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中的倒霉蛋应瑒如何变成了御用文人?

   2020-06-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建安七子之中,应瑒可能是最没名气的一个。四处飘零的经历,让这个平凡的侍从文人,在领导的命题作文中越来越“平庸”,其作品少了几分慷慨与豪迈。因此,曹丕评他是“和而不壮”。应瑒是河南哪儿的?他在曹门之下,又写了哪些诗赋?想著书的他,又为何美志不

建安七子之中,应瑒可能是最没名气的一个。四处飘零的经历,让这个平凡的侍从文人,在领导的命题作文中越来越“平庸”,其作品少了几分慷慨与豪迈。因此,曹丕评他是“和而不壮”。应瑒是河南哪儿的?他在曹门之下,又写了哪些诗赋?想著书的他,又为何美志不遂?他的才华真的被“领导们”耗散了?

东汉末年,西凉军阀董卓掌控朝中大权,一时军阀割据、战事频繁,皇帝所在的长安、洛阳皆被废毁。汉献帝刘协先是从长安跑到洛阳,之后又被曹操弄到了许昌。文人雅士随着汉献帝流离迁移,四处飘零。汉献帝到许昌这年,改年号为建安,北方地区在曹操的操持下已经安定。那个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他两个儿子曹丕、曹植,都喜欢舞文弄墨,爱好诗辞文赋。这父子三人对文人雅士相当殷勤。北方地区俊采星驰,群贤毕至。王粲从汉水之南来归顺,陈琳从黄河之北来归附,徐幹从青州来做官,刘桢从海边来投奔,应瑒展露他辞采斐然的文思,阮瑀施展他风度翩翩的书记才能。他们在酒杯前吟咏诗篇,在座席上从容谈艺,调和墨汁,言谈欢笑,挥洒毫笔便写就酣畅的诗赋。

这些文人墨客,在打仗的时候,大多随军,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回来之后,则习文作诗,探讨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其中,三曹和建安七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曹丕编的那本《典论·论文》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此后,这七个建安年间的才子,就有了“建安七子”的名头儿。

其中提到的“汝南应瑒德琏”,就是东汉汝阳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西北)人应瑒。应瑒死后,就埋在今天的项城市高寺镇,至今还有“应冢”。可是,我在项城读书的十几年里,从未听说过我有这么一位同乡。相比建安七子中的其他六人,关于应瑒的史料并不多,在“建安七子”中,这位算是最没有知名度的。从文学地位上来看,应瑒现存的作品,只有六首诗、十五篇赋和五六篇文章,其中残缺的又占相当比例,跟“著文赋数十篇”的历史记载对照就知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遗失了。可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上,并非只有让梨成名的孔融,裸身击鼓的祢衡,还有众多平庸的文人。应瑒就是那个出名而又相对平庸的一个。

祢衡击鼓骂曹

提及应瑒的生平,这要从汉末大乱说起。当时,士人为逃避战祸,四处流窜,多寄身于战乱较少的南方。应瑒当时就和其他士族子弟一样,去南方的荆州避乱,之后又回到颍川、许昌一带。好景不长,又辗转到了袁绍所占的邺城,并在邺城文学界小有名气。但漂泊的岁月并未停止。曹操攻下邺城之后,他又转为曹操服务。跟着曹操做了几年丞相掾属,又被安排到曹植门下做曹植儿子的老师、曹植的文学侍从。不过,很快他又转到了曹丕门下了,也正是在曹丕门下,才过了几年舒坦日子。

曹操征战

除了孔融之外,和依附于曹门的建安七子中的六人一样,应瑒成为了曹门的文学侍从,其中文章不免带有幕府侍从文人的作风。比如,曹操下令征乌桓,应瑒写一篇《撰征赋》助兴记录。战争归来,跟随曹植之时,不免写一写同体同咏之作,如《斗鸡诗》,曹植、应瑒、刘桢各有一首。曹丕跟从曹操出去打猎,作《校猎赋》,同时还命陈琳作《武猎赋》、王粲作《羽猎赋》、应瑒作《西狩赋》。陪领导打仗,写从军诗;陪公子哥玩耍,写公宴诗、趣味儿诗;出去打猎“旅行”,写命题作文,这其中不乏诚信诚意的部分,但肯定也有奉承之词。

清初著名诗人兼诗论家陈祚明评说《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诗立言得体,比“俗笔”高明,自有见地。既与权贵亲近,又不显得奉承,这向来是侍从文人的作风。文章或许很得体,但总显得有些平庸,毕竟放不开。在这样一个讲究尊卑关系的国家,要想在公宴诗中找到富有新鲜意味的作品,并不容易。或许应瑒的经历太过飘零,少了几分建安风骨中的慷慨激昂,太容易迁就环境而又缺乏那种豪迈。因此,曹丕批评应瑒“和而不壮”。但正如学者顾农所言,当应瑒不受命题作文的约束,可以自由发挥时,就能写出好作品。像他给老朋友写信,讲到自己的处境时说:“朝隐之官,宾不往来,乔本之下,旷无休息,抱劳而已。”应瑒对自己充当帮闲之官,有很深的自责与自嘲,这内心独白虽然平淡,但意味不凡。可谁愿意平庸呢?但作为帮闲之官,他又能怎么样呢?领导定下的意旨,违背又能如何?不如就这样过吧。

在建安七子之中,应瑒可能是最没有远大抱负的。经常易主,这或许导致他最后只有一个想法:跟着一个人,安安稳稳干一辈子,做出点事儿。可这样患得患失多年之后,他被磨平了,他被后世研究者认为相对“平庸”。就这样一个“平庸”的人,在建安二十二年,一场瘟疫横扫中国之时,和徐干、陈琳、刘桢、王粲同死于瘟疫。他们死后一年,曹丕在《与吴质书》书中提到应瑒时回忆道:“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而在顾农看来,“这恐怕也只是应瑒死后才说的高姿态的风凉话,人们记得当年曹丕不断地命题,让应瑒以及其余几位来写什么州乡衡诗杨柳赋,无端耗散他们的才华。应瑒恰恰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

 
标签: 晋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晋朝司马家族怎么对曹操后人 晋朝司马家族如何对曹操后人
    晋朝司马家族怎么对曹操后人 晋朝司马家族如何
    1、享国45年的曹魏政权,虽然被司马家所取代。但是,曹家的剩余后代,却并没有遭到司马家的大肆屠戮,反倒是得到了优待。2、曹奂退位之后,被封为陈留王。司马家对待曹奂,保留了对待外国君主的礼节,允许曹奂使用天子的礼仪,上书不称臣,受诏不下拜。3
  • 葛洪简介 东晋时期者著名炼丹家关内侯葛洪生平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
    12-31 晋朝东晋
  •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
  • 西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
    12-29 晋朝西晋
  • 冯跋简介 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和之孙冯跋生平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安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居于长谷。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
    12-28 晋朝冯跋
  • 晋朝文字介绍 两晋时期文字书法的流行与发展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於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两晋文学脱离经学的束缚而独立,走向自由及多元化的发展。这是因为:魏晋的儒家精神衰微、才能重于德行,士大夫虚无荒诞
    12-28 晋朝
  • 阮籍嵇康 晋朝的韩寒与郭敬明阮籍猖狂嵇康打铁
    “美少男”作家郭敬明的最新小说《小期间》一出街就成贩卖榜第一,去豆瓣网,任意一搜,只有大把对该书的恶毒诅咒,以及对郭敬明同窗的人身攻击。郭敬明本人,踩着足以踏平一座都会的尖叫和诅咒腾云驾雾,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这个中的悬疑是,同样是偶像
    12-27 晋朝嵇康
  • 为何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次子,晋景帝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
  • 解析西晋荀灌一个女孩子是如何突围救父的
    荀灌是西晋时期大将荀崧的女儿,虽然是女儿身,但是荀灌却从小就有着男孩子的性格,小时候又总是跟随父亲四处奔波,而且对武艺十分地感兴趣,所以尽管只是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儿,但是却能够做出带领士兵突围救父的事情来,从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荀灌是一个什么样的
    12-27 晋朝西晋
  • 鄢陵之战简介 晋国巩固了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的一次大战。晋国经鞍之战而制服大国齐,与楚国势均力敌。周简王七年,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的争霸决战。晋国乘楚背弃秦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