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嫁给孙中山的内情 嫁给孙中山并非爱上他

   2020-06-2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913年夏,“二次革命”失败后,曾经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成为北洋政府的通缉对象,不得不再次流亡海外;此时,从美国留学毕业的宋庆龄,由父亲宋耀如引领,来到孙中山身旁,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和战友,成为他终生不渝的伴侣……壹从小就非常仰慕孙中山宋庆

1913年夏,“二次革命”失败后,曾经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成为北洋政府的通缉对象,不得不再次流亡海外;此时,从美国留学毕业的宋庆龄,由父亲宋耀如引领,来到孙中山身旁,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和战友,成为他终生不渝的伴侣……

从小就非常仰慕孙中山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战友宋耀如的女儿,从小就知道孙中山是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英雄,了解父亲在各方面支持他的事业,因而对他非常仰慕。

宋庆龄在自己的《自述》中曾说“由于家父是孙博士在其革命工作中最早的同志之一,因此在孩提时起我就熟悉他的名字和志向。”1907年宋庆龄到美国读书以后,她的父亲仍经常给她去信,寄发剪报材料,把国内发生的情况告诉她。

宋庆龄当年同学的忆述:“沉默寡言的庆龄把心思用于另外一种方面———潜心思考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内在意义,考虑她父亲宋查理和他的朋友孙逸仙博士魂牵梦萦的革命事业的是非曲直……她在内心深处已经是忠贞不二地谋反了。”

她的思想发生了飞跃

宋庆龄在大洋彼岸知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时,这个一向沉静温雅的姑娘,在她著名的论文《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中,对新生的共和国充满憧憬:“中国以其众多的人口和对和平的爱,应该作为和平的化身屹立在世界上。”

这篇论文表明了宋庆龄对革命的理解,她把共和制度取代封建专制视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还在五个月前,她在校刊上发表过《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揭露了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但却认为这种状况可以通过留学生出身的官员的“言传身教”实现改革,“‘自由’与‘平等’不是靠罢工、骚动和政治混乱,而是靠更为普及的教育和启蒙运动来保证的。”

辛亥革命使宋庆龄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飞跃。这为她不久以后全身心地支持和投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

1913年8月,宋庆龄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后,到东京去看望随同孙中山流亡日本的父母时,会见了久仰的英雄孙中山。根据日本外务省的有关档案资料记载,宋庆龄与孙中山有频繁的接触,并且还有不少书信往来。

由此,宋庆龄加深了对孙中山及他的事业的理解,当宋霭龄因婚事不再专任孙中山的秘书时,她继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工作,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中国的民主革命。

爱情,孙中山从未真正体会过的感情,不仅给他以慰藉,也成为激励他在失败中奋起的动因之一。年轻、美丽、温柔、深情,充满朝气的宋庆龄还带来了西方的民主主义。

而结婚对于宋庆龄,当时只意味着“委身革命”。多年以后,宋庆龄向埃德加·斯诺谈到她与孙中山的婚姻时,用风趣和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她当时的感情:

“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是出于少女罗蒂克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而孙博士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所以我想帮助他。”

中国儿童应有鞋穿

她的家庭是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拥有西方教养和生活方式的富有的家庭。她在给美国同学的信中说:“我们的住房与衣着与欧洲人无异,甚至屋内的布置也是欧化的……我们的房子舒适而宽敞,各种现代化的设备一应俱全……”

是孙中山帮助她认识自己的祖国。“孙中山很穷,到十五岁才有鞋子穿。……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

“孙中山好几次告诉我说……他下了决心,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就为这个理想,他献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孙中山帮助宋庆龄具体深化了她原来的认识,“压迫导致革命”。

追随在孙中山左右

宋庆龄婚后继续全力投入到孙中山领导的捍卫共和的斗争。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孙中山的所有重大行动,宋庆龄都追随左右。她协助孙中山起草《第二次讨袁宣言》,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并亲率红十字会员支持北伐,陪同孙中山观察军事要塞。

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怀着极度的苦闷回到上海,是宋庆龄以温柔体贴的照顾抚平了他心中的伤痕,并协助他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孙中山著述《建国方略》时,宋庆龄则担当了资料员、打字员和翻译。

1918年夏,宋庆龄、朱执信帮助孙中山起草了致列宁和苏维埃的电文,表示“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当“五四运动”发生并影响广州后,宋庆龄代孙中山起草了致广东政府电,要求释放被捕工学界代表。几个月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孙中山不再兜圈子

孙中山的许多文件、声明、函电等等,都出自宋庆龄之手。但她也不是机械地执行孙中山的指示,而是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理解熔铸其中。她对孙中山思想的能动作用与影响,可通过她对斯诺的讲述而窥见一斑:

“他说得很谨慎,而他的著作也是经过编辑的,以免他的追随者闹分裂。我们办事必须慎之又慎,他常常告诫我说:‘要按中国人的方式办事———兜圈子———不能径直冲向目标’。”

孙中山因年龄、阅历以及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他迈进的步伐有时会显得十分审慎。受过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宋庆龄,以她敏锐、活泼而激进的思想,对孙中山肯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孙中山后来制订三大政策和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时,虽然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包围和反对,受到国外反动势力的威胁,可是他不再“兜圈子”,而“径直冲向目标”了。

熬不过时请把我枪毙

陈炯明的叛变,使宋庆龄经历了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火的考验。这个外表纤细文弱的优雅的妇女,在叛军炮轰他们的住处时,“再三婉求”孙中山先行撤退,自己留下以便掩护。

她在卫兵的保护下逃离已成火海的总统府时,她“准备随时就要中弹毙命”,打算“熬不过”时,就请卫兵“把我枪毙”,以免落入叛军手中。

当她辗转于叛军控制的广州并于翌晨登上停泊于珠江水域的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时,“真如死别重逢”,这对于坚持在军舰上惩罚陈炯明的孙中山,是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孙中山很快又振作起来,愈挫愈奋,继续探求救国的道路。

当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开始后,列宁撰写了一组关于中国革命的文章,充分肯定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功绩,同时指出他们的弱点。他还预见到辛亥革命的悲剧性结局,指出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条件。

与列宁的往来函电

宋庆龄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孙中山很早就同情俄国革命,并且密切地注视着它的进展。他在听到俄国革命成功的消息时高兴到了极点,在1918年,他拍给列宁一个电报,祝贺这个伟大的胜利。”

“孙中山十分珍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教训。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把这些教训变成了行动,修改了他的革命纲领,复兴了国民党。”据她回忆:“在1922年,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第一次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可惜的是,这些信件在那年6月陈炯明广州叛乱中火烧总统府的时候被焚毁了。”孙中山与列宁直接往来的函电,“多由孙夫人及廖仲恺、朱执信等”起草。

1922年初,远东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列宁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国共两党的代表,并提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的问题。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表达了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真诚愿望。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最后确定了国共合作的路线方针,决定以共产党员个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

她对国共合作的促成

李大钊在上海多次拜访孙中山,与他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问题。宋庆龄常常参加这些讨论。李大钊的真诚及对中国革命问题的透彻分析,使孙中山、宋庆龄深为敬佩,他们常常“畅谈不厌,几乎忘食。”

上世纪30年代,宋庆龄向国内外介绍这段历史时曾说:“在1924年,为国共合作问题正在进行讨论时,我问孙中山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他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他不止一次向我说:‘国民党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人,也有最卑鄙的人。最优秀的人为了党的理想与目的而参加党,最卑鄙的人为了党是升官的踏脚石而加入我们这一边。假如我们不能消除这些寄生虫,国民党又有什么用处呢?’”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还多次说起她与孙中山的这点共识:“我记得当时我问他为什么作出这个(国共合作)决定。他在回答时把国民党比作一个就要死的人,他说这种合作将会加强和恢复它的血液的流动。”

通过讨论,宋庆龄以这种极其尖锐明晰的“提问”,帮助孙中山在国共合作问题上,观点更明确,认识更深化,态度更坚定。

她的作用无人能替代

国民党右派反对国共合作,更反对三大政策。即使是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如胡汉民、汪精卫等,或是有条件地支持,或心存疑惑。只有廖仲恺、宋庆龄是最坚定的。她忆述当年国民党内尖锐激烈的斗争时说:

“国民党右派不满意孙中山倾向于社会主义和刷新三民主义的做法。他们十分厌恶他的三大政策,特别是‘扶助农工’这一条,他们认为这一条是对他们利益的威胁。……有些人就来找我,以为我会帮助他们反对这一行动。当我拒绝这样做、孙中山坚决做下去的时候,这些人就退党,并且公开攻击他。”

田桓亦有类似的回忆:“他们中的某些人,当时以为宋庆龄同志年轻可欺,便去找她,妄想通过她来影响中山先生的革命行动,当即遭到宋庆龄同志义正词严的拒绝。”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徐志摩感情史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三段爱情
    徐志摩感情史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三段爱情
    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在他留学英国时改名为志摩。他的家境殷实,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并且在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当时外国的风气要比国内的开放许多,所以他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
  • 民国时期怎样造假首饰镶嵌物 民国时期首饰镶嵌物的造假手段
    民国时期怎样造假首饰镶嵌物 民国时期首饰镶嵌
    1、翡翠。只截取上面的绿块,加工成若干全绿的戒面出售。好的戒面价格也是较高的,若干戒面的价格当高于一个陈旧的翡翠大器。2、玉。旧时的方法系将欲着色的玉烤热或放在杏千水中煮热,趁热涂上颜料,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认为满意为止。3、水晶。无色水晶价
  •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 民国时期瓷器特征简介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 民国时期瓷器特征简介
    1、首先,由于民国开始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瓷器色彩都比较艳丽和漂浮,用化学材料来绘制的青花普遍都看得出漂浮的样式。而民国瓷器的特点也是通过绘画来表现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点是清代的祝福纹样还是很常见,还有一点就是瓷器会体现出当时
  • 解密:谁是袁世凯死后中国政府最大的实权派?
    “让出”总统,段祺瑞决定踏踏实实地当总理。当然,他要当的总理可不是袁世凯时代的虚位总理,而是责任内阁制下的实权总理。自民国初建以来,责任内阁制的行政主导体制便在“临时约法”中得到确认,但在袁世凯当政时期,内阁并不居于主导地位。想当年,宋教仁
  • 民国历史揭秘 统一的国民政府为何曾想废除春节
    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重新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在废除旧历和春节的问题上,当时的政府称得上是雷厉风行。首先是频颁禁令,在旧历年到来时,政府各机关禁止放假过年,有的地方还禁止商店关门;其次是严
    12-31 民国
  • 民国29年中学训导证书现江西 涵盖12项指标
    中新网南昌7月21日电(苏路程郑剑平曾勤生)江西省新干县档案局21日消息,近日,该馆在民国档案中发现一份民国二十九(1940年)年颁发的训导证书。该证书显示:学生李毅,系江西新淦(现新干)县人,现年18岁,在本校初中修业期满,操行成绩业经考
    12-31 民国
  • 孙中山与张作霖鲜为人知的合作为何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张作霖是出身草莽的封建军阀。二人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本应水火不容,然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二人为了各自的目标曾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孙中山先抛橄榄枝袁世凯死后,中国逐渐形成四派势力,即以冯国璋(后来是曹锟、吴佩孚)为
  • 民国时的天才特务赵秉钧为何会被袁世凯毒死?
    1914年2月27日,直隶都督兼民政长,号称是职业杀手、天才特务的赵秉钧在天津都暑中毒身亡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时任中国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那可是“悲痛”万分啊!他马上派二儿子袁克文前去治丧,并特发一万元的治丧费。咳,也不枉赵秉钧白跟他一场。
  • 民国最富影星李丽为偷情报而和日军上床?
    李丽14岁在北平读书时,结识了一个名叫林更新的福建人,此人大李丽四岁,也在北京读书。当李丽十六岁时,和林更新在山西结婚,随后,林赴法留学,李丽蛰居山西夫家。由于遭受夫家的虐待,李逃回了北京母家。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林家派人交涉,要李丽回山西
    12-30 民国偷情
  • 揭秘民国文人的北漂生活:拿高工资不置房产
    几年前,“逃离北上广”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意思是说大城市越来越不宜居,北京尤难。不过,春节过后,原先“逃离北上广”的那些人又“逃”回来了。京城历来居不易。这一点,凡是想在北京寻找梦想的人,都应该有心理准备。过去的京城,对“北漂”还有一种“住房
    12-30 民国房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