点就是瓷器会体现出当时
  • 解密:谁是袁世凯死后中国政府最大的实权派?
    “让出”总统,段祺瑞决定踏踏实实地当总理。当然,他要当的总理可不是袁世凯时代的虚位总理,而是责任内阁制下的实权总理。自民国初建以来,责任内阁制的行政主导体制便在“临时约法”中得到确认,但在袁世凯当政时期,内阁并不居于主导地位。想当年,宋教仁
  • 民国历史揭秘 统一的国民政府为何曾想废除春节
    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重新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在废除旧历和春节的问题上,当时的政府称得上是雷厉风行。首先是频颁禁令,在旧历年到来时,政府各机关禁止放假过年,有的地方还禁止商店关门;其次是严
    12-31 民国
  • 民国29年中学训导证书现江西 涵盖12项指标
    中新网南昌7月21日电(苏路程郑剑平曾勤生)江西省新干县档案局21日消息,近日,该馆在民国档案中发现一份民国二十九(1940年)年颁发的训导证书。该证书显示:学生李毅,系江西新淦(现新干)县人,现年18岁,在本校初中修业期满,操行成绩业经考
    12-31 民国
  • 孙中山与张作霖鲜为人知的合作为何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张作霖是出身草莽的封建军阀。二人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本应水火不容,然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二人为了各自的目标曾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孙中山先抛橄榄枝袁世凯死后,中国逐渐形成四派势力,即以冯国璋(后来是曹锟、吴佩孚)为
  • 民国时的天才特务赵秉钧为何会被袁世凯毒死?
    1914年2月27日,直隶都督兼民政长,号称是职业杀手、天才特务的赵秉钧在天津都暑中毒身亡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时任中国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那可是“悲痛”万分啊!他马上派二儿子袁克文前去治丧,并特发一万元的治丧费。咳,也不枉赵秉钧白跟他一场。
  • 民国最富影星李丽为偷情报而和日军上床?
    李丽14岁在北平读书时,结识了一个名叫林更新的福建人,此人大李丽四岁,也在北京读书。当李丽十六岁时,和林更新在山西结婚,随后,林赴法留学,李丽蛰居山西夫家。由于遭受夫家的虐待,李逃回了北京母家。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林家派人交涉,要李丽回山西
    12-30 民国偷情
  • 揭秘民国文人的北漂生活:拿高工资不置房产
    几年前,“逃离北上广”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意思是说大城市越来越不宜居,北京尤难。不过,春节过后,原先“逃离北上广”的那些人又“逃”回来了。京城历来居不易。这一点,凡是想在北京寻找梦想的人,都应该有心理准备。过去的京城,对“北漂”还有一种“住房
    12-30 民国房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