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张伯行廉洁自律 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

   2020-12-0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

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

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会,人皆喜之。张伯行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常用度,大多从河南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无锡县令每日送来的惠山泉水,是他享受的最大馈赠。但当他得知,这些泉水全是科派百姓运送,就坚辞不受。

守正不阿:不逢迎媚上,不滥权欺下

清代的官场,上下级之间馈送成风,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张伯行对这类“潜规则”深恶痛绝。他初任江苏按察使时,依陋规要给总督、巡抚等上司馈送“见面礼”,大约需白银4000两。这几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禄。不贪污从何而来?张伯行说,我做官不取民一钱,怎能置办这种陋规!他赠送上司和同僚的见面礼,只是家乡的土特产,不值几个钱。督抚大员心怀怨恨,皆谢绝不受,张伯行却我行我素,心怀坦荡。

张伯行出任过很多要职,尤其是做封疆大吏时,位高权重,其僚属门生等携礼拜谒,他都一律谢绝。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榜于官署、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这篇包含六个“一”的拒礼檄文,传颂甚广,被收入清代许多文集、笔记,人皆誉之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关心民瘼:“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

张伯行为官两袖清风、廉名满天下。但清廉之外,他为官恪尽职守,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德才兼备,政绩卓著,使他真正成为一代名臣。

治理黄河水患,是张伯行走向仕途的起点。张伯行的家乡河南仪封县城(今河南兰考),距黄河故道不足三里,常受洪水的威胁。康熙三十八年夏,黄河泛滥,洪水涌入城内,情势万分紧急。当时居家读书的张伯行当机立断,招募民工,筑堤截水,救仪封城于危难之中。河道总督张鹏翮视察他所修筑的河堤后,大为惊奇,向朝廷奏请张伯行参与治河。张伯行参与当地治河工程,先后督修黄河南岸河堤200余里,筹划水道,使蓄泄得宜,漕运畅通。因他尽心河务,勤敏办事,为人诚实,卓然有守,又被推荐去山东济宁道治理水患。到任后,他清理财库弊政,革除陈规陋习,每年为河库节省数万金不当开支,保证了治河工程的财政支持。他总是出现在治河的一线工地,亲自督理工程,终使水患消弭,重现沃土肥田。

民以食为天,官以民为本。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原则。张伯行为官,总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到济宁上任时,当地正发生大饥荒。面对灾情严峻,他首先从河南家中运来粮米、赶制衣物,免费分发,以解灾民燃眉之急;然后一边申报朝廷,一边发放仓谷两万余石救济灾民。当地巡抚指责他擅动仓谷,张伯行争辩说:灾情重大,如不急加赈济,灾民性命不保,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假如因擅动粮谷而问罪官员,恐怕以后官员们都以此为戒,只求自保,不顾百姓性命,流弊更为巨大。

张伯行这种为民造福的实干精神,在福建巡抚任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赈济灾荒,平抑米价,设置社仓,储备荒年;广设学校,修建义塾,培养人才,刊刻书籍。同时,他整治属吏,奖廉惩贪,镇压豪强,打击恶吏,一时间官吏士民竞相奉法,社会秩序井然。又毁淫祠数百所,裁减僧尼,不到三年,福建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政绩充分显示出张伯行的行政能力,受到了士民赞誉,称他“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

砥砺道德:“居官极为清廉,最不易得”

张伯行自幼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家学家教深厚。他熟读经史,深知“官无大小,在得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作为士人,他在野时民胞物与,心怀天下,砥砺道德,培养能力,出仕后廉洁奉公,实政为民。儒家自律、诚敬之道,对张伯行的为人、居官有深刻影响。他回答康熙皇帝的褒奖时说过:父亲当年常常训诫我,当以廉洁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是不孝。这种清廉耿介,得罪了不少上司,但康熙皇帝十分赞赏他“居官极为清廉,最不易得”。

康熙第二次南巡经过江苏时,曾召集训谕地方官,不但亲自保举张伯行,而且当场升他为福建巡抚,并勉励他说:“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坏法,天下笑朕不识人。”张伯行遭人陷害,将被革职之时,康熙帝却依旧信任其人品官品,特加保全:“如此清官不为保全,凡为清官者何所赖以自安?”并且常以张伯行为表率,号召大臣们向他学习,“当惠爱百姓,如张伯行为巡抚时,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也。”

 
标签: 名臣 清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曾国藩简介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
  • 汉朝名臣汲黯:敢当面数落汉武帝 假传圣旨赈灾
    汲黯生活在“汉武帝”时代,是「黄老思想的」实践者,更是敢於直谏的名臣!“汉武帝”固然是位事功显赫的名君,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也是尽人皆知。在他面前敢於直谏的人为数不多,汲黯就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物之一。我们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汲
  • 揭秘历史上的北宋名臣包拯头上真的有月亮吗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洁是众所周知的。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清廉、刚正不阿,并且非常英勇果断,勇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同邪恶的势力进行抗争,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称呼,后来人们又将他作为神明来进行崇拜,有人觉得
  • 西汉名臣路温舒究竟多爱读书还编蒲抄书?
    路温舒是西汉时期的名臣,生卒年月不详,因为他曾经给汉宣帝上书请求减轻刑罚,所以大致上判断他所处的年代应该是在汉昭帝汉宣帝的那段时间。他一生任职过不少重要的官职,为西汉当时的昭宣中兴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路温舒的父亲是里的一个守门人,所谓的里,就
  •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因何事3次想要自杀?
    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
  • 名臣朱买臣的妻子为何主动要求将其休掉?
    《朱买臣传》出自于班固所著的《汉书》,讲述了朱买臣的人生经历。朱买臣是西汉吴县人,自幼爱好读书,即使家庭条件非常贫困,朱买臣依然坚持日复一日的做学问。朱买臣四十多岁的时候,妻子崔氏嫌弃朱买臣没有本事,便和他离婚。汉文帝登基后,同县人严助将朱
    12-28 名臣
  • 王嗣宗轶事 宋初名臣王嗣宗何以被讥为“手搏状
    北宋政坛上,有个闻名遐迩的“手搏状元”——王嗣宗。王嗣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状元。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也就是大宋开宝八年,太祖赵匡胤开科选仕。各路学子经过严格的笔试筛选后,只剩下十几位最优秀者,被宣入皇宫,站立在金銮殿
    12-27 名臣状元
  • 三国名臣程昱为什么会吃人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初平三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
    12-27 名臣三国
  • 从买官到一代名臣 李卫为何能被雍正赏识宠爱?
    看过电视剧《李卫当官》的朋友一定对李卫的印象非常深刻吧。徐铮扮演的李卫,幽默诙谐,滑稽聪明,而且处事能力极高,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跟大家聊聊历史上的李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历史中的李卫是个富二代,江苏铜山人,公元1681年出生,李卫年轻
  • 名臣司马光也“光盘” 请客不多点菜 赴宴总打包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