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债累累的假宦官仇士良缘何能窃国弄权?

   2020-06-0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宦官,论名气,绝对比不上秦末的赵高、北宋末的童贯、明末的魏忠贤等;然而,论罪恶,却决不在赵高、童贯、魏忠贤等人之下;况且,历史上的宦官篡权往往只限于一朝皇帝,一旦皇帝更换,则意味着灭顶之灾的到来。而此人却历

在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宦官,论名气,绝对比不上秦末的赵高、北宋末的童贯、明末的魏忠贤等;然而,论罪恶,却决不在赵高、童贯、魏忠贤等人之下;况且,历史上的宦官篡权往往只限于一朝皇帝,一旦皇帝更换,则意味着灭顶之灾的到来。而此人却历经六朝皇帝而不倒,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人竟是一个生根不净的假宦官。他的一生虽然血债累累,最后却还得以安然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直到死后第二年,才被同为宦官的人揭发罪状,由皇帝下诏免官,查抄家产,此人就是唐代最大最狠的假宦官仇士良。据史书记载:仇士良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虽贪酷二十余年,却因弄权有术,始终恩礼不衰。他生前被封为楚国公、兼统领左右神策军,知内省事,死后追封为扬州大都督。这样一个血债累累的假宦官,究竟是如何窃国弄权,而又能恩礼不衰的呢?

仇士良,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属广东惠州)人。唐顺宗时进宫为太监(又一个生根不净的假太监),被分拨到太子李纯的东宫。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逼迫唐顺宗禅位于太子。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宪宗即位后,凡拥立自己为帝的宦官都被加封进爵。仇士良虽然不是拥立唐宪宗的主谋,但因曾是太子东宫侍奉,也升为内给事。不久又出任平卢、凤翔监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

从唐宪宗元和年间到唐文宗大和年间,仇士良数次出任内外五坊使。五坊指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这些鹰犬专供皇帝狩猎作乐使用。每到秋高气爽之际,仇士良一伙便到京郊去放鹰走狗。所到之处,地方官员都需供饭奉酒,弄得到处鸡犬不宁,地方官员敢怒不敢言。时人对此起了一个专门名称,叫做"供奉鸟雀"。史书上称仇士良一伙的胡作非为"暴甚寇盗"。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开始服用壮阳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多怒,陪侍左右的宦官,经常被斥责甚至被杀。第二年,唐宪宗被宦官王守澄的同党陈弘志所杀,王守澄等宦官拥立唐穆宗李恒继位;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唐穆宗病死,唐敬宗继位,他比穆宗更荒淫无度。宝历三年(公元827年),宦官刘克明又把唐敬宗杀死在更衣室里,并拥立绛王李悟为帝。另一派宦官王守澄等联合宰相裴度诛灭了刘克明等,迎唐穆宗的儿子、唐敬宗的二弟,江王李涵(即李昂)出来当皇帝,是为唐文宗。在这些变乱中,宦官命运生死未卜,起落无常,而仇士良的地位却一直都没有受影响,看来他是善于窥察风向,及时投向得势的那一派宦官的。

唐文宗为了翦除尾大不掉的宦官,秘密毒死了王守澄。王守澄死后,仇士良乘隙而出,担任了左神策军中尉,从此掌握了禁军,并形成了一个新的以他为首的宦官集团。

王守澄是拥立唐文宗的老臣,由于是秘密鸩杀,对外并没有宣布他的罪状。同时为了安抚其他宦官,唐文宗诏命定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把王守澄安葬在京东沪水上的白鹿原,所有宦官前去送葬,这是一个难得的清除诛杀宦官的好机会。

但由于谋划不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一干人等被一网打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一败于李训等密谋不周,用人不当;再败于仇士良的奸猾与残酷。结果是举事者身首异处,连累公卿重臣惨遭杀戮,以致朝廷上出现"公卿半空"的情景,朝廷从此成了宦官集团的天下。

在“甘露之变”中,仇士良成功的劫持了皇帝,挟天子以诛群臣,瞒过了天下的耳目。他成了宦官的大头目,加官封爵,当上了右骁卫大将军,另一个宦官头目鱼弘志当上了右卫上将军兼中尉,朝政大权全部控制在了宦官集团的手中。

仇士良手毒心狠,“甘露之变”后,他一手遮天,气焰更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此时,“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仇士良为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以追查“甘露事件”为由,对不依附自己者一概贬杀。一时间,京城内尸横遍地,一派肃杀气氛。仆射令狐楚对唐文宗说:"参与李训事件的人都已被杀,他们的族人也都尽灭。如今暴尸横籍,腐臭难闻,实是惨不忍睹啊。"文宗听后也很伤心,下令将宰相王涯等人的尸体埋葬。仇士良闻知后,怒不可遏,私自令人掘其坟墓,将尸骨扔到河里,以泄心中之恨。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对唐文宗一直怀恨在心,屡次想废掉他,另立一个更听话的傀儡。当他找值班的翰林学士崔慎起草换帝诏书时,只因崔慎对草拟诏书誓死不从,仇士良才免强罢手。

唐文宗在仇士良的挟制下,苦闷郁烦,只好饮酒求醉,赋诗遣愁。而仇士良也只允许他吃喝玩乐,不准他过问国家大事。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唐文宗在一次朝会后,曾涕泣曰:“今日朕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诸侯大臣”。由于长期抑郁,唐文宗终于病倒了。开成五年正月,唐文宗已病得不能下床,便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杨嗣复和李珏,嘱咐他们辅助太子李成美监国。仇士良、鱼弘志得讯后,于当天晚上就伪造诏书,废太子为陈王,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第二天,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唐文宗闻知后,也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没有人敢反对了。

两天后,唐文宗带着无限的惆怅和忧伤,病死在长安宫的太和殿。宰相李珏、知枢密使刘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陈王李成美监国。但仇士良、鱼弘志却矫诏,于十六王宅迎立皇太弟颍王李炎为帝,是为唐武宗。

 
标签: 宦官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1、明太祖滥于汉朝宦官之弊,曾效法唐太宗禁制宦官,下令禁宦官预政领兵;不久又定宦官不许识字的禁令;其后更制铁牌置宫门中,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此外,又禁宦官与各司往来,不得兼外臣之职衔,不得着外臣冠服,并规定其官不得过四品,可
  • 宦官制度起源于哪个时期 宦官从哪个朝代出现的
    宦官制度起源于哪个时期 宦官从哪个朝代出现的
    1、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西汉初年,
  • 历史上宦官王振专权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王振,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449年,出生在明朝的蔚州,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北蔚县,读过些经书,也做过教官,但是因为看自己中举人无望,便自阉入了宫。据历史上记载,王振本人狡诈,善于察言观色,伺察人意,服侍的皇帝是明英宗,王振也是大明王朝出现的第
    12-31 宦官王振
  • 唐朝李辅国 是如何从一宦官做到权倾朝野的?
    乍看李辅国,还以为是李林甫,傻傻分不清楚,只怪唐朝李氏一族太过庞大,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李氏王朝中李姓者的名人真是不胜枚举,文人有李白,谋臣有李泌,武将有李绩,尤其是晚唐时期,宰相中李氏一族基本上处于垄断性质,如李林甫、李辅国、李泌等等。
    12-31 宦官唐朝
  • 揭秘为什么清朝一直没有出现宦官乱国的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阉宦最为严重的当属东汉和唐朝,尤其是唐朝,到了唐朝后期,这些宦官已经可以任意废立最为最高统治者的大唐皇帝,唐朝的亲王看到他们甚至要站在路边行礼,天可汗的子孙竟然沦落到这步田地。明朝的宦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
    12-30 清朝宦官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无争议的功劳最大的宦官
    宦官都是太监吗?未必。东汉以前,宦官是官名,既有被阉的,也有士人。到了东汉,侍奉内宫的,全为阉人,且称宦官。而太监一词,唐朝才出现。他们都是阉人中地位较高者。两者合流,只要阉了的就称太监,已是晚明及清朝时的事了。蔡伦是宦官,他又生在东汉,也
    12-30 宦官
  • 宦官做内线奇袭皇宫 农民起义也玩宫廷路线
    斩首汉灵帝:张角的原计划是要来个中央突破、四面开花。众所周知,黄巾起义的爆发,其实是因为一次突发事件,张角派去联络洛阳城中内应,结果泄露身份被捕,以至于全盘计划破产,不得不来个星夜举兵。那么,大贤良师的原计划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便不得不提到
  • 导致唐朝历史上宦官当权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在唐朝的发展历程当中,宦官当权是一个最大的特色。在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的宦官能够拥有这样的地位,可以公开的干预朝政,甚至是当时的一些朝廷官员都在地位上和宦官相差很大,那么唐朝宦官当权有哪几位?唐玄宗时期,一名叫做李辅国的宦官进了宫,在太子的成
    12-29 唐朝
  • 刘宏 管宦官叫爹妈的东汉皇帝汉灵帝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的一天,在百官隆重的迎接仪式下,一辆豪华的青盖小车载着一个12岁的孩子缓缓地驶入皇宫。这个孩子名叫刘宏,他是解渎亭侯刘苌的儿子,汉章帝的玄孙,即将成为东汉的第十一个皇帝,这就是汉灵帝。说起来,汉灵帝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完
  • 明朝宦官郑和下西洋究竟为何 真相至今不明
    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是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被明朝官员刘大夏隐藏而失踪了。刘大夏(1436—1516),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清廉,但思想保守,因反对郑和下西洋,就将郑和绘制的航海图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