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禅位及袁世凯窃国阴谋 袁世凯如何窃国?

   2020-11-2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光绪和慈禧死后,隆裕执政,幼时由于她父亲桂祥识字不多,也没让她读多少书,进宫后才多读了一些,在空余时间习字,据说草书写的很好,她对政治权力并无野心,毫无执政经验,只不过在慈禧身旁耳闻目睹知道一些,是历史把她推上了舞台。(注1)当时清宗室贵族

光绪和慈禧死后,隆裕执政,幼时由于她父亲桂祥识字不多,也没让她读多少书,进宫后才多读了一些,在空余时间习字,据说草书写的很好,她对政治权力并无野心,毫无执政经验,只不过在慈禧身旁耳闻目睹知道一些,是历史把她推上了舞台。(注1)

当时清宗室贵族都倾向于同情光绪的不幸,世传光绪死前曾有遗诏给隆裕后,敕诛袁世凯,以雪戊戌告密之恨。这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光绪由拿出一纸同时对隆裕,瑾妃和醇王载澧三人面谕,"戊戌之变,设无袁世凯,国家与我均不致有今日,此人瞻视异常,又心术不正,太后在,能畜养之不敢为非,一旦山陵崩,此人将为我国家大患,奕劻贪婪胡涂,张之洞诸人皆书生,我死后,如太后亦不幸,宜即宣此纸诛袁,缓则生变,袁所练军队交良弼、赵尔巽。……"也有说法是没有文字只有口谕。因此在新君即位的毓庆宫御前会议上,隆裕即提出"不诛袁无以谢先帝。"深得与会者赞同,但最后以张之洞和庆王奕劻的谏阻,袁得以保全头颅,仅开缺回河南原籍养疴。由幼主的生父醇王载澧监国,代行大元帅亲统禁卫军,成立责任内阁以其弟载涛及载洵分掌海军及军谘府,并重用毓朗、铁良、良弼等皇族,将汉人大臣排挤出外,被称为"皇族内阁"(注2)。但这班大爷唱戏玩鸟内行,本事一点没有,连隆裕太后也认为不当,诏令入宫申斥,搞的叔嫂间发生误会。

1911年10月(辛亥),武汉一声炮响,载澧等人惊惶失措,根本指挥不动各镇新军,急得直跳,袁买通了奕劻,乘机让奕劻、徐世昌等人提出用袁世凯,载泽、盛宣怀等人主张用岑春煊,他们都期望再出现一次曾、左、李辅政的美梦,无奈时和人都不对,任命袁为两湖总督,袁以:"足疾未痊,难肩重任"作辞,任命岑为四川总督,岑逗留上海,不愿上任。其实袁世凯在家二年并非闲居,他在家中设有电台,许多北洋部署仍位居要津,由其暗中指挥联络,载澧等别想搬动一兵一卒;袁又用过去勾结李莲英的那一套,笼络隆裕身边的总管大监小德张(注3),并用金钱买通庆王奕劻等人,朝廷上下奉行公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革命的火花愈爆愈大,荫昌作为开赴前线督战的大臣又碰了壁,在京的监国载澧一筹莫展,奕劻又奏请以袁为钦差大臣节制水陆各军,谁知袁仍不愿就任,11月2日(夏历九月十二日)清廷再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回到北京后即奏请成立责任内阁,凡内外奏章,均先至内阁,由内阁代递,宫廷的召见官员及奏事处传旨,应即停止,隆裕都给予同意,一线希望全部寄托于袁,于是宫廷大权全落在袁手中。载澧引咎辞去监国及代行大元帅之职,载涛也辞去禁卫军大臣,亲贵军权也都让出了。

到1911年12月上旬,南方各省革命政府普遍不愿采用武力革命,倾向于妥协,所以当占领南京后,决定与清政府议和,促使清廷退位,提出对清廷优待条件,隆裕任命袁世凯为全权代表,袁则派唐绍仪为他的全权代表,南京政府则推伍廷芳为总代表,但清廷的亲贵多不知形势发展,赞成以当年对太平军和捻军那一套,用武力消灭革命势力。

袁世凯只想把政权夺到自己手中,自然也不愿打战,采用哄、吓、拆三种办法对付,让小德张会同内务大臣赵秉钧,把京城每天的各种流言加油加酱恐吓隆裕,隆裕信以为真,12月20日(十一月初七日)召集御前会议,袁自陈奉职无状,和议困难。袁又乘机直陈军饷无着,饥兵哗变可虑,要求发行公债及亲贵助饷一千二百万两,保住北方几省,奕劻捐十万,其它二万三万的,隆裕只含着眼泪把慈禧的私房钱八万两黄金交了出来,但袁还以为不足,袁又鼓动冯国璋、倪嗣冲及各地督抚上奏说目前营饷困难,查亲贵王公大在外国银行寄存数千百万,应购买公债助饷等等,吓的亲贵们都不敢主战了,隆裕只有抱着幼主饮泣。

12月29日南京召集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在临时政府中虽有对袁采取绥靖的一派,但孙中山完全职破袁的阴谋,将过去所定的条件最后提出办法五条,要求袁断绝清政府关系,成为民国国民,迎接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如不能实行,即不赞同共和,视无和平解决之诚意,如此则优待皇室条件,不能作数,以后战争再起,亦将担负全部责任,如此将袁的阴谋活动完全公开,袁只好称病不敢上朝,一面又以外交大臣名义发声明,南北交涉,非袁直接也未承认,且并无做总统之意,又在京中散布一场兵祸免不了的流言,劝外国人迁入使馆区,以免危险,造成京城人心不稳。

袁即取得了内帑做了军饷,又不出兵,议和也谈不成,不战不和,隆裕觉得不是办法,叫人去问袁,袁以全体国务大臣名义联名上奏,洋洋一大篇,内容提出由于战地广阔,兵不敷遣,度支困难,大局岌岌,又称民军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这无疑就是逼清廷退位,又讨好南京政府。

隆裕在1912年1月17日(十一月廿九日)召开皇族会议,把袁的折子发下给大家看,恭王溥伟奏称:冯国璋要求发三个月饷,隆裕答:内币已竭,前次所发是内库的,我真的没有了;溥伟又要求太后将宫中金银器皿赏出几件,变卖暂充军饷,如能胜一仗,则人心大定;隆裕答胜了固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了;隆裕问载涛:你管过陆军,兵力怎样,答:臣没有打过仗,不知道;肃亲王善耆奏:革命党只是无知少年,本不足惧,臣最忧的是乱臣藉革命党恐吓朝廷,这指谁是说得很明白了。载泽则奏今天所奏之言,回宫后千万不要给御前太监说,事关重大,请太后格外谨慎,回答那是自然。大家都对袁存有戎心,并知小德张被袁收买,怕谈话内容泄漏,与会的十四人中只有四人有话。

袁又以变政体,不变国体来骗隆裕,以成立国事匡济会去骗取那些假革命党人的信任,又扬言在要天津成立临时政府,打算成立第三势力,摆脱清廷和南京临时政府,大权独揽在自己手中。而隆裕孤儿寡妇,赤手空拳,加以小德张在旁鼓动,明知皇族们只是空喊,自己也拿不出主意,提出迁至热河行宫,袁那里肯放走手中的两个筹码,给予阻挡。

1月26日(辛亥十二月初八日),北洋军人段祺瑞、张勲等四十余名将校,联合上奏,提出鉴于力薄势微,饷源告匮,兵气动摇,大势所趋,恳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各事,再行召集国会,组织共和政府,中国人民实惟幸甚,不胜激切待命之至。"这就是有名的逼宫"齐"电。隆裕即召集各亲贵会议,奕劻称病不出,载澧行至后宰门,闻奕劻未入宫,半道折回,隆裕看人都不能到齐,心里一酸,长叹道:大家都回吧,等明儿个见到奕劻和载澧,咱们再想个法子吧。"

段祺端等见清廷没有旨意,御前会议又无结果,又分函给近支王公,喀尔沁王那彦图表示要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到这时隆裕已无路可走,再召集王公会议,随叫袁世凯参加,人到齐后,隆裕在御座上哽咽,说,今天叫你们来,就为着让位的事,由我宣布了,内阁即遵旨撰拟宣布共和诏旨暂藏,等优待条件磋议后了后,再行颁布。说到这里抽搐出声,随着又对溥仪说:"你得谢谢袁大臣,都是袁大臣保全之力,才有今天这样的造化。"吓的袁世凯大惊,脸色灰白,不待溥仪离座急急趴在地下磕着响头。次日袁向南京政府保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

清室退位,人心大定,但一班死硬派的王公甚为激愤,肃亲王善耆把家藏的所有字画、古董什物,全部变卖,全家搬到青岛,自己走大连,投靠日本人去了,恭王溥伟也毁家远徒,最后也投靠了日本人,载澧因隆裕起用袁世凯免去他监国,始终记恨在心,终年不进紫禁城,王公们走的走,散的散,隆裕宣布共和后,即居宫中,不与外人接触。袁世凯自称临时政府首脑,南京方面,派遣专使迎他南下就职,2月29日北京发生兵变,隆裕的娘家方家园的桂公府被兵匪抢劫一空(注4),连房子也被烧了,隆裕的父亲桂祥七十多岁,避居仆人家,同时在西单牌楼的隆裕兄弟桂春家也被抢一空,三四天后,桂祥派人进宫报告,隆裕只有饮泣不已,无可奈何,而袁世凯借口兵变拒绝南下。

隆裕于1912年患病,经延医治疗,时好时坏,1913年2月15日刚过完45岁生日,受了风寒,一病不起,逝于2月21日(正月十六日),民国派员公祭,有一挽联:"后亦先帝旧臣,本变法心传,遂公天下;礼为故君有服,治共和手诏,尚在人间。"对隆裕继承光绪变法遗志,宣布共和,认为有利于国,说得十分得体。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改进组成国民党,并试图组织政党内阁,因此袁视国民党为实行集权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阀逼迫国民党退出内阁,刺杀宋教仁,拉拢梁启超组织进步党,并通过五国财团获得二千五百万英磅借款,到1913年7月派北洋军南下,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到长江流域,并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及国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15年宣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改元洪宪,但是称帝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连北洋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反对,蔡锷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各省相继响应,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仍恢复民国,但各省都不承认他再做大总统,通电宣告独立,同年6月6 日因尿毒症死于北京,时年57岁。

注:

1, 光绪和慈禧分别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一日及廿二日(1908,11,14; 15)。光绪之死历来都说被慈禧害死,但也有人认为下毒手是袁世凯和李莲英,倘若太后死,光绪还活着,自然首先对这两个开刀了。

2, 当时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皇族亲贵们不仅排斥袁世凯,同时也有强烈的排汉意识,认为"汉人强,满人亡。"

3, 小德张为隆裕所信任,当时谣言很多,但据说确是个净身的太监,他跋扈和贪婪不亚于李莲英,与二总管姚珰朋比为奸,招摇纳贿,骗取内帑,每事都称奉旨,连醇王都也都无可奈何。

4, 方家园,因为出了慈禧和隆裕两位皇后,人称"凤凰巢",恭亲王因不满慈禧专政,曾说:"我大清宗社,乃亡于方家园也。"

 
标签: 袁世凯 太后 隆裕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袁世凯吗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不是袁世凯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袁世凯吗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1、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不是袁世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因为溥仪在袁世凯之后复辟过,被称为末代皇帝。2、溥仪,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191
  • 章太炎为什么身着明朝服装大闹袁世凯总统府
    在1914年的申报有这样的报道:章太炎手执鹅毛团扇,并将袁氏所授的“勋二位”徽章,作为扇柄吊坠;头戴北洋军阀高冠帽,身着大明服装,足穿破官靴……大闹袁世凯总统府。对于章太炎为什么大闹袁世凯总统府 先从黎洪元和章太炎的交情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
  • 解密:谁是袁世凯死后中国政府最大的实权派?
    “让出”总统,段祺瑞决定踏踏实实地当总理。当然,他要当的总理可不是袁世凯时代的虚位总理,而是责任内阁制下的实权总理。自民国初建以来,责任内阁制的行政主导体制便在“临时约法”中得到确认,但在袁世凯当政时期,内阁并不居于主导地位。想当年,宋教仁
  • 袁世凯献媚慈禧 看李莲英脚“见机行事”
    袁世凯每次见到慈禧太后,都吓得不敢正视主子一眼。私下里,他请教李莲英:在老佛爷面前,目光究竟往哪儿看?李莲英告诉他:“以后,你就看我的脚得了!”袁世凯有点莫名其妙:“看您的脚?”“没错,就看我的脚!”李莲英接着说,“在老佛爷面前,你就低头盯
  • 民国时的天才特务赵秉钧为何会被袁世凯毒死?
    1914年2月27日,直隶都督兼民政长,号称是职业杀手、天才特务的赵秉钧在天津都暑中毒身亡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时任中国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那可是“悲痛”万分啊!他马上派二儿子袁克文前去治丧,并特发一万元的治丧费。咳,也不枉赵秉钧白跟他一场。
  • 溥仪相亲秘事 袁世凯等人曾想将女儿嫁给他
    绣贾英华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只是提到徐世昌为其女儿提亲,而避讳了另外三桩密事。一是袁世凯也曾多次托人说媒,欲将女儿嫁给溥仪;二是张作霖也想将女儿嫁给溥仪;三是张勋的女儿险些嫁给溥杰。这些都是人所鲜知的。溥仪一生的婚姻都是不幸的,有意
  • 史海回眸:1908年袁世凯作秀答美国记者问
    本文载于1908年6月14日的《纽约时报》,袁世凯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权力极大。这是袁世凯首次正式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面对外国记者,袁世凯回答了中美关系、中日改革的比较等问题。对比后来的称帝等行为,人们难免会对这名老牌政客的宏论打上问
    12-28 袁世凯
  • 袁世凯为“上位”做皇帝 骗了好兄弟冯国璋三年
    就在帝制流言满天飞的时候,冯国璋也为此事来到了北京。北洋将领之中,冯国璋对清室应该算是最有感情的。直到民国建立后,冯府客厅的四足帽架上仍挂着红顶花翎的官帽,为了避免沾染上尘土,他还特地拿一块紫色的“帽袱子”盖在了官帽上,甚至于冯国璋的辫子也
  • 袁世凯如何管理十个老婆 大夫人为何将公主打残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北洋新军的创始人。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以失败告终。袁世凯一妻九妾,在晚清,权大姨太太多,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在袁世凯的大家庭中
  • 大清慈禧太后的御臣之术 袁世凯见了她都冒汗
    在晚清,慈禧能够掌权近半个世纪,除了历史的机缘巧合外,与她自身的素质也是分不开的。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御臣之术。不可否认,慈禧首先有识人之才。这一点,不但超越了她的老公咸丰皇帝,更是比后来的光绪皇帝高出了好几个段位。我们现在熟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