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悲局 名将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2020-09-1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

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

1628年4月崇祯帝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7月袁崇焕抵达北京后,见崇祯帝年轻气盛,急于求治,便大胆提出“五年复辽”计划。同时他推荐三员大将,“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

那么这三员大将是谁?随着袁崇焕的惨死,这三人的命运又有着怎么样结局呢?

1.祖大寿

字复宇,辽东宁远(辽宁省兴城市)人。祖大寿出身将门,他的先祖追随朱元璋起兵,后奉命镇守辽东,遂世代居住于此。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曾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如松麾下为将,曾参与万历三大征的“朝鲜之役”,因此祖家在辽东为名门望族。

祖大寿最初担任靖东营游击,广宁之战后,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建议,命令担任参将的祖大寿在宁远筑城。最终经过一年的时间,宁远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1626年1月城刚刚筑完,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就兵临城下。袁崇焕没有遵守撤退的命令,他与祖大寿等将士誓师死守。

最终明军凭坚城、用大炮将后金军击退,几个月后,此前从未败北的努尔哈赤郁郁而终。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宁远、锦州。面对气势气汹汹的后金军,袁崇焕派祖大寿率领4千精兵,出其不意,从后面夹击后金军,后金军死伤数千人,败退而去,是为“宁锦大捷”。

有人说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意义不大,其实自1618年后金与明交战以来,至宁远之战前的8年间,大小数百战,明军均以失败告终,应该说宁远之战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它的意义和近代的某某关之战类似。战果不大,但意义十分重大。

言归正传,随着袁崇焕的举荐,祖大寿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正当袁崇焕在辽东整顿军队,积蓄力量之际,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十几万大军绕过辽东,从蒙古取道,突破龙井关、大安口一带的长城,陷遵化、破顺义,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袁崇焕闻讯后,派遣山海关总编赵率教率4千精兵驰援遵化,自己率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带着9千精兵昼夜疾驰北京。终于赶在后金军前一日抵达北京,次日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展开激战,后金军败退。崇祯帝拒绝鞍马劳顿、历经血战的援军入外城休整,同时以商议军饷为名,召集袁崇焕等人入城。

在平台袁崇焕当场被捕,祖大寿对此非常不满,同时担心自己的境遇,而“辽兵素感崇焕恩”,于是祖大寿率部东走。崇祯帝万般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祖大寿的老上级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让他立功为袁崇焕赎罪。祖大寿得书后,“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事后祖大寿提出用自己的官爵为袁崇焕“赎罪”的建议,并没有被崇祯帝采纳,1630年袁崇焕(关于袁崇焕,请见小编【甜心即可】撰写的《另有隐情?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凌迟惨死!》一文)被凌迟处死。1631年7月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但时隔不久皇太极率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此时大凌河城尚未筑完,城内兵少缺粮。明军几次救援,都被打得大败而逃。

内无粮饷,外无援兵,大凌河城被整整围了三个月,城内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而城外的后金军不断劝降,刚开始遭到了祖大寿等人的拒绝,但随着援军越来越渺茫,祖大寿动摇了。10月28日祖大寿将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杀死,打开城门向后金投降。

投降后的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议,趁锦州不知自己投降,自己返回锦充当内应,以夺取锦州,皇太极采纳了他的建议。但祖大寿一返回到锦州城,马上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大臣们也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献城投降,但崇祯帝不仅没有降罪,却提升祖大寿的官职,驻领锦州。

后世关于祖大寿“诈降”的议论颇多,小编认为祖大寿应从袁崇焕事件吸取了教训,他诈降是为首先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而不返是担忧家人的命运。此后他拥兵锦州,以各种借口推辞入京觐见崇祯帝,另外还和后金既保持联络,但又并不投降,周旋于明、清两朝之间,以求自保。

1641年3月皇太极率兵包围锦州,崇祯帝派遣洪承畴率13万人驰援。皇太极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率清军截断明军粮道,导致明军大乱,各部纷纷溃逃。清军趁势发动冲击,将督师洪承畴等人围于松山。1642年2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断粮3月的锦州城难以为继,祖大寿再次出降。

皇太极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召见明将投降一干人等,祖大寿顿首谢罪,皇太极为了为了招揽明朝大将,赦免了他,” 往事已毕,自后能竭力事朕则善矣”,将他封为总兵,但并不予以重用。1644年祖大寿随顺治帝入北京,1656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他的儿子祖泽清后曾响应吴三桂的“三藩之乱”。

2.赵率教

字希龙,1569年出生,陕西靖虏卫人。赵率教出身军旅世家,他于1591年考中武进士,担任甘州都司,此后屡著战功,任延绥参将。后来被人弹劾,免官赋闲在家。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万历帝下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因此赵率教再度从军,在辽东经略袁应泰的麾下担任副总兵,典中军事。

1621年努尔哈赤率军进犯辽阳,经略袁应泰自杀,明军溃败。赵率教也在逃亡之列,论罪当死,但当时溃逃的又何止赵率教一人呢,因此得以幸免。广宁之战后,关外诸城尽为无人防守的空城,赵率教向上司申请,率38名家丁前往辽东前屯卫城。他历经艰辛抵达前屯卫,“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此外他还将大兴屯田,亲自耕作。

此后赵率教升为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宁远之战中他曾派兵援助。1627年3月赵率教移镇锦州,同月5月宁锦之战爆发,赵率教率兵守卫锦州24天,后金军伤亡数千人,败退而去。袁崇焕出任督师后,赵率教再度镇守山海关。

1629年10月后金军入关,赵率教奉命率4千精兵驰援。赵所部疾驰三昼夜抵达三屯营,但总兵朱国彦拒绝让援军入城,赵率教只得率部策马而西。11月4日赵率教所部在遵化遭遇后金军阿济格的包围,双方展开激战,最终赵率教中流矢阵亡,全军覆没。

3.何可纲

何可纲是辽东人,在天启年间就担任袁崇焕的中军,“廉勇善抚士卒”,深得袁崇焕的信任,可以说是袁崇焕的心腹将领。先后参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屡立战功,袁崇焕曾在给崇祯帝的奏疏中称赞“(何)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

袁崇焕出任督师后,他的规划是:祖大寿仍驻锦州,何可刚与自己驻宁远,而移蓟镇赵率教于关门(山海关),同时采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策略。采用步步推进的方式,以解决辽东问题。

何可纲与袁崇焕到任后,裁定军制,一年之内为朝廷节省白银120万两。就在辽东形势逐渐好转的时候,皇太极的一次出其不意的出兵,摧毁了一切。前文已经多次提到,历史上称之为“己巳之变”,赵率教战死,袁崇焕下狱,不久被处死。何可纲与祖大寿一起逃回辽东,他们曾经希望以自己的功劳为袁赎罪,但最终化为泡影。

1631年7月祖大寿、何可纲于大凌河筑城,遭到后金军的围攻。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祖大寿众将决定投降,只有何可纲一人坚决反对,祖大寿竟然命令手下人将何可纲拖出城外处死。临刑前何可纲“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

后世有些人为了抬高崇祯帝,往往将袁崇焕斥为汉奸、卖国贼,但正所谓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至少我们能从袁崇焕选择的将领身上,感到到袁的真实意图。

 
标签: 袁崇焕 名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明朝将军袁崇焕的下场 明朝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明朝将军袁崇焕的下场 明朝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1、袁崇焕是被皇帝下令处死的。 2、当初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 3、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
  • 明朝袁崇焕怎么死的 明朝袁崇焕是如何死的
    明朝袁崇焕怎么死的 明朝袁崇焕是如何死的
    1、袁崇焕是被皇帝下令处死的。 2、当初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 3、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
  • 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的真实原因 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的真实原因 崇祯皇帝错杀袁
    1、袁崇焕斩杀毛文龙,有排除异己集权的可能,任何皇帝都是这么过来的。毛虽腐烂,但尚能打仗,对后金牵制极大,但问题在于,他不听袁崇焕的安排,若袁崇焕想在未来称帝,必须除掉这个不听话的。杀掉毛,毛的手下会叛变,这个袁崇焕不可能不明白。2、袁崇焕
  • 颇具争议的将领袁崇焕真的是死于反间计吗
    袁崇焕是明朝一位颇具争议的将领,即使是死后数百年,人们对于袁崇焕是忠是奸仍然议论纷纷。袁崇焕本是明朝一位受到万人敬仰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为官为将的时间了,袁崇焕为了百姓国家付出了很多。但是,就是在抵御皇太极进犯明朝边界时,皇太极抓住了明朝内
  • 袁崇焕之死凌迟被割3543刀 万人哄抢其肉食用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原题:《一个民族的痛: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从感情上讲,在我心目中,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以其文官出身(曾国藩也是,但是属于
  • 清朝史上乾隆皇帝为何搞翻案把袁崇焕抬上神坛
    钱谦益与袁崇焕都是晚明末世人物,生前也许在一起喝过酒,都是明朝的革命干部嘛!死后却难以尿到一壶去。倒不是钱谦益是一文,袁崇焕是一武,文与武隔行如隔山,而是因了气节问题,一个高入云霄,一个踩入土底,委实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哪能相提并论?袁崇焕或
  • 著名将臣袁崇焕 赤胆忠臣还是叛国汉奸
    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那么,袁崇焕真的是汉奸吗?我们应该这样给予袁崇焕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呢?袁崇焕不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素养,都算是很好的
  • 明朝末年有两位才华出众的大臣 洪承畴与袁崇焕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有两位才华出众的大臣——洪承畴与袁崇焕,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与如日中天的清军,洪承畴与袁崇焕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袁崇焕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本一介书生却在外敌进犯之时挺身而出,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军也不畏惧,在宁远城守
  • 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他比前任几位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都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不仅颇有中兴之志,也做过诸多实践之为。只可惜,他从前辈手中继承来的宝座还是那个宝座,但江山社稷已经千疮百孔
  • 袁崇焕一片忠心 奈何被认为是引狼入室的汉奸
    崇祯下旨,将袁崇焕“依律磔之”,其妻子和袁崇焕的兄弟一起,流放两千里以外。那场“大快人心”的凌迟就这样不可阻挡地发生了。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地数刀数的声音和周围看客们兴奋的斥骂声中承受临死前的煎熬时,注定了大明帝国只有毁灭才是最终的结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