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闻:诸葛亮为何最终选择姜维做他的的接班人

   2020-04-2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换一句话说,诸葛亮择才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姜伯约而不能是其他人呢?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朝中大权有诸葛亮掌控。因为北伐支持者甚少,所以诸葛亮内心忧惧,曾经两次给后主刘禅上表,阐述北伐的意义。诸葛亮

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换一句话说,诸葛亮择才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姜伯约而不能是其他人呢?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朝中大权有诸葛亮掌控。因为北伐支持者甚少,所以诸葛亮内心忧惧,曾经两次给后主刘禅上表,阐述北伐的意义。诸葛亮在慢慢寻找着继承人,谁能够承担兴师北伐的重任,真的很让诸葛亮大费脑筋。后来,围攻天水的时候,名将赵云竟然被一无名小卒打败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叫姜维,然后诸葛亮用计收降了姜维,终于把平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嘱咐他继续兴师北伐。

在蜀国阵营中,姜维属于后来者居上的人物,是蜀汉小朝廷的第五代掌权人,三国后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审时度势,继承诸葛亮遗志,高举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最为现实、实用的战争策略,九次北伐,虽然各有胜负,但其不改初衷,誓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天斗地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职业政治家风范,直追他的革命导师诸葛先公。特别是经罗贯中先生的巨笔如椽描写,更是在演义版的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其力挽狂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情结更是感动了无数的江湖草民。姜维可谓是生的伟大,死得其所。

在陈寿所著《三国志》里,姜维春秋大义的形象丝毫不逊色于演义版里栩栩如生的描写,可见主流媒体与江湖传说相互佐证,陈罗二人英雄所见略同,都不吝给予姜维极高的评价。只是在惯以成败论英雄的后世史家眼里,姜维被扭曲成了一个劳师疲命,不知体恤民情的战争狂人,是导致蜀汉小朝廷短命的掘墓人,这样的史论是极不公平的。当是时,三国鼎立中,蜀汉与曹魏、孙吴两家绩优股相比,只能是最不被人看好的垃圾股,实力最为弱小,且偏安一隅,人少地狭,假使不是诸葛亮和姜维勉力维持,尽量把战争的烽火狼烟引到外围,把人民内部矛盾巧妙的转换为敌我之间矛盾,恐怕仅仅是内部争斗以及强敌压境,蜀汉想要在夹缝之中苟活42年,则根本是不可能的。

姜维很好的接过了老一辈革命家薪火相传的火种,矢志不移的把红色接力棒的战争游戏尽量延续下去,无比坚定的诠释了诸葛亮光复汉室,一统中原的雄韬大略,并竭尽全力举一国之力勉为之,虽然力无所逮,最终身死被执,但仍然无掩其光辉的人格魅力,忠勉勤苦,耿耿忠心。退一步说,依诸葛亮的鬼神不测之术,未必就算不到姜维最终逃不过的悲剧宿命。匡扶汉室,讨伐独夫民贼,在巨大的现实差异面前更像是一个江湖传说,根本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冰雪之峰,挑选了姜维做接班人,其实就是给姜维套上了一个毕生摆脱不了的枷锁,可是姜维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条道路,尽管革命的道路越走越窄,后来直接的走进了死胡同。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慧眼独具的挑选了一个忠实的信徒,注定这个姜伯约和他一起走向幸福的殉道,然后凤凰涅磐,如流星般璀璨,渐成历史中某种定格的永恒。似乎也可看出姜维受人之托,终人之事,君子坦荡荡的侠肝义胆,好一个姜伯约也。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换一句话说,诸葛亮择才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姜伯约而不能是其他人呢?这与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的处事特点,以及选拔领导干部的择才用人标准有关,也与姜维的性格特点密切相联,更重要的是与当时天下大势以及蜀汉内部错综复杂、微妙的人事关系有关。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姜维,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权衡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姜维实乃当时情形下最佳人选,非彼莫属,我们尝试着分析之。

诸葛亮在没有得到姜维前,最为看好的接班人是马谡。

《三国志》上说,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做过成都令和越西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刘备这个人别的好处不多,但是特能识人断才,他在世时曾劝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听不进去,以谡为参军,参要军政大事,且每每通宵达旦,甚至将马谡视为己出,像父子一样,少不了把毕生绝学予以传授,可是马谡太不争气,首次登台亮相就砸了锅,在街亭一战中刚愎自用,损兵折将不说,还丢失了这个蜀汉前沿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直接导致了此次出师北伐只能以失败告终,无奈诸葛亮只有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为什么对马谡好?因为马谡兄弟五人皆有才名,特别是其哥哥马良,本就是诸葛亮荆州集团的重要谋士,且与诸葛亮交好,把诸葛亮比做管、牙之士。马良死后,诸葛亮更是对马谡照顾有加,原本期待小鸡脱毛以后变凤凰,委以重任,谁知道马谡是个纸糊的灯笼,高分低能,见光就死。诸葛亮的伤心是有原因的,因为潜在的接班人根本就服不了众,还丢人现眼,伤透了领导的心。在接班人的考察中,马谡第一个出局了。

第二个可以参考的人是魏延。

魏延此人也是整个三国时期蜀汉政权里最被忽视的人物,此人文武双全,智勇过人,且战则必胜,最难得的是魏延的战争大局观是蜀汉上层集团里最为稀有难得的,应该成为领导们寄予厚望的不二人选,可惜知人善用平素待魏延甚好的刘备早早就驾鹤西去了。而诸葛亮对此人是极不感冒的,并且早在魏延投诚时就险些被诸葛亮借口杀掉,魏延被诸葛亮边缘化是有原因的,其一,此人既不是刘备借以发家的核心集团人物,也不是诸葛亮荆州集团的重要分子,而是投诚反水过来的,是第三种人,而第三种人的作用只能是杀伐绝断的利器。其二,诸葛亮为人沉稳且戒急用忍,而魏延为人刚猛且自负,喜欢纵论天下大势,以显其卓尔不凡,两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其三,整个上层集团里,只有魏延可以挑战诸葛亮权威,并提出了一劳永逸解决战争的绝妙奇计,兵出子午谷,但是因为诸葛亮的谨慎,此计被否决了。但是诸葛亮深知魏延的才能,也只有自己活着时可以驾驭,身死后依魏延的军事才能,没有人可以制衡,很有可能魏延会把蜀汉带入一个急进冒险的境地,那样将是对自己倾毕生之力一统中原的伟大事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魏延的被铲除,很有可能诸葛亮早就算计好了。

还有两个人可以做为考察对象,蒋琬和费祎,此二人虽有贤名,但都属文官集团,治世可以,督军非其本长。蒋琬,零陵湘乡人,是荆州集团后期重要人物,不过初始并非为刘备看好,因其不修边幅,放浪形骸,差些被刘备治罪,多亏诸葛亮从中斡旋,知其托志忠雅有高才,诸葛亮死后,荐为尚书令,继承了其宰府中重要职责,可是终究文人论兵,其想法是之所以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准备多作舟船,从汉、沔袭击魏国,旁人告诉他,如果不能攻克,逆水返还,岂非更难?仅此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把军政大权交给他,其实是极不放心的。还有费祎,此人与益州西川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最终却投靠了诸葛亮,在诸葛亮死后,虽然很好的保住了蜀汉基业,但是对姜维用兵却有着极大的限制,每每出兵不过数万,历史上有人指出正是蒋、费的重文轻武,导致了蜀汉的兵凋民散和有关战时动员令在上层集团的意见分歧,诸葛亮举荐此二人担任文官集团首脑,更多的是为姜维的出山做辅垫,姜维才是诸葛亮的真正继承人。

诸葛亮选择姜维在后蜀汉时期做军事主官,宰辅大臣,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由,以前史家很少注意到。昔日驰骋疆场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老的老,死得死,是否因为身边真正能堪大用的军事指挥人员已经凤毛麟角了?未必如此,人杰地灵的川府之地还有许多能征惯战的勇将,帐下猛将虽非如云,但毕竟还有王平、张翼等等老成持重之人,那么为什么会最终选择一个乳臭未干年方弱冠的少年之人呢?这恐怕就是诸葛亮难与人言的内心隐密了。

第一,二人有共同的志向。

与我族类,性格相仿,可堪大事。诸葛亮未出茅庐的时候,就为刘备谋划了远大的政治蓝图,那就是中兴汉室,还于旧都。当时蜀汉好多人都安于现状,希望偏安一隅,连刘禅也是这样想法。不想凭借自己的薄弱力量和曹魏硬拼,更不希望北伐。经过诸葛亮细心的考察,发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这是孔明的原话,说这个人满脑子想的是大汉江山,而且通晓兵法。这一下子,无疑诸葛亮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次,调和各派矛盾的产物。

诸葛亮统治下的益州,即是蜀汉的大本营,既有刘备从涿州带来的原班人马,也有徐州旧部,还有荆州败退的将领,最主要的还有益州本土的将领。宫中和府中的斗争迟早就没有消停过,西川集团势力范围如百足之虫,僵而未死,更可怕的是,还有一股最重要的崛起势力,那就是后主身边的宠信宦官集团,纵观蜀汉当时的重要人物,难免会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只有姜维出身清白,没有任何背景,又是自己一手调教的,当会不辱使命,拥立姜维做军事主官,可谓各方利益集团皆大欢喜。

第三,名将的年龄。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当时能够上战场杀敌的将军不是没有,赵云就可以。想当年,长坂坡保护幼主突围,何其雄壮。可惜年龄大了。况且赵云很少组织过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往往充当的是先锋的职责。另一个将军是魏延,总是和诸葛亮的思想有冲突。诸葛亮自然不放心。诸葛亮知道连年征战,劳师疲民,在将佐中已经存在着一股猜疑和观望的风向,蜀汉战争的龙旗还要再打多久?老兵们人心厌战,不可能完全秉承自己的革命意志,只有年轻人可以做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折不扣执行自己定下的北伐大计!

第四,消极思想的存在。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很多投降的老臣如谯周都与诸葛亮思想相左,尤其是谯周,精通经史,在当时学问也高,曾经反对诸葛亮的北伐,指责诸葛亮。诸葛亮当时虽然很恼怒,可是也没有处置谯周。后来后主投降,谯周很卖力。

第五,姜维的军事才能。

最后,姜维在战场能打败名将赵云,名声显赫,而且颇能用计。应该说这是平地一声雷。赵云的名气很大,也是诸葛亮出征的左膀右臂,而且当年多少大战都有此人。由于轻敌,也由于姜维的慎重,在这次交战中,让赵云对这位血气方刚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产生了好感。

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早就相中了这位后生小子,认为其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欲得之后快,而早就安排下了一系列策反计谋,这一年,姜维26岁,得到姜维后,诸葛亮大喜过望,史书上说,诸葛亮对张裔、蒋婉留书“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李邵,季常,马良也,都是蜀汉的杰出人物,而这两位大名士都不如的人,那就真是名人中的名人,名人中的战斗机了,喔也牌的。仅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革命接班人姜维到来的非常之满意和高度评价。拿姜维与马谡相比,可以立见高下,姜维,实战型人才,贯彻的是从战争中来到战争中去的实战军事思想,而马谡则书生谈兵一个。诸葛亮此时正是沉浸在失马谡的悲痛之中,得到姜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革命家的心中隐痛,得一姜维,胜过十个马谡也。

相中千里马以后,诸葛亮这位伯乐此后对姜维悉心加以培养,是有“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素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话当是明白无误的告诉别人,姜维的军事才能一般人比不上,蜀汉的未来就看这位年轻人的了,姜维在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情况下,保持了一般人所无法具备的冷静头脑,从此跟随在诸葛亮身边,韬光养晦,这从他回母书信中依稀可以看出其踌躇满志,意欲鲲化为鹏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良田百倾,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而观当时名士郤正评论姜维所言,诸葛亮并没有看错接班人,“(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所具有的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品质,不独诸葛亮早就观察出来了,德才兼备。也折服了同时代的人们,其取而代之蜀汉的军政大权可谓众望所归,也说明了诸葛亮的识人鉴才和选拔年青干部的眼光非常独到和准确。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有谁能体会诸葛亮的千古老臣心?只有姜维,所以当诸葛亮死后,当时的姜维已经32岁了,正是大丈夫创立功名的时候,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和重托,从此扯起先师的巨旄大旗,联络羌凉,义无反顾的把诸葛亮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殚精竭虑的九次兴师北伐,究其原由,是报国恩?还是士为知己者死报师恩,大概只有姜伯约自己知道了。

姜维后来的结局是非常惨烈的,国家都已经破灭了,还想着联络钟会东山再起,可惜时运不济,一门老少被乱兵所杀,连个收尸的人都找不到,还是乡邻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姜维从26岁投靠诸葛亮并获信任到62岁功败垂成,身死异乡,这冥冥中的数字巧合是不是暗合着某种不可知却循环往返的天道呢?

 
标签: 三国 诸葛亮 姜维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1、三国时期是位于汉朝与晋朝之间的朝代,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史称西晋,统一中国。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
  •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3、220年,曹丕
  •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
  •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1、三国中的飞将军指的是吕布。2、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3、而在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其中《三国志》称:“(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
  •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1、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2、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
  •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
    1、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
  •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法有哪些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
    1、三国志里对其是这样写的: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
  •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1、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荀彧。2、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3、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
  •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是哪些类型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
    1、《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1、三国时期不属于汉朝。2、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