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不肯重用凤雏庞统?庞统被削弱的真相

   2020-04-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庞统为什么不被孙权重用?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孙权不拘一格、不看门第、不计仇怨的用人艺术,使得东吴集团英才辈出,远胜西蜀,直追曹魏。对于“种瓜自给”的步骘,“家世务农”的阚泽,“将家支庶”的陈表,“未有知名”的张梁,“两代世仇”的刘基,“敌

庞统为什么不被孙权重用?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孙权不拘一格、不看门第、不计仇怨的用人艺术,使得东吴集团英才辈出,远胜西蜀,直追曹魏。对于“种瓜自给”的步骘,“家世务农”的阚泽,“将家支庶”的陈表,“未有知名”的张梁,“两代世仇”的刘基,“敌国来降”的甘宁,“使气杀人”的凌统,“嗜酒如命”的胡综,孙权都能各授其职,量才录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深通帝王之术的孙权,何以竟对“才高一时,名动四方”的凤雏庞统不加重用,甚至爱答不理呢?是因为孙权先入为主、刚愎自用,还是庞统盛气凌人、桀骜不驯?如果抛却小说家言为庞统塑造的光环,拨开千古文坛对凤雏的浮夸疑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庞统又会是怎样的形象呢?

一, 江东集团人才济济,文筹武略,是孙权不重视庞统的资本。

略观江东的人才市场,就知道庞统置身其中,根本毫不显眼。“东吴四英将”海内驰名,是当时少有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固不必说。张昭、张纮、顾雍、虞翻仕宦年深,虽然功勋卓著,却为世家大族,起点与平民布衣不同,我们也不拿之与庞统比较。

单以江东的“三流名士”而论,譬如步骘、裴玄、诸葛瑾、夏侯承、卫旌、李肃等等,庞统恐怕也难以望其项背。先说步骘,其自游历吴中以来,稳定交州,计抚三郡,平定叛乱,匡救贤良,驻守西陵二十年,就连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其策论如《表言塞江》、《上疏请备蜀》、《上疏论典校》历陈时弊,十言九中,长篇宏制,高瞻远瞩,大气磅礴,令人见后耳目一新,心生振奋。史家韦昭赞美他说:“骘博研道艺,靡不贯览,性宽雅沈深,能降志辱身。”这评价丝毫没有夸张。

再论裴玄,在吴国任职,官至太中大夫。尝与严畯论管仲、子路,幸传于世。又与其子钦论辩齐桓、晋文、伯夷、柳下惠优劣,各抒己见,皆有文理。其《裴氏新言》更被清代马国翰录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其论涉及经、史,兼有王霸、申商、墨翟之道,为孙权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诸葛瑾、夏侯承、卫旌、李肃等人也各有勋绩,不作详述。而庞统自任周瑜的功曹以来,不像步骘那样有“开疆辟土”之计也还罢了,居然连类似“施政之要”的建言献策也没有。他在东吴期间唯一被世人称道的,大概就只有那次“献连环”,可惜那个连环计是罗贯中替他献的。

二, 庞统为人言过其实,博揽虚名,是孙权厌弃他的重要原因。

庞统既被周瑜征为功曹,自然要对当地的人才详加考察,写下评语,以便“为帝王用”。孙权出于信任周瑜、用人不疑的立场,当然就把庞统推荐的人照单全收了。可是任用之后,孙权发现这些人根本难当大任,甚至品德败坏,就派人问责庞统。

庞统是这样回答的:“如今天下大乱,合乎道德规范的正道衰微不振,好人少而坏人多。要想淳化社会风俗时尚,增强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公益心,不把值得赞誉的人夸说得更为完美,他们的名声就不足以让人们去仰慕仿效。无法使人仰慕仿效好的行为,则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将会更少。现在奖拔十人有五人失当,但是还能得到一半人,这一半人就可以促进世风教化,使有志者自我勉励,不也挺好的吗?”

庞统这话说的好听一些就是不合时宜,说得难听便是异想天开。《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况且时值乱世,谗言诽谤、邪恶奸诈就会压倒忠诚正直,就更应该贯彻控名责实、参符验契的法理,实事求是的奖拔人才。如果按照庞统“以诈止诈”的做法去树立官场模范,骗得才俊们争相学习,一旦百姓发现官员名不副实,谁还肯轻易相信东吴呢?更为重要的是,此种做法会令真正的有识之士对孙权望而却步,甚或变个花样,也用沽名钓誉的手段来求取升官发财。

当然,如果庞统本人仅仅是对别人平地拔高,那还可以说他是谦逊敦厚,偏偏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骇人闻见”。据《三国志卷三十七》所录,庞统自称是“王佐之才”,并与庞德、司马徽、全琮、陆绩、顾邵四人相互炒作,以至于“由是渐显”。

三,狂傲自大,好高骛远是庞统在东吴集团难以久存的内在隐患。

庞统一向自视甚高,长期以来“屈居”功曹一职,自然让他觉得十分屈才,遂有改换门庭之念。于是托人找到鲁肃,要求鲁肃把自己介绍给荆州牧刘备。

鲁肃当然是先极力挽留,劝他不要急功近利,只要踏实肯干,在哪都能出头。而庞统听了却是老大不高兴,口出狂言,责怪鲁肃“大材小用”。

鲁肃反驳说:“夫人材犹器,大小异,或者以大鼎不能烹鸡,喻大材不能治小,失其名也。”

意思是衡量一个人有无才能,不能简单地以“大小”来做标准。比如鼎,既可用来煮牛,也可用来烹鸡。“小材大用”固然不可,那样会误国误民。但是为了苦其心志,何妨先“大材小用”,以备厚积薄发?

可惜庞统听不进去,带上鲁肃的推荐信,绝尘而去。

岂料到了荆州之后,刘备也劝他先从基层做起,体察民情。庞统这回干脆来了个阳奉阴违,表面上去就任,实际上却“在县不治”,弄得耒阳百姓怨声载道。

刘备大怒,将其免官。庞统便把鲁肃的介绍信拿出来,吓唬刘备。其信载于《蜀书七-庞统法正传》,原文如下:“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刘备此时暂居相借之地,怎能不看东吴的眼色?于是连连道歉,敕封庞统为治中。

四,矫诈功利,气量窄小,拾人牙慧使庞统终身难以大展骏足。

早先刘备曾咨询法正如何夺取益州,法正的意见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并表示自己愿意致书刘璋,为他分析拒不投降可能带来的三种结果,使其明白利害,心悦诚服。法正其书自“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至“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共千余字,可谓虚实结合,恩威并用。许靖等人,见之皆有降心。

而翌日庞统对刘备所献攻城方略,分为上、中、下三策,竟与《法正致刘璋书》的精要部分大略相同。若攻城之计为庞统与法正共商国是时所窃,则其矫诈功利,可想而知。若偶遇暗合,也足证庞统备位充数,非大才也。

方孝孺评价庞统说:“使统不死,终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学,庶乎王道;而统之言,皆矫诈功利之习。刘璋之迎昭烈,或说昭烈就取益州,昭烈恐失信于天下,统则请就其来迎而袭杀之;昭烈之不即从,所以坚益州之民服从之志,犹有王者之用心也;统独切切焉欲夺璋之位,其器量何浅哉?”这话不无道理。

千古悠悠,人寰无限。有哪个文人墨客不想檀宫折桂,为帝王师?然“渭水同车”、“茅庐三顾”者能有几?于是浓墨重彩,寄怀演义,遂使卧龙、凤雏式的神话,史不绝书!

 
标签: 三国 孙权 庞统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1、三国时期是位于汉朝与晋朝之间的朝代,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史称西晋,统一中国。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
  •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3、220年,曹丕
  •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
  •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1、三国中的飞将军指的是吕布。2、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3、而在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其中《三国志》称:“(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
  •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1、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2、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
  •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
    1、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
  •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法有哪些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
    1、三国志里对其是这样写的: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
  •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1、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荀彧。2、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3、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
  •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是哪些类型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
    1、《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1、三国时期不属于汉朝。2、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