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 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2020-05-2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资料。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在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中国和英国绝对是世界上距离最远

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资料。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在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中国和英国绝对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什么往来。到了大约18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大帝国,国势蒸蒸日上。中国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渐完美,成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帝国。

这两个帝国之间的接触,必然要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也势必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我们就从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封国书开始吧,这封国书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乾隆与马戛尔尼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寿,我向您进献贡品,盼您能休恤我们。

从字面上看,英国国王似乎很卑贱,不要以为他天生如此,实际问题是出在翻译。因为这是第一次给中华帝国写国书,所以英国国王的用辞是非常严谨的,但还不至于下贱到这种程度。只不过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法来翻译,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篇歌功颂德和谀意奉承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让乾隆皇帝有些飘飘然。

这封国书是由马戛尔尼使团带到北京的。虽然当时两国之间没有什么往来,但是民间贸易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为了更好地拓展在华贸易,英国政府用祝寿的名义,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出访,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和大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以便更好地拓展商业贸易。

为了这次出使,英国政府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他们一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花费了几十万英磅,准备了六百多箱丰富的礼品,由马戛尔尼率领的这个庞大使团,经过了十个月的航行,终于来到了北京。

但是从马戛尔尼上岸开始,他就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氛围。虽然乾隆皇帝也派官员隆重的接待了他们,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但是整个大清

国上上下下,都把马戛尔尼当成了贡使。

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但是大清的官员们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观点,所以除了进贡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国家关系。很明显,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没有谁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华也是一样。

这让马戛尔尼很为难,为了这次出使的成功,英国政府已经准备很久了,如果不按照清朝官员的安排,那么很有可能为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功败垂成,但是顺从这种安排的话,又似乎让英国的尊严受到了影响。

他没有办法,他选择假装看不见,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但是很快,又一个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有些始料不及,大清官员要求他按照中国的礼仪,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下跪磕头。

马戛尔尼表示,在英国,即使是拜见国王,礼节也仅仅是半跪,英国没有磕头的礼节。作为大使,他代表的是整个英国,如果他向乾隆皇帝磕头的话,就会有损英国的形象和尊严。但大清官员坚持,这是觐见皇帝的唯一礼节,从来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最后,为了妥善处理这件事,马戛尔尼向大清官员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如果必须向乾隆皇帝磕头,那么也可以,前提是大清的官员必须向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磕头,这样就可以无损英国的尊严和形象。

当然马戛尔尼也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大清,谁向乔治三世磕头,跟叛国是没有区别的。大清官员们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也很为难,因为马戛尔尼不远万里,前来给自己祝寿,再怎么讲也是客人,总不能为了磕头的事把人家赶回去。但是如果不行三跪九叩之礼,那么就成了挑战自己的权威,这件事让臣子们看在眼里,自己又如何安座这九五至尊之位?

事情就这样拖着,一直拖到了觐见之日,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

于是到了乾隆大寿的这一天,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上千人一起觐见,采用的都是三跪九叩之礼,只有马戛尔尼是三次下跪,九次低头,看上去跟满洲将士的马扎有些类似。

因为所有的人都磕下头去,所以也没有人看到马戛尔尼的单膝下跪,只有乾隆皇帝本人看到了这个情景,他的内心很清楚,这是自继位以来,头一个见了自己不磕头的人。

接下来,马戛尔尼就向乾隆皇帝进呈了国书。当乾隆皇帝看完这封国书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心里想,至少这位英国国王,还是懂些道理的。他问了一下英国的使者里有没有会说汉语的,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钻了出来,他叫斯当东,来中国快三个月了,已经学会了一些汉语。乾隆皇帝会心地一笑,随手解下了腰间的一个槟榔荷包送给小斯当东,晋谒仪式就这样糊涂而又愉快地结束了。

觐见完乾隆皇帝,马戛尔尼就去拜访首席军机大臣和坤。按英国政府的想法,最好能通过这次出使,跟清政府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主要的内容是促进商贸活动的。英国希望能够跟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互派大使。能够开放更多的口岸,最好能租借或者割让一两个小岛给英国,作为英国商人的居住地。如果能跟清政府协定关税,那就更好不过了。

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沿途所见

可是当马戛尔尼把这个条约递交给和坤的时候,和坤却没有表态,他只是接下了这个条约,然后就很客气地把马戛尔尼送了出去。

和坤是乾隆时代最聪明的官员,在没有摸清皇帝的意图之前,他是不可能表态的。当他把这份条约呈送给乾隆之后,乾隆皇帝大发雷霆,乾隆一直以为英国使者是诚心向化的,没有想到竟然另有所图。

于是,他向英国国王下了一道圣旨,他是这样说的:

前几天使者转奏贸易之事,现在的贸易政策,不能变动。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本不需要跟洋人贸易,只因为天朝的茶叶、瓷器、丝巾是你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这才开恩,允许你们进行贸易。现在,你在规定之外,还要乞恩,不符合天朝加恩西洋、抚育四夷的道理。天朝统治天下,一视同仁,来广州贸易的,也不光是英国,都像你这样,天朝岂不乱套?你们国家住的偏僻,又隔了重洋,对天朝体制不知情,朕知道你也不是有意的,不怪罪你。

朕对诚心向化的,都会体恤怀柔,诚心进贡的,朕也都是从优奖赏,使者所说这些事,都跟天朝的体制相关。你要体察朕的用心,永远遵守,这才能享太平之福。要是不听朕的旨意,那么天朝法制森严,只要你们的商船靠岸,肯定遭到驱逐,到时候可别说朕没有告诫你。

随后乾隆皇帝派人客客气气地把马戛尔尼送出了中国。

马戛尔尼进贡的六百箱礼物,其中有非常先进的蒸汽机、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连发步枪、手枪以及英国最大的战舰模型等等,这些“贡品”陈列在圆明园的仓库里,静静地摆放了几十年,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国侵略者又搬回了家。

马戛尔尼内心非常难受,自己一年多的准备,整个欧洲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使团,到这里算是前功尽弃了。他原本肩负着沟通东西方交流的重大使命,却糊里糊涂地失败了。他以为是自己不愿意磕头,导致了出使的失败。他哪里知道,乾隆皇帝对他磕不磕头,倒也没太在意,而他所请求的这些条约,即使是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也没能完全达成。

乾隆皇帝派军机大臣松筠“送”他出国。一路上马戛尔尼难掩失望之情,他向松筠大倒苦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松筠对他非常同情,松筠也认为这些条约对两国都有利,是一个双赢的条约。虽然增加口岸和租借海岛会导致管理难度加大,但是却会促进商贸,给大清帝国增加税收和带来繁荣,只可惜木已成舟,皇上的圣旨是不会改变的。

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资料。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标签: 马戛尔尼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清朝外国人名翻译趣谈 马戛尔尼还是马嘎尔尼?
    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年),是英国政治家、外交家,奉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之命,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于1793年抵达中国,欲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却无功而返。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可谈话题很多,这里只
  •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跪与不跪引发对满清的思考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并没有达到和当时的满清通商的目的,而马戛尔尼并没有无功而返,他真实地了解了中国,探明了中国的虚实,知道了中国几斤几两,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中国军队的真实情况。正当没有完成使命的马戛尔尼准备从通州登船离岸的时候,清政府传来消
    11-30 马戛尔尼
  •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之谜 乾隆为什么拒绝英国?
    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与英国是在明崇祯时开始建立联系。清开放了四个口岸通商。在中国对外贸易进程中,英国很快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只有广州面对西洋人。要通过行商来交易,这是官府的特许商人。这些人去收购产品,运到广州,还加价,导致英国人从行商买来的商
  • 马戛尔尼访华 英国使团究竟给乾隆帝下跪了没?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两个使团,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第一个使团由乔治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领衔,史称“阿美士德使团”。马戛尔尼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仅仅是为了祝寿吗?还有
  • 马戛尔尼访华背景?访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使者,他是前往中国来给大清朝的乾隆皇帝祝寿的。根据历史可以知道马戛尔尼访华背景是这样的:18世纪的欧洲有着许多关于中国的传说,比如东方遍地是黄金,欧洲人都十分向往和崇尚中国的生活。当时的英国学者们认为英国要想更加强大就要向中
    10-27 马戛尔尼
  • 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别有用心的访华使团18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广州一口通商
  • 马戛尔尼和乾隆的趣事 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马戛尔尼和乾隆的趣事马戛尔尼生于1737年,是大英帝国的一位伯爵,曾经多次代表大英帝国到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任职,马戛尔尼曾经在加勒比岛国任总督,也曾经在印度的马德拉斯任总督,后来在1792年出使中国,这次出使给马戛尔尼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戛尔尼
  • 乾隆皇帝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
    天朝遭遇国际法为了扭转逆差,还在乾隆朝时,英国就派马戛尔尼到中国来了。没想到,双方发生了一场争执,乾隆说,天朝应有尽有,无需贸易。为什么会起争执?是英国人不懂礼,他们没有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的副使斯当东,回英国后,写了《英使谒
  • 马戛尔尼是谁?他见乾隆皇帝时行了什么礼
    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一位伯爵,曾经在大英帝国的多个殖民地担任过总督,在世界各地广为游览,可谓是一位见多识广的人,后来中国的瓷器茶叶等传到了英国,大英帝国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了好奇,于是1792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为当时的乾隆皇帝贺8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