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为何推举蔡元培作为“总统候选人”?

   2020-02-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913年5月22日,吴稚晖在上海《民立报》刊登《可以止矣》,就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遇害之后的政治危机发表意见:“欲得与时势最适之总统应备之要素,一则实系官僚,暂与保持儒术之游魂余气也;一则近乎圣贤,则为君子儒也;一则略经欧化,以备儒术之

1913年5月22日,吴稚晖在上海《民立报》刊登《可以止矣》,就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遇害之后的政治危机发表意见:“欲得与时势最适之总统应备之要素,一则实系官僚,暂与保持儒术之游魂余气也;一则近乎圣贤,则为君子儒也;一则略经欧化,以备儒术之蜕化也。以斯人当国,用旧道德裁抑名士,用新道德鉴别学生,庶旧染有涤除之日,而新机渐以萌芽。”

按照这样的新旧兼容的标准要素,吴稚晖撇开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及前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主张以国民党方面的蔡元培和进步党方面的张謇为总统候选人:“张君吾信其能读圣贤书者,其可以充选总统之条件,自有彼党罗示于国民,我则为吾党略状蔡君之能事,则曰:尊贤礼士,止嚣抑竞,奉公守法,十有二字。蔡君确守而不失,庶几阁部无幸位,曹司无幸禄,奔竞立息,逆旅俄空,于是士安于读,商安于市、工安于肆、农安于野,伟人名流皆戕其政界之野心,而谋实业之竞进。蔡君固又偏于进步,富于自由,绝非以因循守旧为苟安,苛刻为制裁,得此而使发狂之新民国休养一时,期休养中得适宜之滋补健全,自可卜矣。”

同年6月14日,进步党方面的著名记者黄远生,在上海《时报》发表《无理想无解决无希望之政治》,其中介绍说:“此间非国民党人对于国党健者怀好感者有三,蔡鹤卿、汪精卫、陈陶怡是也。”蔡鹤卿,就是又名孑民的蔡元培。所谓“此间”,指的是黄远生所居住的首都北京。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把1916年定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1916年3月22日,还没有正式登基的袁世凯,仅仅做了83天的空头皇帝,就在内外交困中宣布撤销帝制、恢复民国。6月6日,袁世凯在总统任上因病去世。在此之前的4月29日,蔡元培在致吴稚晖信中写道:“前日石曾先生函中言:闻英士主张以中山为总统,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与惕生等意见不同云云。但现在之发言权,均在各省将军,恐英士亦无可如何也。”

前沪军都督陈其美(英士),在袁世凯没有去世之前就急于推举孙中山继任总统。对于他的这种表现,连革命党内部同情黄兴一派的同盟会元老钮永建(惕生)等人,都不予接受;拥有军政实力和军政发言权的“各省将军”,更不可能予以接受。换句话说,在蔡元培、吴稚晖、钮永建等同盟会元老的心目中,直到袁世凯去世,孙中山无论是在精神境界还是在军政实力方面,都不是中华民国最为合适的总统人选。

关于吴稚晖所说的“尊贤礼士,止嚣抑竞,奉公守法”,蔡元培在1916年12月18日为堂弟蔡元康书写的对联中,另有更加经典的表述:“行不得则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意思是说,在事情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要首先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一个人应该多反省自己的责任,而不应当苛刻浅薄地责备别人。

但是,仅仅拥有蔡元培式的“行不得则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人格境界,是远远不足以充当党派魁首及国家元首的。据另一位国民党元老邓家彦回忆: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对于继承人选,“有图拥汪(精卫)者、有拥胡(汉民)者,亦有拥廖(仲恺)者。事实上亦无人具有与孙总理相埒之声望足以继起领导也。吴稚晖一度提议拥蔡孑民为首领,余立予反对。余鉴于蔡回国过上海之际,尝公开发表谈话,表示并不反共也。然蔡早时出任北大校长,余亦竭尽绵薄,余固对事而不对人也。”

经过党内党外的反复较量,孙中山的政治接班人,最后坐实在掌握军事实力的蒋介石身上。但是,吴稚晖所理想的“与时势最适之总统应备之要素”,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合理性及生命力。

1935年7月26日,胡适在致罗隆基信中,针对蔡元培与蒋介石进行了如下比较:“依我的观察,蒋先生是一个天才,气度也很广阔,但微嫌近于细碎,终不能‘小事糊涂’。我与蔡孑民先生共事多年,觉得蔡先生有一种长处,可以补蒋先生之不足。蔡先生能充分信用他手下的人,每委人一事,他即付以全权,不再过问,遇有困难时,他却挺身负其全责,若有成功,他每啧啧归功于主任的人,然而外人每归功于他老人家。因此,人每乐为之用,又乐为尽力。迹近于无为,而实则尽人之才,此是做领袖的绝大本领。”

 
标签: 蔡元培 总统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陈独秀和蔡元培的关系 蔡元培为何帮陈独秀造假
    蔡元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兼容并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一时间北京大学名师云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
    12-23 蔡元培
  • 民国秘史 北大校长蔡元培鲜为人知的刺客经历
    提起蔡元培,人们首先想到他是北大校长,是毛泽东所赞誉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过,在巨大的光环下,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刺客。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各
  • 蔡元培轶事 曾为陈独秀去北大任教造假学历
    早在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参与暗杀团工作时,与陈独秀就有过一面之雅,记得这位独力支撑着《安徽俗话报》的年轻人,但对他近年的活动,则不甚了了。蔡元培在国外也没有看过《新青年》,听了人们的郑重推介后,找来《新青年》杂志翻阅,颇有共鸣,决定请陈独
    12-08 蔡元培
  • 校长蔡元培为什么要请鲁迅来设计北大校徽
    徽者,旌旗之属也。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化体现,并反映着该校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民国时代的学生都把佩戴校徽作为一种自觉的纪律,用以证明身份、规范行为、警觉行动,并以此为荣。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设计校徽的大学,这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掌
  • 蔡元培素食十二年 曾认为食肉会使人中毒
    素食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历史悠久,许多中外名人都是素食主义者,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和老子、王维、孙中山、蔡元培等。蔡元培缘何奉行素食,本文讲述了如下的故事。蔡元培的素食,在他的《自写年谱》中说得很明确:“我那时候也是素食,这是
  • 北大治理嫖娼记:蔡元培扫黄 陈独秀中枪
    学校上下风纪败坏,尤其是“课余生活”令人瞠目:晚饭后,有钱的教师带头,大批师生坐洋车直奔北京最大红灯区——八大胡同。妓院皆称“两院一堂”是照顾生意的最佳主顾。两院指参议院、众议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的旧称“京师大学堂”。晚饭后,有钱的教师带头
    11-05 蔡元培
  • 王国维曾拒蔡元培邀请 不愿前往北大任教
    在日本生活的4年多时间,母亲的工作亦不轻松。除了照顾父亲,她还要照顾4个男孩的起居(包括前房母亲——我们称为莫氏母亲所生的3个哥哥,加上母亲潘氏自己所生的四哥),别的不说,光是做衣服、鞋袜,就有忙不完的工作。当时虽有一男仆、一女仆帮忙,仍然
  •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是专业刺客 用猫试自炼的剧毒
    提起蔡元培,人们首先想到他是北大校长,是毛泽东所赞誉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过,在巨大的光环下,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刺客。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各
  • 大师择偶趣事多 蔡元培革除了闹洞房的陋俗
    近代许多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大师在择偶的标准上也有很多趣事。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章太炎辛亥革命后,在当时北京地区影响很大的《顺天时报》登出一则《征婚启事》,其内容大抵有五条:(1)鄂女为限;(2)大家闺秀;(3)文理通顺;(4)不染学堂中平等自
  • 蔡元培爱女的后半生 39年因家贫 最终难产去世
    蔡威廉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女画家,她的父亲是被称为“北大之父”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39年,蔡威廉在昆明北门街家中凄凉病逝。蔡威廉是蔡元培先生的长女,1904年生于上海。她从8岁起先后3次随父亲出国,在巴黎读教会学校,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