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七旬建军队杀外敌 斥李鸿章误天下苍生

   2020-08-0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左宗棠一生疾恶如仇,他以救世安民为夙愿,施展才华,挽狂澜于既倒;他外争国权,拼死抗争,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名。一、杰出的军政才能 左宗棠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受到了良好的封建传统教育。又生性豪爽,中举后三次进京赶考,都落地而回,千脆绝了科

左宗棠一生疾恶如仇,他以救世安民为夙愿,施展才华,挽狂澜于既倒;他外争国权,拼死抗争,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传颂美名。

一、杰出的军政才能

左宗棠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受到了良好的封建传统教育。又生性豪爽,中举后三次进京赶考,都落地而回,千脆绝了科举人仕之心,放下八股经书,潜心研读起天文地理、兵法战策和经世致用的学问。

生活的时代,是中国最贫弱、黑暗的时代,外辱频至,内患丛生,腐败成风,民怨沸腾。他预见到天将大乱,决心效法古代先贤,以救世安民为平生夙愿。然而身处乱世的他,怀才不遇,也只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了,常自比诸葛孔明,广交志同道合朋友,以待天时。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滚滚风雷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左宗棠决心为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一搏。1852年,太平军进抵长沙城下。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早就听说了左宗棠的才学与名声,特意派专人到湘阴招左宗棠出山相助。十月初,左宗棠随张亮基进入被太平军包围的省城长沙,张亮基“一以兵事任之”,让左宗棠全权负责防守事宜。他不负所托,周密调度兵力,组织实施有效的防御,使太平军无隙可乘,只好于十一月底撤围北走。

这是左宗棠第一次正式展露才学,赢得了众人的一致称赞,更为他以后的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

太平军北上后,清政府调张亮基署(代理)湖广总督,左宗棠也跟随张亮基赴任。半年后,张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辞归湘阴。到了1854年初,太平军势力再次进入湖南境内,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一再邀请下,第二次出山担任幕僚(高参)。由于他在前次出山时的才学,得以全权主持幕府工作,成为骆秉章的重要助手。在这期间,左宗棠不仅积极协助筹划军事,还为曾国藩的湘军建造战船,接济粮晌,提供后勤保障。当时湖南税收混乱,民间负担很重,军晌难于保障。1857年,左宗棠根据自己考察的实际情况,建议不要漫天征收,而要规定军需、税收限额,减少漕粮征收额,被采纳后收入反而增加。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在湖南创办厘金局,每年可得厘金百万两左右。这些措施,充实了湖南的饱源,为新建的湘军打了一剂强心针。

左宗棠在湖南显露出的才干使他名噪一时,一些高级官员竞相举荐,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1860年夏,清政府根据曾国藩、胡林翼的荐举,给予左宗棠四品卿衔(副部级),让他襄办两江总督曾国藩军务。曾国藩要他回湖南募勇,他以长沙为落脚点派人四出募兵,网罗人才。七月下旬,共建成四营(每营五百人),四总哨(每总哨三百二十人),另以精壮二百人为亲兵。同时收集原“老湘营”旧部一千四百人,加上火勇、长夫,总计五千八百人,号称“楚军”。

自此,左宗棠有了自己的队伍,他以自己出色的才能,率这支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不断的征战中兵员越来越多,官职也越来越高,终于成为清政府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成为中兴名臣。

二、洋务先锋

1866年春,左宗棠由广东回到福州。当时,太平天国已被剿灭,清政府的注意力又转到了如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方面。面对外国的船坚炮利,清政府准备从国外购雇轮船,但左宗棠却主张“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为此,他特意上疏朝廷,阐明了自己加强海防的主张:“我认为要切实的加强海防,必须整顿水师,而要提高水师的战斗力,只有自行设局监造轮船才是可行之策。”在“强权就是公理”的时代,落后必然挨打。左宗棠为此形象地比喻说:“现在我们与西方各国都在海上争斗,而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有所挟制,我们却一无所有。这就好像大家一起过河,人家划船而我们只有破木筏;又好比大家一起骑马,人家骑的是高头骏马,而我们骑的是驴,怎么能比得过呢?”向外国租赁和购买船舰虽可解燃眉之急,但把自己的海防计划附着于外国军火商身上,终非长远之策。因此,他建议创办自己的现代造船厂。

1866年八月,左宗棠到福州罗星塔,购买民田二百多亩做为厂基,又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计划兴建铁厂、船槽、船厂等工程,并向国外订购机器、轮机、大铁船槽,同时设立“求是堂艺局”,以培养自己的造船工程师和海军军官。正当筹备工作紧张进行时,清政府于九月底调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去西北镇压西部捻军和陕甘回民暴动。左宗棠为保证船政工程的顺利进行,向清廷保举原江西巡抚沈葆祯出任“总理船政大臣”,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福州船政局于1868年一月正式开工,并终于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到陕甘之后,左宗棠仍然不忘“洋务”,他在给清政府的一份奏折中指出,要以制造轮船为起点,“触类旁通”,不仅要办军事工业,也要办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工业。在他的倡导与支持下,兰州制造局、兰州织呢局等企业先后开办,其中兰州织呢局是我国第一个用近代机器生产的纺织厂。

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及当时清末社会的特殊背景,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了,但左宗棠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使中国富强起来,而且力图把“洋务”办得有声有色的主张与行为,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捍卫民族尊严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烽烟四起,国家领土受到了侵略。面对危局,左宗棠毅然担起了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重任。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今乌孜别克斯坦境内)军事将领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率兵侵入新疆南疆,建立了名为“哲得沙尔(意为七城)汗国”的反动政权,到1870年,占领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1871年,沙俄也乘机侵占了中国的伊犁地区。中国六分之一的疆土将属他人,国家统一遭到破坏。而腐败的朝廷中,主张放弃新疆的却占了多数。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痛心疾首,他在上书中大声疾呼:“假如新疆不稳固,那么蒙古就不会安定……将国无宁日”,“自己放弃主权,那么我退寸土,敌寇就会得寸进尺,步步进逼”,绝不能放弃新疆。

到1875年,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左宗棠的主张,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得到政府的肯定后,左宗棠积极缚划收复失地。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团结新疆广大爱国力量,从1876年四月到1878年一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收复了新疆除伊犁外的国土。期间,英国出面干涉中国事务,要求清政府允许阿古柏残部(阿古柏已于1877年暴死)在新疆喀什独立。左宗棠严厉拒绝:“英国想要为他们立国,可以割英国土地给他们,为什么拿我们的沃土做人情!”并督促军队速进,粉碎了英国的分裂阴谋。

此时,朝廷多次与沙俄交涉,但沙俄拒绝交还伊犁。年已六十九岁的左宗棠,决心以武力收复伊犁。为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材,把总指挥部由肃州(今甘肃酒泉),前移几百里到新疆哈密。并且积极进行军事部署,不惜同侵略者血战到底,为外交谈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迫使沙俄交回了伊犁。

新获留在了中国的版图内,左宗棠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民族英雄。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已是七旬老人,他临危受命,大呼“渡海杀敌”,组建了“恪靖援台军”,加强台湾防务。《中法新约》签订后,他激愤不已,斥责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他领衔上书朝廷,带头反对。1885年九月。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在临终前口授的遗折中,还在这样表述自己的未酬壮志:“这次战争,实在是中国强弱的一大关键,我奉命督师南下,可惜的是,没有能加速进兵,扬我国威,真是遗恨终生。”

 
标签: 李鸿章 左宗棠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北洋水师 李鸿章为讨好慈禧曾在颐和园演练
    1889年,朝廷命令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湖水浅”的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
  • 李鸿章面对的另一场战争 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
    12-31 李鸿章
  • “吸烟仪式”上李鸿章的举动让俄国总理震撼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一个声势浩大且隆重无比的加冕典礼。李鸿章曾被派前往庆祝。但是李鸿章在加冕典礼的两个星期就因为中东铁路的事情抵达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特意授命其总理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全程接待。这是俄国史无前
  •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 李鸿章用人唯亲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最终导致了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事中的全盘惨败
    12-30 李鸿章
  • 女作家张爱玲和李鸿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1896年,正值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一个豪门大家庭中出生了。刚刚出生之时,她的名字叫黄素琼。他是清代黄宗炎的女儿,她的爷爷是清代长江七省的水师提督,也是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副手。所以说,黄逸梵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也是不容小觑的
  • 历史解密: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为了起死回
    12-29 李鸿章
  • 清朝末年重臣李鸿章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
  • 李鸿章: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争长短的人
    其实李鸿章与左宗棠皆是大清中兴的英雄,只不过时势造就了他们的无奈,不然这二位作为绝对不止如此。清廷建立近二百年时,已是没有了开国时代那般的锐气,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加上落后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模式,已是难以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潮下与西方列强角
  • 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他
    12-26 李鸿章
  • 李鸿章是不是真的很卖国?
    李鸿章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晚清重臣。近代一些著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经由他代表大清国签订的。有些国家甚至还点名要求李鸿章去签订条约,因为别人去他们不放心,例如中日《马关条约》,那么李鸿章是不是真的一点都不爱国呢?李鸿章当时七十多了
    12-25 李鸿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