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最惨失利在南京 占尽优势却因大意而失败

   2020-11-2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人们对郑成功的记忆大多停留在他抗击海寇,收复台湾的壮举。实际上,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他在军事上做的准备更多是为了抗击清朝。而在郑成功的抗清版图中,南京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占据长江,即可控有中国东南半壁江山,进而可号召抗清志士,扩大抗清力量

人们对郑成功的记忆大多停留在他抗击海寇,收复台湾的壮举。实际上,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他在军事上做的准备更多是为了抗击清朝。而在郑成功的抗清版图中,南京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占据长江,即可控有中国东南半壁江山,进而可号召抗清志士,扩大抗清力量,与清廷抗衡。更何况南京是明朝的开国之都,1644年,时年20岁的郑成功还曾作为福建南安(郑成功家乡)唯一有资格到南京国子监(明朝最高学府)学习的学生在南京求过学。南京从各个角度都是郑成功抗清北征的重要战略目标。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度过了一些波折,开始了沿海北征的抗清之战。然而,正是在年少时期的求学之地南京,郑成功的北征军遭遇了最惨痛的失利。

【战无不克,兵临城下】

1659年5月4日,郑成功以舟山为营,起兵北伐南京,并于6月14日抵达镇江、瓜州附近。

镇江、瓜州地处南北运河入江口,是历朝水路的重城,也是长江的重要门户。清军闻悉郑成功的北征军攻入长江,遂出兵架设红衣炮及木浮营应战。然而郑成功的北征军擅于水战,仅两日时间便生擒清军将领朱衣佐,掠去瓜州城两翼所有红衣炮,进而攻克瓜州。

之后,清军镇江守将高谦与知府戴可进投降。如此,郑成功北征军已打开江宁门户,并携连战连捷之士气调遣先头部队溯江而上,逼近南京城。

【围而不困,此消彼长】

7月4日,郑成功率十余万大军和数千战舰正式出征南京,并于7月12日登岸,相继在太平、观音、神策、金川、钟阜、仪凤、江东等门外立营83座,排列大炮,并且切断水上交通,形成围城之势。

面对北征军的重兵包围,南京的守城清军积极组织守备。一方面,清军四处调遣救兵,甚至向清廷求援,派遣满师前来增援;另一方面,清军总督郎廷佐以诈降之计拖延时间,并在城内加紧配置物资与粮草的储备,日夜看守城门,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受到之前顺风顺水的战况影响,郑成功反倒出现了一些轻敌的情绪。面对大将甘辉等人迅速攻城的建议,郑成功表示:“自古攻城掠邑,杀伤必多。所以未即攻者,欲待援虏齐集,必卜一战,邀而杀之,管效忠必知我手段,不降亦走矣。况属邑栉次归附,孤城绝援,不降何待?”大意是说,直接攻城必然带来巨大的损伤,不如等援军一起汇合之后一举击破,进而迫使对方献城而降。在这种作战思路的影响下,北征军的包围圈并没有限制清军各方面的援军进城,即“围而不困”。长此以往,北征军的斗志也逐渐松懈。攻守双方的战力已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神策夜袭,北征饮恨】

7月15日前后,由长江下游陆续入城的清军至少已有四五千人,且尚有援军在途中。在兵员、物资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清军以攻为守,出战北征军。7月23日,清军从东、西城门出兵由陆路夜袭,分击北征军首尾。清苏松总兵梁化凤又自崇明绕道赴援,与城内守军配合突袭北征军前锋。北征军仓促应战,苦斗多时,清军又暗开神策门、仪凤门,直捣北征军中坚。郑成功的北征军擅长水战,但陆上战斗力相对有限;长期的消极备战又使得北征军士气低迷;再加上士气高昂的清军采取的是夜袭战略,本就取得了先机,北征军力战不敌,先折一阵,仪凤门和钟阜门外的3座北征军营寨被拔。

次日,清军乘胜追击,由陆上包围北征军所据山头。清军梁化凤率部出神策门直冲山上北征军左先锋杨祖营,双方炮矢交击,冲突死战。杨祖虽三次击退清军进攻,终因寡不敌众,援军不济,被梁化凤击败。清军占据山头之后,居高临下与山下清军夹击山中北征军各部。北征军各部在乱战中无法相互救援,最终相继战败,饮恨南京。

北征军在南京城下战败后,迅速向镇江撤退,沿途不断有残兵败将逃归。计点诸镇,损失了甘辉、潘庚钟、万礼、张英等14员大将,兵员损失更是不计其数。郑成功叹日:“是我欺敌之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兵败南京之后,郑成功曾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然而,北征军不擅陆战的弱点再度成为其掣肘。崇明一役,北征军兵力占优,却久攻不克,最终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部队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而正是这一决定,促成了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这一壮举也成为了郑成功最为后人所铭记的故事,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标签: 郑成功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郑成功是个什么样的人 郑成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郑成功是个什么样的人 郑成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史载郑成功为人志大才雄,性格坚毅,独断专行,进攻台湾也是其力排众议之举。 2、收复台湾之战,郑成功在陆战和海战均取得了胜利,最终迫使荷兰人全部撤出了台湾,这一年是公元1662年,即使不论其他,郑成功仅此便可以作为民族英雄永载史册。
  • 郑成功是什么朝代的 郑成功是哪个朝代的
    郑成功是什么朝代的 郑成功是哪个朝代的
    1、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朝代的。 2、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 3、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郑成功决定出兵收复台湾。二月,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大小船只数百艘,从厦门出发,
  • 郑成功收复台湾战船介绍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影响
    郑成功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收复我国领土台湾岛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不过对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所使用的战船,很多人缺并不了解,其实郑成功军中多数船只都是明朝时期遗留的大型海船,在当时世界上都属于先进水平,其中也分为多个种类,功能和活力配置都有所不同。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船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影响
    郑成功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收复我国领土台湾岛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不过对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所使用的战船,很多人缺并不了解,其实郑成功军中多数船只都是明朝时期遗留的大型海船,在当时世界上都属于先进水平,其中也分为多个种类,功能和活力配置都有所不同。
  •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简介 郑芝龙结局为何被杀?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简介 郑芝龙结局为何被杀?郑芝龙怎么死的?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字飞黄(一说字飞龙),小名一官(Iquan),天主教名尼古拉,在欧洲文献中,则以“Iquan”(一官)闻名。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
  • 施琅是怎样突破郑成功船队一举将台湾岛拿下的
    康熙帝在解决东北边疆沙俄侵扰和西北噶尔丹叛乱的同时,还有条不紊地把东南沿海和台湾岛收归了版图。郑成功到台湾后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率领郑氏部属,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活动,仍然沿用明朝年号,坚持反清复明。但是,在清朝已经稳固统治了大
  • 郑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内幕
    清朝就这样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但明朝的遗臣首先拥立神宗的孙子福王,试图进行抵抗。可是他们步调不齐,在南京失陷、福王被俘之后,接连地拥立了唐王、鲁王、桂王等,逐渐被追逼到边远地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流亡缅甸的桂王(永明王)政权覆灭之
    12-22 郑成功
  • 揭秘:国姓爷郑成功为何被日本人视为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1624年8月26日-1662年6月22日),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字大木。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
  • 郑成功在明代是如何维护中国海权的?
    一代王朝依靠海商打败荷兰强盗所谓“大明王朝”终于被人民唾弃了。内地流民起义,沿海武装走私,人民自己救自己。17世纪中叶,朝廷不要海权,而沿海人民则以武装走私捍卫中国海权。于是,东南沿海一带,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海商武装集团。这些海商集团较之以往
  • 郑成功之孙降清后在台朱明皇族最终命运如何
    关于郑成功之死,《清史稿·郑成功传》有明确记载:“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 即郑经) 居守思明( 今厦门)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
    12-19 郑成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