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模式和太上皇模式 国家权力交接的四大模式

   2020-03-1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古代中国,是如何实现国家最高权力交接的?我归纳一下,大概有四大模式,即皇太子模式、太上皇模式、政变模式、密储模式。皇太子模式——“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首选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不是朝代更迭模式,而是基于同一封建朝代内部权力转移的

古代中国,是如何实现国家最高权力交接的?我归纳一下,大概有四大模式,即皇太子模式、太上皇模式、政变模式、密储模式。

皇太子模式——“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首选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不是朝代更迭模式,而是基于同一封建朝代内部权力转移的考察,是“家天下”背景下的国家权力交接制度。中国封建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叫“皇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正常情况下,皇帝一般实行终身制,非驾崩(死亡)权力不会转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为了保证皇朝不倒,江山代代红,当政皇帝一般会从子孙中选定接班人,此即“皇太子模式”。

皇太子是封建朝代法定继承人,皇太子模式则是以皇太子为中心的交接制度。如第一个统治中国年代最久封建王朝——刘姓西汉,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当了皇帝后,便册立他与皇后吕雉生的大儿子刘盈为皇太子。刘盈在刘邦死后顺利即帝位,史称汉惠帝。刘邦对继承人问题有明确指示。《史记·吕太后本纪》(卷九)记载,刘邦生前曾杀白马盟誓,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正因此,吕雉谋杀了刘盈指定的接班人、少帝刘恭后,虽然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一直不敢称“皇帝”。吕雉死后,朝臣选择刘邦儿子中较有能力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此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位相当开明的一位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盛世。他生前一度设想在叔伯兄弟中间选拔有能力的接班人,但遭到大臣们反对,理由是有违“立嗣必子”的规矩,而刘恒本人便是这个规矩的受益者。

经大臣规劝,刘恒立长子、与皇后窦氏所生的儿子刘启为皇太子。刘启也是一位能干的皇帝,史称汉景帝。刘启共有14个儿子,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因薄皇后无子,刘启遵照“立长”规矩,立与栗姬生的庶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汉武帝刘彻的母亲、时为夫人的王娡受宠,大吹枕边风,又利用宫中各种关系谄害栗姬,结果栗姬皇后未当成,刘荣也被废为“临江王”,半年后,7岁的胶东王刘彻被立为皇太子。这种以指定接班人为特征的“皇太子模式”,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传统,也是最主要、易于操作的权力交接手段,它是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世子制度”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是“两条腿走路”:从嫡皇子中选择时,只考虑年龄大小;从庶皇子中物色时,则权衡尊贵地位。此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所谓,“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制度设计有先天性的缺陷,即便长子无能也可以当皇帝,接管国家最高权力。中国历史上大小皇帝超过200人,大部分是庸君昏王,就是皇太子模式造成的。

太上皇模式——古代国家领导退休或辞职制度

“太上皇”,是对皇帝父亲的一种尊称。“太上皇模式”是皇帝主动或被动退位,提前实现国家权力交接的程序。这种模式,是国家最高权力在皇家内部进行轮换的规则,实是禅位制度的内部变种,有时又兼有宫廷政变色彩。它打破了古代国家最高权力从一而终,“皇帝当到死”的传统,可以看作成是古代中国国家领导人“退休”或“辞职”制度。

粗略统计,中国历史上有大小25位太上皇。但不少并不是权力交接机制的产物,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始皇帝嬴政的父亲嬴子楚(秦庄襄王),他和西汉惟一一位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一样,是儿子当皇帝后送的一顶高帽。权力交接机制下出现的第一位太上皇,是西晋惠帝司马衷。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与皇后杨艳生的第二个儿子,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仅9岁。司马衷是皇太子模式的受益者,因为哥哥早死,作为事实上的老大当上皇帝的。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傻皇帝,那句被当作智力低下者标签的“何不食肉糜”,便出自其口。幸好有个能干的老婆、皇后贾南风,但也因为贾氏乱政,导致8位诸侯王起来造反。“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矫诏司马衷禅位,司马衷不得不做了太上皇,后被东海孝献王司马越毒杀。太上皇最多时期是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首个主动让位的太上皇,即产生于这一时期。十六国之一、后凉(都城在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天王”吕光,于龙飞四年(公元399年)主动传位给太子吕绍,当太上皇不久便死亡了。

以太上皇模式交接权力最体面的,算是清高宗弘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乾隆皇帝。《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乾隆在当皇帝60周年、85岁时,禅位于39岁的太子颙琰(清仁宗,嘉庆皇帝),公开理由是祖父圣祖康熙帝在位61年,他不能超过。实际上,弘历相当恋权,虽做太上皇事实仍在行使皇帝的权力。太上皇模式相对来说少血腥气,是比较温和的一种国家政治权力交接规则,能者上,庸者下,理由上说对保持政权稳定过渡和国家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但古今中外真正心甘情愿让出宝座,乐做太上皇的,有几人?所以,太上皇不死,其政治影子便无处不在,所以,历朝历代都忌讳“太上皇”。

宫廷政变模式——“此逐君侧之恶人”

皇太子模式初衷是尽早确立接班人,以避免内乱。但是,“立长”、“立嫡”的标准,显然从制度上剥夺了同是“龙的血脉”的其他皇子荣登大位的权利和机会,有想法的皇子岂能甘心?于是以兄弟反目、手足相残为特征、充满血腥气息的“宫廷政变模式”,应势而生。宫廷政变模式实是武力夺位,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现实版,或搞掉太子让皇帝“补选”自己为接班人,或逼皇帝内禅让位,或内宦宠臣“移花接木”、“狸猫换太子”,有的干脆将皇帝从宝座上赶下来。

通过宫廷政变模式,成功完成权利转移的,历代不绝。创造“贞观之治”盛世的唐代有为皇帝、太宗李世民,便是这样当上皇帝的。《新唐书·太宗本纪第二》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皇太子李建成,逼李渊确立他为唐朝接班人。不久又采取太上皇模式,软逼李渊于同月十六日(公历7月14日)下亲笔诏书“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禅位,李世民于当年八月如愿当上了大唐皇帝。或许是因为李世民带了坏头,唐代宫廷政变屡有发生,女皇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都是通过流血、非流血的宫廷政变,取得了大唐统治权。特别是武则天,其行为竟然成为后世野心家的榜样,当代“四人帮”之一、毛泽东的夫人江青,当年便想当共和国的“女皇”。

明成祖朱棣坐上宝座,也是采取宫廷政变模式。朝廷“削藩”,严重威胁王位,时为燕王的朱棣遂发动靖难之役,逼得父亲朱元璋(明太祖)钦定的接班人、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建文帝)自焚。只是,朱棣这场宫廷政变动静太大,实乃明初国内战争,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一直打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发动宫廷政变颇有理由,他援引《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春秋公羊传·定公十三年》中对此有更明了的解释,“此逐君侧之恶人”,意思是,这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这句话是“宫廷政变模式”的理论基础,“清君侧”也因此成为历代宫廷政变者的万能口号。

密储模式——“密书其名,封之于库”

到了清代,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交接出现了新气象,在“皇太子模式”基础上,清代改革过早公开接班人的做法,而是秘密指定皇太子,但不公开诏书,秘藏起来,等先皇驾崩后才公开,此即“密储模式”。密储模式首创者,是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即民间常说的雍正皇帝。至今坊间仍有雍正篡夺帝位的传言,康熙儿子很多,仅写入宗谱的便有24人,他是康熙皇帝第四子。“龙”多主乱,清朝前期皇位争夺十分厉害,康熙本来也遵循皇太子模式,立胤礽为接班人,但两立两废,此后一直未在立,直到快死了,接班人的位置仍空着。《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清世宗袭位之异闻”条称,康熙临终手诏:“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这天字第一号绝密情报,竟然让四皇子胤禛知道了。他遂一人悄悄来到康熙病榻前,以侍疾为名偷改了诏书,易“十四”为“第四”。

胤禛偷改传位诏书真假莫辨,但他当上皇帝是事实。或许是意识到传统皇子太子模式选择接班人的不足和危险,当上皇帝后,胤禛着手制订新的皇权交换规则,以避免斧声烛影、兄弟相残。《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雍正元年八月,雍正预立皇太子,但不公开,他将传位诏书置于密封锦匣中,收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死后才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与秘藏于内府的密旨核对,无误后当场迎立新皇帝。史家甚赞这种模式,称之为“密储”。密储模式的受益者,共有4四位皇帝,分别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到清后期,由于皇帝独子,或无子,密储模式实际上失效了。

“密储模式”在中国系清代首用,但在国外早有先例。《北史·西域传》记载,当年波斯国(今伊朗一带)国王权力交接便采取这种模式:“王即位以后,择诸子内贤者,密书其名,封之于库,诸子及大臣莫之知也。王死,众乃共发书视之,其封内有名者,即立以为王。”雍正或许是受此启发。 当然,中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交接手段并不局限于此,但以此四大模式为主要选择,其具体操作过程十分复杂、危险和诡异。但是,不论哪一种模式,总少不了“阴谋论”和太监、奸臣的影子,这或许是古今通病吧!
 
标签: 太上皇 太子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故宫里太上皇住在哪个殿 故宫里太上皇住在什么殿
    故宫里太上皇住在哪个殿 故宫里太上皇住在什么
    1、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2、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 最悲剧的太上皇 刘老汉被儿子刘邦气哭
    刘邦弟兄四个,大哥刘伯,二兄刘仲,小弟刘交,刘邦排行老三,另外还有个姐姐。家里就数他难管教,整天价不拿锄头不摸锨,游手好闲,吃酒打架。醉卧酒肆,偷睡寡妇,不嫌丢人显眼地冷不丁往家抱回个孩子,说是他的。刘老太公拿这个泼皮无赖的儿子一点办法没有
  • 唐僖宗李儇为何会流亡?又为何被迫当“太上皇”
    唐僖宗躲进四川之后,黄巢的军队就开进了长安,并且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在农民军沉醉在胜利中时,唐僖宗才得以组织力量进行反扑。巴蜀之地向来富庶,再加上义武镇节度使王处存、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等积极组织,各地藩镇为了借机向朝廷表明忠心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何许人也?
    三岁封储,十二岁登基,十四岁生子,十八岁禅位,二十三岁暴卒。这一连串的人生数字,清晰直白地勾勒出了少年天子拓跋弘辉煌而又悲愤的一生。拓跋弘是不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年轻的父亲,笔者没有作过专门考证;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也是中国皇帝中
    12-28 太上皇
  • 北周21岁太上皇宇文赟竟册封5位皇后的荒唐史
    从557年到581年,黄土高原上兴起了一个鲜卑人建立的短命王朝——周。为了跟那些形形色色的“周”区分开,史家称之为“北周”。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
    12-27 宇文赟
  •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皇帝年老之时就会把皇位让给继承人(大多是自己的儿子),自己退到幕后。垂帘听政的事情当然是太上皇不喜欢做的,那么中国历代的太上皇是如何度过余生的呢?汉高祖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刘邦的老爹是第一个享受太上皇尊号的人。刘邦在当皇帝以前,老爹刘太公没有跟
    12-27 太上皇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年少的太上皇死于暗杀?
    只要说到太上皇,人们会很自然地与“老”字连在一起。这也难怪,毕竟这个称呼是指的皇帝的老爸嘛,没有几十岁的年纪哪能退休做太上皇呢?哈,此言差矣!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国就有这么一位18岁担任太上皇职务的人。而且在当了五年之后,竟然死了。怎么死的
    12-27 太上皇
  •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太上皇是如何度过余生的?
    亲王嬴政打败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扬自己的功业,将其传给子孙后代,他将帝号定为皇帝。他认为,上古有号而没有谥,到了中古才根据帝王生前的品行事迹给予谥号。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有违君父臣子的尊卑关系,因此废除了
    12-20 太上皇
  • 历史上最悲剧的太上皇 刘老汉被儿子刘邦气哭
    刘邦弟兄四个,大哥刘伯,二兄刘仲,小弟刘交,刘邦排行老三,另外还有个姐姐。家里就数他难管教,整天价不拿锄头不摸锨,游手好闲,吃酒打架。醉卧酒肆,偷睡寡妇,不嫌丢人显眼地冷不丁往家抱回个孩子,说是他的。刘老太公拿这个泼皮无赖的儿子一点办法没有
  • 最郁闷的皇帝 在位27年就伺候了太上皇25年
    一般来说,当皇帝的人,是没有几个愿意自动让位的,因为没有了皇位,就意味着离开了最高权力。因此,历史上的太上皇,大多数是被迫放弃皇位的,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等等。而那些主动退位的,也大都在当了太上皇之后,仍然把持最高权力不放手,比如
    12-19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