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许贯忠是作者罗贯中的“本我”吗?

   2020-07-1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水浒》作者都倾向于施耐庵和罗贯中,书中第九十回"双林镇燕青遇故"中出现了一个名字叫许贯忠的世外高人,和罗贯中的名只差一字,“许贯忠”是出现于《水浒全传》征辽得胜归来路上的隐士人物。在明朝万历甲午二十二年(1594)“书林双峰堂余文台”刊刻

《水浒》作者都倾向于施耐庵和罗贯中,书中第九十回"双林镇燕青遇故"中出现了一个名字叫许贯忠的世外高人,和罗贯中的名只差一字,“许贯忠”是出现于《水浒全传》征辽得胜归来路上的隐士人物。在明朝万历甲午二十二年(1594)“书林双峰堂余文台”刊刻的《水浒志传评林》和万历二十四年(1596)安徽袁无涯刊印的《忠义水浒全书》中,都有许贯忠这个人物出现。虽然在这两种版本里,对许贯忠的籍贯、居所的描写文字稍有不同,详略也各有差别,但对他身世经历和才干际遇的介绍犷却基本一致。

作者不会无言无辜的在作品中出现自己的名字,一般说来,大部分北方的情节都是罗贯中写的,所以五台山见到地许贯忠的场景一定是罗贯中写的,罗贯中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把自己曾参与过的农民起义演绎到他的老师施耐庵施氏的《水浒传》。用高昂的笔调把梁山起义不断壮大、形象的表达出来,随着起义军在罗贯中笔下的成长,已经可以和朝廷对抗,罗贯中的心中心中也越来越矛盾,他的忠君思想不允许的创作推翻朝廷,可是他又不能给起义军找到出路,只有用忠义来要求他们,不忍心让他们失败,只好选择招安这条路。所以罗贯中写了大败辽国,为汉族长了志气,但是在后期的写作中,罗贯中越来越矛盾,他看不到出路,更左右不了朝廷,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只好看着自己心爱的梁山好汉受奸臣的排挤打击,招安伊始,梁山的夙敌童贯就启奏皇上"这厮们虽降,其心不改,终贻大患。以臣愚意,不若陛下传旨,赚入京城,将此一百八人,尽数剿除,然后分散他的军马,以绝国家之患",企图将这支军队消灭干净。

在忠君和起义军的思想天平上,罗贯中还是倾向了他的思想的支柱—忠君,把他心爱的梁山好汉安排为一个让人发醒的负面典型,,以死伤病残"十损其八"的惨重代价,为统治者立下奇功大勋之时,统治者更是变本加厉地残害义军:阮小七因围剿方腊时,在邦源洞穿过方腊的"衮龙袍"戏耍,朝廷大将王禀、赵潭"怀狭邦源洞辱骂旧恨",妄奏阮小七"必致造反",于是昏君竟下旨"追夺阮小七的官诰,变为庶民";卢俊义被骗至京师,天子当面将放有水银的"御膳"赐予他致死,宋江则被天子所谓安抚赏赐的"御酒"所毒死。

罗贯中知道自己笔下好汉的下场,他多么希望他们急流勇退,在一次次胜利后,他再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好汉受伤,决定自己站出来,驾驭自己的好汉,于是在实现自己为汉族雪耻的征辽得胜归来时,用自己潜意识里的的“本我”化为许贯中,为自己心中的好汉指明最好的出路,他用自己最喜欢的燕青作为道具,实现自己为起义造反者提供的出路。如果说作者塑造了王进这个典型是为了向世人说明,隐居乡里,不上梁山,不造反才是足以好的出路,那么作者特别是施耐庵给梁山上的造反者安排的出路应该是下场悲惨,所以罗贯中在最后定稿时不忍把他心中的好汉安排为悲惨死去,他要给他们出路,但是以他的思想水准有没有好的出路,只好让他们选择隐居。

罗贯中按耐不住自己的想法,从幕后跳到前台,化为许贯中,把燕青引入他隐居的山中,告诉一个最不用隐居的燕青,因为燕青有皇帝的赦免诏书,有生命的保证,如果一个这样的人都隐居了,其他好汉还有什么理由不隐居。罗贯中隐居的地方应该是和许贯中一样的:树木丛中,闪着两三处草舍。内中有几间向南傍溪的茅舍。门外竹篱围绕,柴扉半掩,修竹苍松,丹枫翠柏,森密前后。燕青连称赛桃源,是一个隐居的地方。实际上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用许贯中说出了一番隐居的大道理:

俺又有几分儿不合时宜处。每每见奸党专权,蒙蔽朝廷,因此无志进取,游荡江河……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雕乌尽,良弓藏。”

说得燕青点头嗟叹。由于罗贯中的无奈和忠君思想作怪,燕青没有把隐居的出路传达给大家,而是最终为朝廷出力平叛,在平方腊时十折八九,梁山好汉以悲惨的结局落下帷幕。

 
标签: 罗贯中 水浒传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混人的艺术 罗贯中笔下刘备的十大名言大盘点
    三国演义里面人物众多,各具特色,比较公认的其中描写的最突出的就是曹操的“奸”,关羽的“义”和诸葛亮的“智”。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刘备也是罗贯中笔下非常有特点的一个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混”。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混到在蜀称王,先后跟随过公
  • 儒家思维 罗贯中贬损曹操背后存在的政治偏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观上看待政治,评价人物,因此对刘备的所作所为作了充分肯定。同时可能是对法家思想有那么一点偏见,也鄙视曹操的人格,因此对曹操的政治行为作了较多贬损。但是,罗贯中在书中也赞扬了曹操的许多方面,同时反映出曹
  • 罗贯中推崇的三国演义中的“八大星将”
    1、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184年,与朱隽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并参加过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191年,袁术派他前去攻打荆州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年仅三十七岁。《三国演
  • 三国猛将赵云真实面目 陈寿和罗贯中都没写透他
    看过三国志的人,一定认为史实上的赵云只是个刘备的保镖,没有出色的人物,但我不认同,我认为赵云能留名后世而到今天还受大众欢迎是他自己争取回来的,其实他是文武双全的武将,让我分析一下:1.如果只看三国志原箸而不看裴松之的注,赵云确是个下第角色,
  • 揭秘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帮关羽虚构了多少战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也为其虚构了不少战绩。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先生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批评得也更厉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么好美色,不通政治,爱慕虚荣
  •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最痛恨的人物是谁?
    诸葛亮祁山骂死王朗的故事,不少网友应该都听说过;而对这个故事的真假,相信也有不少网友也明白,那只是文学故事,并不是史实。但罗贯中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来是有依据——《三国演义》中展现诸葛亮口才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是“
  •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帮关羽虚构了多少战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也为其虚构了不少战绩。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先生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批评得也更厉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么好美色,不通政治,爱慕虚荣
  • 诸葛亮没有杀魏延为什么罗贯中却要冤枉他?
    因为不仅杀死魏延的,根本上是蜀汉另外一位人物杨仪,这个杨仪和魏延一直矛盾颇深,在诸葛亮死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找魏延报仇。而且不仅诸葛亮没有遗计杀魏延,相反个性叛逆目中无人不会做人的魏延,在蜀汉得罪人不少,不仅仅是杨仪,大将王平,老资格的刘琰都被
  •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帮关羽虚构了多少战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也为其虚构了不少战绩。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先生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批评得也更厉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么好美色,不通政治,爱慕虚荣
  • 黄巾起义性质 为什么被罗贯中蔑称为“黄巾贼”
    历史上有一群头包着黄巾的人,他们是游民、是贫农、是无产者,他们整日饥肠辘辘,每天都在为生存绞尽脑汁。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不在接受现实的奴役,他们决定反抗一切剥削。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冀州爆发农民起义,随后蔓延至全国各地。于是,
    10-28 罗贯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