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蒋介石为何用武力手段拿下爱国将领龙云?

   2020-05-2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945年10月2日,日本宣布投降不到两个月,云南省首府昆明却传出激烈的枪声——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部署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发动兵变,以武力手段解除了云南王龙云的武装,并将之挟持到重庆。蒋介石为何在抗战刚刚胜利之际,就迫不及待地

1945年10月2日,日本宣布投降不到两个月,云南省首府昆明却传出激烈的枪声——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部署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发动兵变,以武力手段解除了云南王龙云的武装,并将之挟持到重庆。

蒋介石为何在抗战刚刚胜利之际,就迫不及待地向龙云动刀?

我们知道,虽然在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之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就在完成了全国统一。但是,这种统一只是名义上的。蒋介石国民政府控制的区域之外,还存在众多的地方军阀。比如东北的奉系军阀张学良,广西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广东的粤系军阀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四川的川系军阀刘湘,以及云南的滇系军阀龙云。

龙云是云南省恩安(今昭通县)人,他少年时代就学得一手好拳法,颇有侠义心肠,与卢汉、邹若衡并称为“昭通三剑客”。1911年,27岁的龙云加入滇军。次年,进入著名的云南讲武堂学习——朱德也是讲武堂毕业,说起来,龙云还是朱德的学弟呢。

1927年,龙云担任第38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代理主席。云南进入了“龙云时代”。在抗战时期,龙云拒绝了汪精卫的拉拢,投身抗日洪流。龙云将滇军组建成第60军,出云南参加抗战。第一战即台儿庄战役,60军英勇杀敌,牺牲惨重。

龙云发电鼓励60军继续奋勇杀敌:“六十军英勇作战,望滇人继续努力。”

在抗战中,滇军先后出现在鲁南、武汉、湘北、赣北及滇南等抗日前线,参加了一系列大规模会战,滇军将士“忠勇奋发,一往无前,弹雨枪林,伤亡枕籍”。数字显示,抗战8年,龙云总共派出40万滇军奔赴前线参加抗战,伤亡约10万人。此外,还征兵5万人,送到其他部队参加抗战。

当时,整个云南省的人口总数不过900万人,就有45万滇军先后参加抗战,而且是自带干粮,说明了在龙云的统帅下,云南对抗战的支持和牺牲是巨大的。

抗战时,龙云还做出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贡献,那就是修建滇缅公路。我们知道,抗战时期,日本为了扼杀中国的抗日事业,利用控海权封锁了中国沿海地带,阻止其他国家援华物资进入中国。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议,修建滇缅公路,打通西南方向的外援入口。

蒋介石同意了龙云的建议。

于是,从1937年12月开始,龙云积极组织施工。云南省政府征调大量民工,平均每天在施工现场的民工有15万人,最多时达到30万人。为了加快工期进度,龙云给云南省各县的县长下了死命令:“滇缅公路必须如期完成,否则自己带着手铐来见。”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施工期间,3000多名民工牺牲。因此,这条公路饱含云南各族人民的鲜血和汗水。

滇缅公路成为了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在抗日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滇缅公路,进入大西南。

但是,虽然由于共同的抗日事业,龙云和蒋介石走到了一块,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矛盾。一方面,龙云虽然倾其所有支持抗战事业,但他决不允许蒋介石借机染指云南,威胁到他在云南的“独立王国”;另一方面,蒋介石虽然很感激龙云对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但他也试图进一步控制云南,奠定更稳固的大后方基础。

这样,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尖锐的冲突。比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云南西部,中央军关麟征部、杜聿明部和宋希濂部等先后进入云南。而滇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调出云南在前线抗日。龙云感觉到被中央军吞并的危险,不顾地方不得建正规军的命令,迅速组建了8个步兵旅,以此来抗衡中央军。

龙云和蒋介石的另一个矛盾,是龙云为了自保,与中共抗日力量保持联络,龙云与周恩来、朱德等人关系良好。抗战时,蒋介石在各地多次制造反共摩擦,只有云南在龙云的控制下没有发生反共摩擦。这引起了蒋介石的猜忌。他专门在日记中记载,“对陕北中共与滇龙应加注意”。

如果说抗战期间,龙云和蒋介石因为共同抵抗侵略,不至于最后撕破脸。到了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就要腾出手来“收拾”龙云了。

1945年初,蒋介石两次召见杜聿明,要他“解决龙云”。杜聿明回到昆明后,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和模拟演习。

1945年10月2日,按照预先部署,蒋介石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免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主席职,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同时出动驻扎在昆明的国民党中央军,将龙云困在五华山。

蒋介石指示杜聿明,万一龙云不服从命令,就集中火力轰击龙云居住的五华山。

杜聿明与龙云私人感情颇为不错,不愿意加害龙云。他提出,轰击五华山,会波及云南大学、西南联大的安全,引起学潮,在政治上造成极端不良影响。蒋介石听了,只好作罢。

随后,在何应钦、宋子文等人的劝解下,龙云离开五华山,前往重庆。

蒋介石终于成功将龙云的“云南王”拿下。但是,这件事做得太不光明,埋下了隐患,滇军将领深感不服。以至于后来的1949年,滇军高级将领卢汉在昆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

 
标签: 将领 蒋介石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古代将领为什么要披披风 古代将领为啥要披披风
    古代将领为什么要披披风 古代将领为啥要披披风
    1、首先,系披风是为了防寒保暖,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披风流行于明代,是一种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的防风外衣。形制大多是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后来披风还出现了立领对襟的样式,这在一些古代画像中经常可见。所以披风一开
  • 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将领都有哪些 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将领介绍
    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将领都有哪些 历史上著名的女
    1、妇好,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商王武丁的首任王后,商朝最高军事领袖。战争女神、胜利女神和幸福女神。是一国之后又是一方诸侯的唯一人。2、冼夫人,史上最全能完美的女性军事领袖历跨梁、陈、隋三朝。官位:中郎将。爵位:谯国夫人。因以下之“牛”,被周总
  • 秦国将领桓齮的故事 历史上桓齮是怎么死的
    桓齮,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知名的将领,桓齮作为秦国大将,在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道路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的一生记载不多,而且因为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留下来的资料就更加少了。桓齮的记载很少,其中最值得令人深思的就是他和李牧之间的胜败关系了。
    12-31 将领
  • 八路军将领包森如何在抗战时期让日本天皇胆寒?
    1938年6月,包森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在包森指挥的漂亮仗中,智擒日本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可谓影响最大的一次胜利,日本朝野也为之震动。夏伯阳(亦译为恰巴耶夫),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将领,胜
    12-31 将领
  • 颇具争议的将领袁崇焕真的是死于反间计吗
    袁崇焕是明朝一位颇具争议的将领,即使是死后数百年,人们对于袁崇焕是忠是奸仍然议论纷纷。袁崇焕本是明朝一位受到万人敬仰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为官为将的时间了,袁崇焕为了百姓国家付出了很多。但是,就是在抵御皇太极进犯明朝边界时,皇太极抓住了明朝内
  • 中唐最强将领李晟号称“万人敌”终却敌不过它
    正如唐德宗李适本人一样,大唐到了他手上时,已经是在矛盾中走向衰弱。德宗在位期间,对外联合回纥,南诏等打击吐蕃,创造了一定意义上的有利环境,但是也只是一定而已,大唐早已不能一家独大了。这会儿不单是外患连连,就算在大唐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藩镇尾
  • 明朝将领胡大海简介 明朝将领胡大海怎么死的
    胡大海简介胡大海简介上提到胡大海字统甫,祖籍在泗州的虹县,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人。胡大海是一名武将,曾官至右翼统军元帅,1362年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追封为越国公。胡大海的相貌是身长铁面,看起来很是勇武。朱元璋最初起兵的时候胡大海就在滁阳
    12-30 将领明朝
  • 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夏侯惇怎么死的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开国元勋,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
  • 丁奉怎么死的?三国时吴国将领丁奉活了多少岁
    丁奉怎么死的?三国时吴国将领丁奉活了多少岁丁奉(186-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将领。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东
  • 王凤山将军 晋绥军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王凤山,字鸣岐,1906年生于五台县沟南乡东寨村,出身贫寒之家,毕业于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1942年任晋绥军暂编45师师长,后任34军代理军长。同年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年仅36岁。晋绥军究其实质,和西北军、东北军一样,是一支军阀部
    12-29 将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