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20-02-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著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课文版《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被其豪气和正义所吸引所感动。显然,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作者很

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著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课文版《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被其豪气和正义所吸引所感动。

显然,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刚烈,很硬气。故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笔者对他的一生做了些探研,结果发现他正是这般的为人。

据百度介绍,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怎样实践自己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诺言的呢?若提及其人其言其事很多,我们只能举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正气凛然。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说其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试想,没有一身正气凛然,没有一副铁齿铜牙,焉能有此效果?

两袖清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独断专行,结党营私,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俨然形成每逢朝会,凡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的“怪事”。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为何不意思意思?也利讨得些许好处。于谦潇洒地甩甩自己的空袖子(古人往往将物品收在袖中),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绢)帕蘑(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此,此事成为官场热门话题,渐渐演变为“两袖清风”成语的来历。

以国为重。“土木之变”后,许多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后来,于谦还建议:“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严防敌人来袭,结果正由于准备充分,防御得当,也先无奈,不得不讲和。于谦乘机,派人把上皇接了回来,功不可没。

奸人所害。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尤以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一干人为最。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以“谋逆”之罪名,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就在皇帝对是否杀于谦还有犹豫之际,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允诺,命人在正月二十三日将于谦押往崇文门外斩杀,还抄了家(却发现“家无余财”)。

于谦死后不久,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数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冤屈始得以真相大白。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被平反,孝宗皇帝还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 “旌功祠”,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史料,清楚地看出于谦,确实用自己的言行和热血,很好地实践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他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观念、坚持原则不妥协的风骨、为官“两袖清风”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标签: 于谦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朱祁镇复辟后为何要杀于谦 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
    古代皇帝,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位子,因为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所以皇帝总是担心有人会来抢夺自己的地位,对于臣子的戒备也就更深。明英宗朱祁镇在夺回自己的皇位后,为什么要杀于谦,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吗?两次称帝的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朱祁镇复辟后为何要杀
  • 石亨和于谦有什么关系 石亨为什么要害死于谦
    石亨害死于谦于谦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是当时难得清明的官。但是,中国古代的清明之官结局都惊奇的雷同。都会被一些不实在的罪名处死。于谦也是如此。于谦在生前是明明白白,一身清明,但是,他的死却是不明不白的。他是被小人联合害死的。在蒙古族瓦剌部进
    12-08 于谦石亨
  • 明朝名臣于谦故居在哪 于谦墓在什么地方
    明朝于谦故居明朝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长大,所以明朝于谦故居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明朝于谦在进入明朝廷之前,一直都在此读书学习。从外观来看,明朝于谦故居是典型园林式结构,砖墙和青瓦呈现了明清建筑特色。公元1466年,明孝宗
  • 明代史上最没争议的忠臣于谦明英宗却为何要杀他
    明代历史上有一位最没争议的忠臣,却因为卷入两兄弟争夺皇位的阴谋之中,而被残害致死,他就是于谦。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失去皇位,后历经曲折返回大明后,却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过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生活。应该说哥俩的矛盾,至此已完全
  • 明朝文人气节之冠于谦 只手降大明从危机拉回
    明代于谦是谁《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
    11-13 于谦明朝
  • 明英宗被俘之后 于谦是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的
    朝中前期,蒙古的瓦剌部兴起,其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统治着西起阿尔泰山,东到辽河,北至贝加尔湖,南抵明边的广大地区。这个野心勃勃的蒙古汗王一心想再建一个大元。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诈称3000人到明王朝贡马,宦官
  • 解密南宫复辟 明英宗为何残忍处死功臣于谦?
    最早参预夺门密谋的分别是都督张靰、武清侯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然后在太常卿许彬的指点下,找到徐有贞。夜里四鼓时分,石亨一伙打开宫门,放进去一千多名士兵,然后从里面锁上宫门。此前,徐有贞已经掌握了各个宫门的钥匙,一切妥当之后,徐有贞把全部的钥匙悄
  • 于谦是怎么死的?民族英雄于谦死于谁之手?
    于谦是怎么死的?明宣宗去世后,刚满九岁的皇长子朱祁镇即位,史称英宗。英宗宠信太监王振,酿成了土木之变,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兵部侍郎于谦为了断绝瓦刺利用明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阴谋, 建议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 解析如何评价明朝被誉为救时宰相的于谦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
  • 明朝秘史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要杀忠臣于谦
    明英宗,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是历史上著名事件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皇帝,而于谦则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一生白衣,自检朴实,两袖清风,是一个难得的忠臣,按理说得此良臣,明英宗当可效仿唐太宗与魏征,但事实真好想法,据记载,明英宗在复辟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