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周平王迁都到洛邑是人生最失败的决策?

   2020-07-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公元前771年,在位十一年的周幽王终于在内外勾结、里应外合的情况下战败于骊山,并被犬戎所杀。他的死直接导致三个结果:第一,印证了他父亲生前的那个谣言;第二,他宠爱的美人褒姒也被犬戎虏走了,这个美人的结局如何,史上是不会有人再关注的,谁叫她是

公元前771年,在位十一年的周幽王终于在内外勾结、里应外合的情况下战败于骊山,并被犬戎所杀。

他的死直接导致三个结果:第一,印证了他父亲生前的那个谣言;第二,他宠爱的美人褒姒也被犬戎虏走了,这个美人的结局如何,史上是不会有人再关注的,谁叫她是红颜祸水;第三,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事实上,幽王之亡国,既不是因为那个谣言,谣言本身透露出来的也许正是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刀光剑影;也不是因为一个女人,但女人的背后其实聚焦着一个权力的焦点。可惜的是,幽王至死尚不知为何而死,也许他在临死之前也和后人一样,会感叹非吾之罪,乃天意也。

他哪里知道,他身边早就有人在算计着他的位子和权力。他虽然有罪,但从史籍记载来看,好色的幽王怎么都比不过他那残虐的祖父厉王,厉王的残暴到了国人道路以目的地步,尚且不过遭到流放的下场,为什么幽王却获得了比乃祖严重十倍以至于身死国亡的下场呢?谣言也好,烽火也罢,只不过是后人为了掩饰这一切而施放的烟幕,撇开这烟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只是由于这烟幕太曲折太诱人了,几千年来人们宁愿沉迷于其间。

幽王死后,他原来的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拥戴下继天子位,他就是周平王。另一派势力以虢公翰为代表拥立王子余臣在携地继天子位,史称携王。应该说,幽王死后,周朝并未灭亡,犬戎畏于诸侯的实力,很快就撤兵了。可是历史上为什么要说周朝灭亡了呢?新王即位为什么要迁都洛邑呢?

读这段历史,我曾多次涌上这样一种疑问,申侯为什么不借助中原其它诸侯国之力来造反,却偏偏选择与中原诸国共同的敌人犬戎相勾结呢?要知道,在当时,不管怎么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一夷夏之大防的观念始终是坚如磐石,不可撼动的。这一举动,无论如何是不得人心的。为什么呢?我想唯一的理由就是申侯等人的举动是得不到中原诸侯国的支持的,他想要造反,只有借助于别的力量。这也许正是人们要把平王之后的周称为东周的谛奥所在,更是平王东迁之后得不到广大诸侯国的支持和拥护,王室迅速衰落的谛奥所在。

事实上,幽王死后,周朝并没有灭亡。一方面,骊山一役,虽然以幽王身死宣告结束,但周天子管辖下的各诸侯国依然存在,没有伤筋动骨,只要他们团结起来,实力依然十分强大,对付一区区犬戎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另一方面,幽王的继承人随即在公元前770年继位,周祀得以延续,甚至出现了两个周王。

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时也并没有说当时有两个周朝,平王之前为西周,平王之后为东周。那么历史上西周东周之分,又是怎么来的呢?简单地说,那是后世历史学者为研究方便起见而划分的。这就造成一种误会,其实,灭亡的只是后世历史学家眼中的西周,真正的周并没有灭亡。

那么,平王即位之后,为什么要东迁呢?

我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平王东迁是诸侯国分裂的标志。

史书所载平王东迁大都略而不详,只说“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至于为什么要迁都,也是语焉不详。《史记》说是“辟戎寇”。这当然是事实,但堂堂一个大国,为什么对付不了犬戎呢?

我们不得不来看看犬戎。戎是周人对分布在周人西方民族的称呼,称北方的民族则称狄。有时又混称西北方民族为戎或狄。这些民族在殷商之时,就成为劲敌,史载武丁征北方的鬼方,历三百多次征战,三年才得以平定;到了周,其北方还有鬼方和严狁,一说严狁就是犬戎,经常骚扰边境。所以《诗经》中就有“靡室靡家,严狁之故。不遑启居,严狁之故”,都表明严狁对周民族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但周建立之前,周文王就是靠征伐西戎起家的,因而,穆王之时,“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但到了周穆王后期,犬戎就不再来朝,于是有了西征犬戎之战,这一次战争以“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结束,犬戎被迁到太原(现在的甘肃平凉一带);周宣王时又多次出击严狁,并多次大败他们。但宣王后期,兵伐太原,竟然“不克”,此后多次以王师败绩结束。但王师失败,并不表明犬戎不可战胜,史载晋侯就曾大败犬戎于汾水。

这说明,只要周王朝团结起来,犬戎不过构成一种威胁,尚不至于那么可怕。钱穆先生也指出:“《史记》不知其间曲折,谓‘平王避犬戎东迁’,犬戎助平王杀父,乃友非敌,不必避也。”

事实上,幽王被杀是申侯与犬戎合谋之作,周平王是申侯的外甥,所以申侯实为外甥弑君夺位。

许国与申国同姓,也参与立平王,也应是同谋。对申侯和周平王而言,犬戎是友非敌,平王东迁根本不是什么“避犬戎”,而是申侯、犬戎、周平王之间分脏的结果。

所以说,如果一定要说等到王室为避犬戎而“被迫”迁都之时,也就意味着周天子及其所辖诸侯国开始分裂,不能共同抗击外敌侵略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的带兵护送下东迁洛邑(现在的洛阳)。稍后,携王在虢公的支持下也称王,形成对立分裂之势。

二,平王东迁并非不得己,我的估计,极有可能还有这几个诸侯国的要求。

公元前771年说到底是一场内乱,战争随着幽王之死和犬戎的西归而告结束,虽然给首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与损失,但犬戎的目的并不是要灭你周国,而是为了掠财。再说毕竟那是王室经营了数百年之久的基地,比起雒邑那块新的处女地,谁更适合做都城,一眼便了。

三,平王东迁与当时的东迁潮有关。

前面讲过,幽王继位之初,即发生了川竭山崩的天灾,在当时的天命观念下,这便是“天不吊周”。因而,包括周的贵族在内,人们想想方设法逃避这场大灾难。这个时候,以郑国的东迁最为典型。

本来,郑国是在现在的陕西华县一带,这里是属于周王畿之内。郑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桓王之弟,时任周司徒的郑桓公。这是一个深得民心的重臣,连他都因为“王室多故”,而心生逃避之念。

史载,他向太史伯阳父请教“其何所可以逃死”,伯阳父指点他设法逃往中原的济、洛、河、颖一带,这一带就是虢国和郐国辖地。于是郑桓公便听从伯阳父的指点,“乃东寄孥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国语·郑语》和《史记》都记载有这件事。

不过,郑桓公的东迁逃命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郑国的百姓,因而,两年后,发生了犬戎之祸,郑桓公与幽王一同在骊山被犬戎所杀,而他国内的百姓却躲过了战乱。

郑国东迁后,在现在的河南新郑建都,当时的新郑可谓是一块新的土地,有待开发。《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国大夫子产回忆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可见其开发之艰难。

除郑国以外,杨宽先生还通过对周原考古发现的窖藏特点的研究,指出,这些窖藏都是原先居住在周原的大小贵族为了临时避难而埋藏的。与郑桓公类似的是另一个周卿士皇父,这是一个为非作恶的大臣,他为了把搜括来的财贿保护好,也在中原地区建立新的城市,《诗经·十月之交》一诗就讽刺了他的做法。可见,在当时的情势下,周贵族的大量东迁,势必带动平民百姓的东迁,东迁成了当时的一个大趋势。

杨宽先生说得好,周贵族与平民的东迁,一方面加剧了周王室的崩溃,另一方面也催动了中原的开发。平王东迁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进行的。

说到底,平王东迁还是申侯等贵族为了能够进一步控制天子而采取的积极措施。他们并没有去思考复国,更多的是想着自己的利益。

平王东迁对诸如郑武公在内的几个热心诸侯无疑带来了不少好处。郑国早就迁到了中原,让天子随之东迁,有利于控制天子;秦穆公本就是幽王之世内乱的最大受益者,东迁后,王室丢下的土地,后来都成了秦国的属地,故穆公何乐不为?晋卫等国同样出于这种心态,而积极派兵保护。

自王室东迁之后,即公元前770年至前707年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周王室就主要依靠晋、郑两国的支持和保护。《左传》所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其实质应该反过来说,是“王室是依”。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平王东迁之后,王室会衰落得那么快呢?其中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另一部分诸侯对幽王之死和平王的即位与东迁心有怀疑,甚至不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幽王罪不当死,平王继位不正,周平王的合法性甚至都受到诸侯的质疑。

自此以后,莫怪诸侯对王室不恭,实应是这场内乱所导致的恶果所致。《诗经》“王风”中有一首《扬之水》,写的就是被周平王派遣到申、甫、许等国驻守的周兵,不满与怨思:“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士兵们埋怨,为什么申、甫、许国的人不来和我们一起站岗放哨呢?名义上是防止楚国入侵周之门户,实际是替平王的母家当看门狗。

这就是东迁的内幕。东迁的最大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了周王室国力的进一步衰微,从此以后,王室再也无力西顾,以至于后来王室大臣出差来到周之故都,见到禾黍离离,不禁悲从中来,不可自禁。不仅王室从此一蹶不振,就连此后的周天子从此都要受制于人,周天子名为天下共主,实际上沦落到还不如一个诸侯国君的地步。

一句话,平王东迁,实是无可奈何的周平王的一着臭棋,每每读到这里,笔者心里总感慨万分:这一迁,真是历史不能承受之变!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为什么周朝分东周和西周,而宋朝分南宋和北宋?
    东西周、南北宋的分法,是后来的史学家为了研究而划分的,主要根据两个阶段都城的相对位置划分的。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东周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北宋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10-14
  • 大周是哪个朝代 大周朝代介绍
    大周是哪个朝代 大周朝代介绍
    1、大周是指南周,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得普遍承认的女皇,前后正式掌权23年,她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区别于历史上先秦时期的周朝。2、武则天执政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在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击
  • 中国最长的朝代是哪一朝共多少年 周朝介绍
    中国最长的朝代是哪一朝共多少年 周朝介绍
    1、中国历史朝代最长的是周朝。2、周朝共计791年。(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3、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4、
  • 周朝有哪几个皇帝 周朝共有多少个皇帝
    周朝有哪几个皇帝 周朝共有多少个皇帝
    1、周王朝在791年间共传30代37个帝王。周朝皇帝姓“姬”。 2、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 3、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
  • 武则天周朝皇帝列表 武则天为什么叫周朝皇帝呢
    武则天周朝皇帝列表 武则天为什么叫周朝皇帝呢
    1、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她参政到辅政的从属地位,实现她亲自称帝治国的政治目的。其主要原因有两条:为显姓氏,掌根本。据史书记载:“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为氏”。武则天也以周氏后裔自居。唐显庆初年,高宗曾封
  • 周幽王姬宫湦简介 烽火戏诸侯的西周亡国之君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宫涅sheng(一声)。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号幽王。《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引《搜神记》言“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幽王生”幽王二年(前
  • 周朝为何能享国八百年?
    我们研读历史,就能以史为鑑。周朝绵延八百五十六年,原因何在?孝和悌。在周朝,孝悌的概念就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周文王对他的父亲非常孝顺,确实做到「晨则省,昏则定」。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他都一定三次前
    12-28 周朝
  • 周朝疆域 将领土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诸侯
    领土区域当时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行政区划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
  • 夏朝不孝可能判死刑 周朝规定60岁以上要有肉吃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起开始实施,“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子女今后不常回家看望或者问候父母将构成违法。那么,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古代,又是如何解决养老这一问题的呢——《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
    12-24 夏朝周朝
  • 楚国的崛起之路 从一次周王室鄙视后的奋进开始
    在当今时代,古老的楚国文化依旧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说高贵精神的屈原以及端午节,就是在日常谈吐中,人们常用的一些名句成语也是楚国先祖,用生命和智慧演绎出来并流传后世,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宝库中伟大的组成。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12-23 周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