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父亲连考17次中秀才 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2020-09-1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草根家庭,其祖上一直重视读书,代代都有机会在私立学校接受“之乎者也”的教育,但素无鸿儒显达之辈。到了曾国藩父亲这一辈,曾氏家族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取得了“零的突破”——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很刻苦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草根家庭,其祖上一直重视读书,代代都有机会在私立学校接受“之乎者也”的教育,但素无鸿儒显达之辈。到了曾国藩父亲这一辈,曾氏家族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取得了“零的突破”——

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很刻苦,但无奈智力平平,连续16次应试都名落孙山。43岁那年,他在第17次考试中取得“秀才”学位。

您可不要小看这一成绩。因为这是曾麟书一生的最高学历,也是湖南曾氏家族追求功名的“零的突破”,实属不易!要知道,从曾国藩的太高祖曾贞桢算起,曾家通过读书追求功名的时间,已经历了500多年!所以,我们还是对学业有成的曾老先生表达最热烈的祝贺吧!

然而,曾国藩父亲43岁中秀才的历程,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一、出人头地,何其艰难!

自古以来,要想出人头地,可不是件简单事。曾老先生读了一辈子书,作别青春华年,穷尽大半生精力,在43岁大龄之时才弄了个有名无实的秀才头衔,不可谓不难!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一马当先,出类拔萃,同样是很不容易的。“高考”也好,“公务员考试”也好,都类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之激烈,希望之渺茫,并不比200多年前逊色多少。放眼各行各业的战线上,要想出人头地,就要不怕艰难困苦。在困苦中超越自我、练就内功,拥有职场、市场或官场终极必杀技,才能笑傲江湖。

二、如何面对历来残酷的人才制度?

和曾老先生同时代的清代诗杰龚自珍叹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14个字中,充满了科举时代读书人的全部无奈和期待。

越是顶尖的交椅,越是稀少。科举制下,能在一个小县城考上秀才也是很荣光的。而能考上举人、进士、贡士、进士中的探花、榜眼乃至状元的学子,就依次越来越稀少了。古今中外的人才制度体系,无不遵从“金字塔”的构造模式。不管历朝历代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选拔人才,人才制度都是残酷的。一味地抱怨社会的不公平,除了排解内心的牢骚,并无实际益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残酷的人才制度面前,要具备客观、冷静的心态,用平常心看待平常事,积极参与各种竞争,才能适应竞争的潮流。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

封建时期,生产以农耕为主,就业和创业门路相对狭窄。在那个年代里,普通老百姓要想把事业做大做强,基本上只有三条路可走,可以概括为:地、武、文。一即种地、买地,拓展营业面积,走财主、地主之路;一即参军卫戍,或是加入起义军,靠造反有理起家;一即读书、考试,深化知识,提高应试技能,走科举、仕途之路。

欲走科举之路,须具备以下四点:首先要吃得起饭;其次要对功名有兴趣,耐得住寂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再者要敢于竞争,不言败,屡败屡战;最后要会做人、会做事,识时务。如果不具备以上四条,就别想走通科举这条道,也就没有出将入相的机会。而走上这条道的读书人,如果对这条道认识不清,对自身认识不透,就会吃它的亏,上它的当——终生为其所累,一无所获,甚或穷困潦倒。

曾老先生家庭殷实,但智力平平,他的资质并不太适合封建社会的应试教育。这启示现代人:不论在什么背景下,要想有所发展,都须认清自己的特点和所具备的条件,熟悉所处的位置、行业和时代环境,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才能事半功倍,顺利成才。

四、坚定目标,扎实努力,就能实现梦想!

曾氏家族认准了读书这条路,也铁了心想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里博取光宗耀祖的功名。曾家不惜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到了曾国藩父亲这一代,才终于整出了些名堂。而今,谁能坚持自己少年时的梦想,经历16次失败,把追求梦想的脚步坚持到不惑之年?

对现代人而言,“学以致用”的古训仍具有勃勃生机。活到老,学到老,但并非要考到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最大化地发掘自己的潜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非片面地追求学历。

 
标签: 曾国藩 秀才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1、曾国藩是曾国藩是清代。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
  • 曾国藩简介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
  • 清朝官史 曾国藩为何不得咸丰帝重用?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
  • 后世对曾国藩评价为何不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
    12-28 曾国藩
  •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因何事3次想要自杀?
    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
  • 曾国藩“北漂”为租房闹心 住房是个很大的问题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朋友王继贤到曾国藩所住的棉花六条胡同拜访。王继贤字翰城,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与曾国藩同为京官,在朋友圈中是著名的“风水大师”。王氏一进曾宅,就连说此地风水不好。京官租房四大特点 注重体面讲究风水京官租房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住
  • 曾预言清朝灭亡的人是谁?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简介
    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了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
  • 揭秘天津教案为何使曾国藩背上卖国贼的名号?
    清朝同治皇帝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天津民众为反抗外来教会的压迫,被迫进攻教会机构,最终导致了数十名外国教徒被杀。事件结束后,清王朝受列强压迫,不得不将犯案的民众处死,处置相关官员,这也造成了人民群众的不满,那么这件惨案的究竟是为什
  • 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治晋日记 可媲美曾国藩家书
    阎锡山经历中国近代政坛上的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几经沉浮,始终不倒。蒋介石称阎他是“晋文公”之类的人物。“中原大战”失利后,阎锡山蛰居大连闭门“做学问”,反思自己从政的经验得失,因而诞生了“只记理”的日记,在此后的岁月里,“记理”成了他的习惯。
  • 曾国藩遗嘱的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
    12-26 曾国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