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秦赵长平之战 齐王建到底该不该救援赵国?

   2020-03-0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齐国的屏障,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齐国的屏障,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灾难就会降临齐国。况且救赵是高义的好事,击退秦军则扬名立威。不应该吝啬一点粮食,而贻害国家。”齐王不听,结果秦军破赵四十余万于长平,跟着包围了邯郸(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这是司马迁常用的手法,论辩双方话语量严重不对等,以此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结论灌输给读者。这就好比法庭上双方当事人论辩,一方可以尽情地陈述理由,出示证据,表演煽情。理由不许驳斥,证据不能质疑,煽情表演也不许戳穿。另一方却不许说话,最多只能回答行还是不行。这就很容易使读者听众倾向于话语量大的一方。司马迁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不动声色地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将自己的结论变成读者的结论。

这段对话周子说了107个字,齐王只两个字“弗听”。司马迁达到了目的。后世史家学者皆拍大腿惋惜,骂齐王建目光短浅,见死不救。甚至马后炮把40年后齐国灭亡,也归咎到长平之战这个节点上,斥之为咎由自取。

齐国该救赵国于长平吗?换了个英明的齐王会救吗?答案是不该,不会。无论是从过去、当下,还是将来考虑,齐国都不该,也不会救赵。齐国不落井下石背后捅刀子,赵国就应该烧高香谢天恩了。

先说过去。赵国对于齐国,恰恰是那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的小人。著名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众所周知,那是赵国被魏国打残了,都城邯郸被魏国攻破、占领,眼看就要亡国了,是齐国围魏救赵出手救它。两次大战,齐国打垮了魏国,这才使赵国免于亡国。齐国对赵国有扶危救亡之恩。反观齐国,仗虽是打赢了,可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齐国花钱死人,劳民伤财救援赵国,得到的报偿是什么?是赵国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齐王建他爷爷齐湣王时,也就是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他爹赵惠王一朝,缓过劲来强大起来的赵国,忘恩负义数度攻齐。“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

赵惠文王十五年,赵国更是帮助燕国大破齐军。这一次,联军攻破齐国的都城临淄,把齐国几百年的王宫,供奉齐国先祖的宗庙,还有街衢房室一把火焚烧干净,把齐国的钱粮珍宝洗劫一空(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王建的爷爷齐湣王就是在这次战败中被杀身亡。齐国全境被洗劫,燕国几乎占领了齐国全部的土地城池,只有两座城池在负隅顽抗。齐王建他爹法章仓皇潜逃,流落民间,在一户人家做苦役,受尽苦难。要不是那户人家的女儿可怜他,暗中接济,没准就冻饿累死,被当作战乱枉死的无数冤鬼,抛尸荒野。齐王断子绝孙,根本也不会有齐王建生出来。这等血海深仇,没准被烧毁的宫殿残垣断壁还在,还没有完全修复,换了你是齐王建,会一抹脸忘得一干二尽,而去救赵吗?

看当下。秦赵长平大战,是你赵国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韩王已经送与秦国的上党,这才招来秦国人打你。你赵国得了好处,却要别人出钱出力,流血牺牲帮你去打架,保护你劫来的东西,天下有这道理吗?会有这样的傻子吗?齐王建不傻。

再说未来:谁知道上天会降生一个秦始皇?长平之战时,秦始皇还没生出来。以秦昭王败家子的做派,哪里有那个能耐灭亡赵国?对于齐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赵国的威胁却生生就在齐国的家门前。如果叫赵国打败了秦国,夺回上党,那赵国就成了地霸今日山西、河北、河南北部的中原第一大国了。比之只有半个山东省的齐国,据有绝对的压倒优势。而那时,赵国西边没有了秦国的忧患,掉过头来东向攻齐,齐国就那点地方,那点人民,哪里扛得住?北面燕国的世仇一时难解,秦国刚刚得罪了,魏国被你打残了有心无力,楚国地远,谁来救你?齐国焉能不亡国?

所以,叫秦赵在长平打下去,打得两败俱伤。借秦国之手狠狠教训赵国这个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的负心贼,消耗它的实力,削弱它的财力,难道不是齐国最明智的选择吗?

果然不出齐王建所料,秦赵长平大战一打三年,秦国“死伤过半国内空”,赵国也丢城失地军大溃(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由于白起谎报战功,说是将赵军四十余万全部坑杀于长平,秦昭王上当,立刻发兵攻打邯郸,想效法魏国一举占领邯郸,灭亡赵国。可是邯郸战役一打又是两年,任凭秦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秦昭王几度增兵易帅,也没能打下邯郸。结果是魏无忌只带了几万劫来的兵,赵魏联手一个反击,筋疲力尽的秦军立刻大溃,已经占领的上党郡、太原郡、河东郡悉数丢失。秦军副统帅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敌,河东郡守王稽弃地逃走,武安侯白起被赐死,王稽被抓回来后斩首弃市,连带着相国范雎,还有司马迁的先人司马靳也被砍了脑袋。

更叫齐王建彰显英明的是,几年后,燕国出动两千辆战车,有说出动6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举攻赵(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结果被赵国打得大败。主帅相国栗腹战死,副帅庆秦、乐闲投降。跟着赵军又趁胜追击,包围了燕国的都城蓟。燕王只好割地求和。赵国这等了得的实力,用得着齐国救吗?若是上了赵国的当,不叫赵国在长平吃点苦头,折损兵力钱粮,叫赵国不伤筋骨就地霸山西、河北、河南,恐怕这次就不是包围燕都,谋点城池就退兵了。一举灭亡燕国,跟着南下扫荡齐国,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齐王建不救赵国于长平,有理,应该,是明智之举。

至于说后来天降超人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江山,那是天意使然,天意不可违。其间艰苦卓绝,屡遭挫折,百折不挠,巧妙运作,咬牙忍耐,终至最后大获全胜,也绝不是《史记》一句“奋六世余烈”那样轻松简单。仔细研究史书中的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要被对话、心理描写、场面描写、作者结论所诱导,才能言之有据,窥其精彩。如此读史,才有滋味。

 
标签: 长平之战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要为长平之战背锅吗?
    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的局势,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韩国要把上党,献给秦国的时候,上当郡守冯亭,却把上党献给了赵国,意图显而易见。最终赵王接收了上党,上党险地向来为兵家要地,一旦落入秦国之手
    12-31 赵括
  • 揭开秦赵长平之战白起自杀之谜
    秦赵长平之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场战争,历史课本上仅以简单的秦国纵反间计使赵括代廉颇为主将,为本场战役的关键转折点,实际上情况却很复杂。秦军的战斗力到底是什么样呢,现在的史料并无详细的记载,只能从他的对手中来还原秦军的战斗力了。一、政治背景中
  • “背锅侠”赵括 在长平之战后背了几千年锅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旌旗麾指,所到之处无不臣服。这不,秦国又看韩国不爽了,一顿胖揍,韩国不想挨揍,乖乖交出上党郡,可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是个不安分的人,(城会玩)他不愿献地入秦,而是祸水东引,献上党之地于
  • 凭什么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存在谎报战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长平之战白起将40万赵军降卒一举坑杀,前后杀敌45万。“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绞尽脑汁要替司马迁圆这个事,只可惜总是捉襟见肘,不能圆满。何以
  • 长平之战的坑用45万白骨来埋 真相却不是中反间
    长平之战的失败通常归咎于赵军主将赵括的无能,他只会死读兵书、纸上谈兵。正是由于赵括的冒然出击,使赵军中了秦军的埋伏,四十五万人于是全军覆没,仅剩下240个年幼的士兵回国报信。再往前推一步,赵军主将本是廉颇,他根据敌强我弱的现状,实施坚壁清野
    12-21 反间计
  • 为什么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存在谎报战功情况?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长平之战白起将40万赵军降卒一举坑杀,前后杀敌45万。“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绞尽脑汁要替司马迁圆这个事,只可惜总是捉襟见肘,不能圆满。何以
  • 长平之战摧毁了赵国的野心成就了秦国的统一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
    12-16 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 这一数据是真实吗?
    长平之战:先我们不考虑到历史上夸张的问题,《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中所云“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而也有记载赵在长平之战后,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所以秦国60万,赵国45万的数字基本是属实的,可能略有夸大吧。只是我估计两
  •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括的地方在哪儿
    白起打过败仗吗白起打过败仗吗?不禁有人会说:“怎么会没有人打过败仗?!”。但是,对于所有了解他的人恐怕都知道,在史书中关于这点是有记载的,恐怕白起是真的没有打过败仗。白起画像白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在战国时期,那么一个到
  •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 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几乎是被打上了固定的标签,怎么撕都撕不掉。比如三国时期,刘备爱哭,阿斗扶不起,周瑜很小气等等。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括同样被打上了“纸上谈兵”的标签。并且,因为长平之战的重要历史意义,赵括不仅成为了赵国的罪人,也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