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生平:忍受“胯下之辱”其中蕴藏何种兵法?

   2020-06-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抱负远大的韩信,理智地选择了胯下之辱,种种考量之外,他从小得到《孙子兵法》的指引,视《孙子兵法》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可不说是重大的原因。胯下之辱,磨炼了韩信的意志,使他能在忍耐的极点冷静行事。在韩信的早年行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胯下之辱

抱负远大的韩信,理智地选择了胯下之辱,种种考量之外,他从小得到《孙子兵法》的指引,视《孙子兵法》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可不说是重大的原因。胯下之辱,磨炼了韩信的意志,使他能在忍耐的极点冷静行事。

在韩信的早年行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胯下之辱。

据说有一天,韩信佩剑经过淮阴街市。街市上的人,多有些狗屠商贩,如同当年沛县街市上的樊哙和周勃一般。手脚勤快养家糊口之人,最看不惯韩信这种破落子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穷得吃不起饭,还酸溜溜地带把剑,实在是讨打。于是,在众人的怂恿下,一位鲁莽少年站了出来,横街挡住韩信的去路,挑衅说:“别看你小子长得人高马大,还喜欢佩剑带刀,其实是他妈胆小鬼。”

韩信没有搭理他。少年更来了劲,扯开衣襟高声喊道:“你小子不怕死,捅我一刀。不敢捅,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众目睽睽之下,韩信一言不发,久久地注视着这位恶少,最终弯下腰,匍匐在地上,从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街市上爆发出哄堂大笑,大家都以为韩信是个窝囊废。

胯下之辱的故事,同寄食亭长、漂母饭食的故事一样,是司马迁到淮阴踏访时收集到的民间传说,生动地传达了淮阴的乡土风貌和韩信的性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伟大的司马迁,最爱这些轶闻掌故,他继续为我们讲述这三个故事的结局,汉帝国建立以后,韩信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找到了三位故事的当事人,分别做了不同的处置。对于漂母,韩信赐以千金;对于南昌亭长,韩信当面指斥他是小人,为德不终,扔给他一百钱;对于当年侮辱了自己的恶少,韩信对部下说:“此人也是一位勇士。当年他羞辱我的时候,我岂非不能一剑杀了他?不过,杀了他并不能扬名天下,因为忍受下来,才有了今天。”说完这番话后,韩信下令,提拔这位恶少作楚国的中尉,负责都城下邳的警卫。

我读《史记》,对于司马迁所讲述的这些历史故事,喜爱之余,又有将信将疑之感。韩信衣锦还乡,赐漂母千金,掷亭长百钱,作为民间传说来解读,是常见的因果报应的故事,一报还一报,容易理解。唯有提拔恶少作中尉的事情,总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胯下之辱的故事,千百年流传,已经成了汉语的常用成语,引申出来的意义,是说一个人只有能够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才能得到一般人所得不到的荣光。遥想当年,韩信匍匐下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从恶少胯下钻过,他那种能忍的功夫,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常人承受的范围。

苏东坡著《留侯论》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东坡的这段名文,本是针对张良说的,不过,将这段话用来解说韩信,也许更为合适。

韩信正是这样的大勇豪杰,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他之所以如此能忍,是因为他心中有远大的抱负。他自视甚高,展望甚远,他舍小求大,忍辱负重。由此推想开去,青少年时代的韩信,究竟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他在淮阴街市上带剑独行的时候,他对未来究竟有何种梦想,在他那年轻的心中,谁是崇拜的偶像?韩信钓台:淮阴是水乡,内外运河、张福河、二河、古黄河等多条水道在此交汇,河道水泽之间,处处是历史遗迹。

韩信用兵,最善用水,多次依水用兵的胜算,都是植根于淮阴水乡的灵气。我整理韩信的历史,深感韩信是志在将帅的人,他自幼熟读兵书,《孙子兵法》他熟读成诵,孙子其人,或许还有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姜太公,就是少年韩信心中的偶像。纵观韩信的一生,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军事生涯,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性情和人生。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了解韩信其人其事的一把钥匙。

《孙子·火攻篇》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是说,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怨恨而贸然作战。合于国家利益就行动,不合于国家利益就停止。简短的话语,将正确行动的原则讲得清清楚楚。重大的行动,不能受情绪的左右,怨愤时的冲动,最是大忌。决定动与不动的根本,在于前瞻性的算计,合于利益就行动,不合于利益就停止。

《火攻篇》接着道:“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意思是说:发怒后可以重新喜悦,怨恨后可以重新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说,明君一定要对此慎重,将帅一定要对此警惕。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道理,就在这里。补充的说明,更为深入明白。喜怒哀乐的情绪,可以变化反复,国破身死的存亡,决然一去不回。两相比较之下,孰轻孰重,孰是表面,孰是根本,一目了然。

俗话说,人生如战场,兵法就是人生哲学。当韩信在淮阴街市受到恶少挑衅的时候,他眼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忍辱负重,匍匐下地钻胯,另一种是任气使性,拔剑刺杀恶少。可以想象,韩信若是选择了后者,他可能在刺杀了恶少之后,被恶少的同党们所杀,或者是成为杀人犯而被官府通缉逮捕,判处极刑。如此一来,历史上将不会有连百万之军,决胜垓下的韩信。韩信也不可能衣锦荣归,在楚王的辉煌仪仗中接受恶少的匍匐礼拜。

抱负远大的韩信,理智地选择了胯下之辱,种种考量之外,他从小得到《孙子兵法》的指引,视《孙子兵法》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可不说是重大的原因。胯下之辱,磨炼了韩信的意志,使他能在忍耐的极点冷静行事。

想来,当韩信在淮阴回首往事时,他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始,就在应对了胯下之辱的挑战。眼前这位恶少,他当年用生命挑战生命,尽管是锱铢对千金,燕雀挠鸿鹄,毕竟是浪掷同样宝贵生命的豪赌。敢做如此豪赌的人,也是一条血性汉子。于是,韩信不但宽恕了恶少,还起用了他。他也许觉得,当年的这位恶少是自己的命运使者之一?

 
标签: 韩信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后为何没有杀羞辱他的无赖?
    很多人读过史记,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据说:韩信少年的时候,经常挎着宝剑在界面上溜达。有个恶少借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
    12-30 汉朝韩信
  • 一代名将韩信 为什么只有善始而未得善终?
    韩信是汉初军事家,自幼熟读兵书,有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为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饭。还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奔项梁,后来就跟随楚霸王项羽,可惜没有被重用。然后又投奔汉王刘邦。起初刘邦看不起韩信,是经过丞相萧
    12-30 韩信
  • 建国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雉为何要除掉大将韩信
    说起韩信这个人,很多人都为其感到惋惜,更深深觉得刘邦是一个卑鄙小人。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但也是一个政治上的低能儿,这一点后来的岳飞与其很相似。汉朝建立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后就先后对韩信下了手,而且一个比一个狠。
  •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韩信及早背叛刘邦另投明主?
    韩信虽然聪明一世,但何方敢说他没有犯过错误呢。身外大将军的韩信,手下肯定会有很多谋士团,替他出谋划策。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蒯通,这个人虽然只出场了两次,但是两次对韩信的一生都很重要。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
    12-30 刘邦韩信
  • 有趣的猜想 韩信穿越到三国会是什么样子?
    他追随谁最好?或者可否自立为王?以他的能力和性格能做到什么位置?最后的下场会怎样?下面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对韩信人物全属性剖析。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生与死都因为萧何,如成语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前者救了他,后者
    12-29 三国韩信
  • 寇骞是谁 寇骞被韩信杀了吗 寇骞是怎么死的?
    电视剧《楚汉传奇》第50集中,韩信被刘邦封为了大将军,便开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显示自己的威力。毕竟,大家都对韩信做大将军很不服气,纵然韩信的话让大家心服口服,但是大家还会不爽的。而这是,刚好寇骞犯了罪,韩信要杀了寇骞,那么,寇骞真的被韩信杀
    12-29 韩信
  • 揭秘刘邦夫人吕后为何一定要杀掉功臣韩信?
    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有一副对联,文仅十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韩信戎马一生,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为汉室打下江山,功勋显著。然而韩信能与汉室结缘,皆源于一知己
  • “汉初三杰”为何仅韩信惨死?是韩信居功自傲吗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12-27 韩信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
    12-26 萧何韩信
  • 为何刘邦当上皇帝 第一个收拾的是韩信
    刘邦称帝功劳最大应该有三个人: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称帝之后,为什么其他两个人都善终,而韩信却惨死,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韩信成为刘邦要收拾的第一个对象在早前就已经埋下祸端,刘邦准备跟项羽平分天下,着手准备西归的时候,张
    12-25 刘邦韩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