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晚节不保的大宋名相寇准:且向樽前听艳歌

   2020-02-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这首包含情色的颓废诗,如今很少有人能想到它的作者竟是寇准。寇准,字平仲,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高中进士,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晋升参加政事,景德元年,即公元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这首包含情色的颓废诗,如今很少有人能想到它的作者竟是寇准。寇准,字平仲,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高中进士,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晋升参加政事,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出任宰相。寇准写诗也写词,诗词的风格都很婉媚,没有什么阳刚之气。

说起来,大宋王朝向来不乏名相,但如寇准这样的能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相还是为数不多的。寇准一生为官40年,清廉正直,谋事有方,以民为本,政绩卓著。在朝廷四居相位,先后辅佐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安邦治国,功名远扬,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及彪炳青史的一代名相。

寇准出身书香门第,不仅胸藏治国之才,而且聪慧机敏过人。早在7岁那年,他与父亲登临险峻的华山,作了一首吟咏华山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崭露头角,深得其父的好评。但诗文并不是寇准的强项,相比较而言,还是他偶作的几首小词更出名。他在陕西渭北一带任职时曾写下一首题为《阳关引》的送别词,构思新颖,意境开阔,情调温婉而不哀艳,被《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为“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其词曰:“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一首“阳关”送别诗,名为《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寇准这首送别词,即化用此诗的意境,改七律诗为长短句式的词,感情一起一伏,曲调跌宕多姿,更适合弹唱。

众所周知,寇准为人刚直不阿,敢于言事。宋太宗赵光义曾赞叹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由于在抗辽功高,晋升宰相,万民景仰。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但是,寇准晚年却居功自傲,生活奢侈,追求新潮时尚,喜好歌舞酒宴,狂放不羁。每宴强人豪饮,同僚苦不堪言,竟有因此丧命者。寇府家宴时,歌舞狂欢,灯火辉煌,甚至厕所、马厩里也一片灿烂。有时甚至灯烛齐明,火树银花,通宵达旦地盛宴狂欢,他举金盅独酌,而令众歌女歌之,舞之,以侑酒助兴。

·电视连续剧《大宋奇案之狸猫换太子》的精彩剧照。

每当寇府的歌舞晚会结束后,寇准都会慷慨地对演员进行赏赐。为了劝诫,他的一位名叫蒨桃的侍妾曾作题为《呈寇公》两首诗赠给寇准。其第一首诗曰:“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做为侍妾的蒨桃,因出身寒微,地位卑下,而十分体恤民情。她带着悲天悯人的善良,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在诗中表述了得到“一束绫”的歌女尚觉赏赐轻微,而那织绫的劳苦妇女在灯烛小窗下不知要“几度抛梭”才能“织得成”呢?

当时,这一首《呈寇公》诗传诸天下,但第二首则鲜为人知:“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娇姬一曲歌。”不难看出,这第二首诗是对第一首诗的深化,极写织女生活之苦:冷风凄冽,衣裳单薄,只有一次次呵着热气来暖暖冻僵的手,幽暗的小屋里那轧轧响的织机真像寒意森森的冰河。腊月天短,一天也织不满一尺绫啊,如此辛劳之所获,又何以比得上那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呀?!

这本是披肝沥胆的肺腑之言,怀着切肤之痛对寇准的穷奢极侈进行劝谏,警悟身居高位的重臣要顾念民间疾苦,此可谓至真至爱的铮铮之言。两首诗虽一语中的,入骨三分,但却怨而不怒,朴实挚切,堪称寓真情于讽喻的抒怀佳作。然而,得到的回音是什么呢?不料寇准竟不以为然地回应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蒨桃身为相府侍妾人微言轻。寇准则不顾一切我行我素。他只感到那宦海沉浮,岁月之流驰急若奔梭,因此什么也不要管、不要问,依然畅饮美酒,聆赏艳歌,在歌里舞里酒里梦里及时行乐。据《笤溪渔隐诗话后集》中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记载:“公(指寇准)自相府出镇北门,有善歌者至庭下,公取金钟独酌,令歌数阕,公赠之束彩,歌者未满意。蒨桃自内窥之,立为诗二章呈公云云……”

寇准这样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生活作风注定要成为政敌攻击的对象。最终,寇准丢掉了宰相一职,被贬到了遥远的雷州担任地方官员。寇准被贬岭南,经杭州,跟随身边的蒨桃病危之际,嘱咐寇准:“妾必不起,愿葬我于天竺山下。”寇准执其手,泪语呜咽,大为哀恸。蒨桃死后,寇准遵循她的遗愿,把她葬在了西子湖畔的天竺山下。

清代诗人陈文述在《天竺吊蒨桃墓》诗中说:“流传讽谏新诗在,寒女机窗感鬓鸦。”并把她誉为“妾媵中能诗谏者”。曾以诗谏而名世的灵淑之女蒨桃,死后被安葬在风光秀丽的西子湖畔的天竺山下,也许她纯净的心就像清波明月一样,成为人们看不见而能感觉到的风景中的风景。这样一个女子,适合在芦花似雪,漫天飞扬的时候怀念。

 
标签: 寇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澶渊之盟后的宋真宗为什么渐渐疏远寇准?
    1004年,辽圣宗奉了萧太后大举攻打中国,深入内地。搅得人心惶骇,都想避乱。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是群臣给到的对策中除了逃只金陵,就是躲避到成都。当轮到宰相寇准发言时,寇准道:臣要把献策避地的人先杀了,把他的血衅了鼓,然后北伐!陛下若
  • 解析 寇准背靴显才智 王旦与寇准的不同之处
    寇准背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他才智过人,是一位生性耿直的好官员。寇准十几岁便考取进士进朝为官,深受皇帝与百姓的赞赏。年轻的时候官路还算平顺,步步高升。但是到了中年之后,随着官职的不断提升却一再遭受奸人所害,曾经两次任相国,但晚年被贬死于异
    12-24 寇准
  • 古代法制故事 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
    12-23 寇准
  • 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
    12-16 寇准
  • 揭秘:只因为官忠直一代名臣寇准最后客死异乡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忠臣们为辅助君王恪尽职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们往往命运多舛。本文述说了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们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
    12-07 寇准名臣
  • 野史寇准为何会被百姓演绎成简朴的清官
    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场的:“头戴的纱帽翅,可能年头太多了,又旧又破,有一个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而寇老
    12-01 寇准
  • 北宋寇准的另一面 常在皇帝面前说同僚坏话
    北宋王旦以雅量著称,特别有一种大度能容的“宰相风度”,他总是对己严,待人宽,时时把别人放在内心最重的位置,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在历史上,王旦不仅为我们树立了为官的标杆,更展现了一种为人的境界。王旦当上了宰相,亲朋好友都很高兴,都觉得
  • 宋太宗好用老成官员 寇准被迫吃药扮老大爷
    宋太宗作为赵家王朝的董事长,做事喜欢亲力亲为,尤其热衷面试新员工。跟现在的用人单位喜欢年轻能干的员工不一样,这个自小在危机四伏的皇室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老爷子,坚定地秉持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观念,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极为苛刻。即便他们才高
  • 寇准只因娶了一个老婆 惹得赵光义大发雷霆?
    寇准作官不懂得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被贬谪毫不稀奇了,为立储的事情,宋太宗从地方将寇准召回,委以重任。寇准年轻气盛,因为在立储之事上有定策之功,圣眷优渥,在朝堂上风头一时无二。进入中央决策层的寇准担心自己年轻不能服众,琢磨援引同僚,在朝中增加
  • 北宋七品小官冯拯是怎样扳倒副宰相寇准的?
    北宋至道二年(996)七月,宋太宗在南郊祭祀天地。按照惯例,郊祀礼成之后,中外官员皆应加官进秩。当时的宰执包括宰相吕端,(副宰相)参知政事张洎、李昌龄、寇准。四人之中,寇准年龄最小(35岁),但是年轻有为,最得太宗宠幸。而吕端(61岁)、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