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 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2020-08-2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寇准是一个让皇帝又爱又恨的人物,他才学很大,见识也非凡,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有办法。但牛脾气也很厉害,常常是梗着脖子与皇帝对着干。把他几次贬出京城,又几次召回,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耿直之性不改。也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一代名臣的风采。一、

寇准是一个让皇帝又爱又恨人物,他才学很大,见识也非凡,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有办法。但牛脾气也很厉害,常常是梗着脖子与皇帝对着干。把他几次贬出京城,又几次召回,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耿直之性不改。也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一代名臣的风采。

一、诚实正直,性情刚烈

寇准从小就是个有为少年,学习刻苦,不浪费时光,通晓《左传》、《春秋》等名著,对儒家的经典《论语》等更是精通。勤奋学习的结果,不仅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培养了他诚实正直的良好品质。

公元980年,寇准十九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宋太宗选拔人才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年龄大一些的,大概他是觉得年龄大的人稳重会办事。既然皇帝喜欢,那些考生也就纷纷投其所好,一些人总是故意把自己的年龄说大一点,反正当时的户口登记也不怎么完备。寇准是真有才学,但十九岁就考进士实在是有些小了点。早在唐朝时就有句话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五十岁的人能中进士已经不错了,十九岁的黄口小儿就要考进士,听着都让人觉得玄乎。有人就出主意了:把年龄改大一点吧,改大些中选的机会就多一些了。可是,寇准脖子一梗:我正是积极追求进步的时候,怎么能做欺骗君王的事呢?考得中就中,考不中接着再考,做假的事是万万不行的。好在太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年轻就将他归入另类,而是很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他顺顺当当的考中了进士。

中进士之后,他先当了一段时间的京官,接着就外放去做地方官,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又回到了朝廷。到了989年,在一次单独对太宗皇帝的工作汇报中,因为说的话过于坦率,提的意见尖锐,话刚说到一半就惹得太宗皇帝很不高兴,生气站了起来,要转身回内宫。可是,寇准没把皇帝老子的发怒当回事,而是用手拉住太宗的袖子说:您请坐下,别急着走,我的话还没说完呢。坚持把该说的都说完,该提的意见都讲透,并得到太宗肯定的回答后才退下。

寇准的这一手,让太宗感到很意外、很震惊,也很高兴,他毕竟是一个明事理的皇帝,知道寇准是出于一片忠心,是为了大宋的江山。所以,不仅没怪罪他,还对众人夸奖说:我得到寇准这个贤臣,好比是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太宗的夸奖使寇准受到了鼓舞,也使他坚定了凭着一腔忠直的信念、为大宋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决心。此后,寇准的直言相谏、直言抗争伴随了他的一生,与皇帝吵,跟同僚吵,常常是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搞得有人恨、有人怕,有人让着他、有人使绊子害他。他也因此多次被贬出朝廷(当然,贬了之后再召回,在眼前时烦他,不在身边时想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但他毫不后悔,更不收敛和改变。以至后来太宗皇帝都很有些伤感地对他说:“耗子麻雀都能知道人的好意,你就不明白我对你的栽培与器重么?就不能改改你的臭脾气么?”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寇准依然故我,不管是让他当宰相还是降他的官,都决不去曲意逢迎,真宗皇帝也只好无奈地说:“寇准的刚烈个性,一点也没有改变啊。”

二、虚怀若谷,光明磊落

对皇帝,对同僚,寇准决不肯妥协,是因为他认定自己没错。而对下属,寇准却绝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而是大度虚心。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了一则趣事,说寇准刚当上宰相时,消息传到全国,担任益州(今成都)刺史的张咏对下属说:“寇准是个了不起的奇才,只是学问水平还有些欠缺。”不想这话被一个惯会溜须拍马的小人记住了,正愁巴结新任宰相没有门路,拿着这个小报告岂不是很好的敲门砖?于是,很快的就把张咏的议论报到了寇准那里。不曾想寇准不但没有对张咏产生忌恨,反而对敢于大胆指出自己不足的张咏很是佩服。那位打小报告者自然是事与愿违,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后来,寇准被贬官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正好碰上张咏从益州调回京师路过陕州,寇准得知后,在任所设盛宴款待张咏。吃饱喝足,张咏要走时,寇准又亲自把他送到城外,并拉着张咏的手十分真诚地问:“张兄是一个对人对事有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的人,有什么对我教诲的吗?”张泳对寇准的这种胸怀很是感动,觉得不能不说可又不能明说,就慢慢悠悠地说:“你读一读《汉书》的霍光传吧”。寇准当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回去后找到《霍光传》一字字从头读到尾。当看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突然明白过来,说:“这就是张老兄准备对我说的道理了,是希望我多读些书啊。”寇准也顺便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虽然在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可是,毕竟步入官场的时间太早,公务忙碌,竟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好在张咏及时提醒和点化,此后,寇准果真踏踏实实地读了许多书,使自己的学问水平有了一个飞跃,对人对事也看得更加透彻,治理国政的才能更高了。

面对批评,寇准这种闻过则喜,努力改正的态度,不仅在当时传为佳话,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对待那些阿语奉承之徒,却一点也不给面子。

真宗皇帝执政的后期,很宠信大臣丁谓。这丁谓是一个很会看人下菜碟的人,他把真宗皇帝哄得高兴,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为了自己利益的需要,丁谓又猛拍寇准的马屁。极力想把寇准拉到自己一边。在一次宴会上,寇准酒喝的高兴,不小心在胡须上沾了些菜汤,丁谓看到后,马上起身过来用自己的衣服替寇准把胡须擦干净。对这种明显拍马的举动,如果是放在别人身上也就过去了,甚至还会觉得很高兴,很有面子,因为丁谓可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啊。但寇准就是寇准,斜着眼对丁谓说:“你的官也不小了,也算国家的重臣了,顾忌一下白己的身份吧,不要做这些溜须拍马的事好不好?”说的丁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下不来台。

被人骂了没关系,只要你骂的对,就虚心改正,这一点,能做到的人虽然不多。但总还是有的。而在别人拍马屁时抬起腿来踹上一脚,况且这拍马屁的人还是一个副宰相级别的皇帝宠臣,能够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但这正是寇准刚烈个性的最好体现,也是他嫉恶如仇、诚实正直、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写照。

三、力主抗辽,有勇有谋

1004年,寇准当上了宰相。他的这个宰相地位,是在外敌入侵的形势下临危受命的。

北宋与契丹,是一对老冤家了。契丹在北方建立了辽国,兵强马壮,总想着到大宋朝的地盘上捞些好处,经常派兵进入宋朝边境地区见人杀人、见物抢物。偏偏宋朝的军队不行,打不过人家,只好是步步的退守。到了这一年,从种种迹象判断,契丹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了。宰相毕士安向真宗皇帝推荐寇准当宰相,说只有他才能扭转局面,保家卫国。真宗也早知道寇准的才名,也早想让他当宰相,只是顾忌他的个性太刚直,怕当上宰相后自己控制不了,才一直没有任命。现在既然形势需要,那就下任职通知书吧,所以寇准才在八月份当上了宰相。

到了九月,辽国皇帝果真是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兵锋所指,宋军除了退却,基本是束手无策。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那些平安日子过久了的大臣们一片慌乱,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到南京去;主管全国军政事务的枢密副使陈尧史是四川人,劝真宗避到成都去。真宗皇帝听了这些没骨气的话,心里也没了底,召见寇准商量对策。寇准也早就听说了这些议论,对真宗说:“给陛下出逃跑主意的人,简直就是卖国贼,应该拉出去砍了。”接着又给真宗详细的分析了战场形势,说别看辽军攻势猛烈,他们深入到我们的地盘上,猖狂不了多久;也别看我们的军队暂时失利,实力还是有的,只是现在指挥有些问题。如果您亲自出征,鼓舞士气,我们再周密部署,一定能打退辽兵;如果放弃首都向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呆在江南也不保险,国家也会保不住。

宋真宗听了这样一番话,觉得有道理,决定亲征,让寇准随同指挥。可是,当大队人马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南城(黄河故道南岸)时,听说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先停住不要过河(毕竟河水是天险),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这时也动摇起来,下令先住在南城。寇准急了,对真宗说:“敌兵近在眼前,战场形势变化多端,您不过河,怎么能鼓舞我军的士气?又怎么能打败敌军呢?现在我们的几路大军都已经按照计划进入了预定的战斗位置,陛下您不要再犹豫了。”但一人难敌众口,在那些惧战大臣的七嘴八舌下,真宗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卫戍部队司令)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你受国家栽培这么多年,该怎么报答?”高琼说:“当然是以死报国了。”寇准主意打定,带着高琼又返回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大声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就激昂地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我们不愿南逃,我们愿意打败契丹,用行动保卫我们的家园。”到这个份上,真宗还在犹豫,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暗示高琼召来手下将士,半是请求半是强迫地把真宗车驾带过了黄河。当皇帝的特殊标志黄龙旗在澶州北城的城楼上一出现,城下的军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声音传到几十里开外,士气受到很大鼓舞,而契丹想不到宋朝的皇帝会亲征,一时间真有点找不到北,不知下一步这仗该怎么打。

到这个份上,真宗也就听天由命了,把军事指挥大权彻底的交给了寇准。寇准当然是不负众望,取得了这场抗击战的胜利。通过这次战争,通过在寇准坚持下的皇帝亲征、宋军反击,也使辽国认识到了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易征服的,从此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景象。

 
标签: 寇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澶渊之盟后的宋真宗为什么渐渐疏远寇准?
    1004年,辽圣宗奉了萧太后大举攻打中国,深入内地。搅得人心惶骇,都想避乱。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是群臣给到的对策中除了逃只金陵,就是躲避到成都。当轮到宰相寇准发言时,寇准道:臣要把献策避地的人先杀了,把他的血衅了鼓,然后北伐!陛下若
  • 解析 寇准背靴显才智 王旦与寇准的不同之处
    寇准背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他才智过人,是一位生性耿直的好官员。寇准十几岁便考取进士进朝为官,深受皇帝与百姓的赞赏。年轻的时候官路还算平顺,步步高升。但是到了中年之后,随着官职的不断提升却一再遭受奸人所害,曾经两次任相国,但晚年被贬死于异
    12-24 寇准
  • 古代法制故事 看寇准如何用一盆清水断案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
    12-23 寇准
  • 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品质清廉吗?寇准是怎样一个人?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
    12-16 寇准
  • 揭秘:只因为官忠直一代名臣寇准最后客死异乡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忠臣们为辅助君王恪尽职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们往往命运多舛。本文述说了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们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
    12-07 寇准名臣
  • 野史寇准为何会被百姓演绎成简朴的清官
    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场的:“头戴的纱帽翅,可能年头太多了,又旧又破,有一个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而寇老
    12-01 寇准
  • 北宋寇准的另一面 常在皇帝面前说同僚坏话
    北宋王旦以雅量著称,特别有一种大度能容的“宰相风度”,他总是对己严,待人宽,时时把别人放在内心最重的位置,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在历史上,王旦不仅为我们树立了为官的标杆,更展现了一种为人的境界。王旦当上了宰相,亲朋好友都很高兴,都觉得
  • 宋太宗好用老成官员 寇准被迫吃药扮老大爷
    宋太宗作为赵家王朝的董事长,做事喜欢亲力亲为,尤其热衷面试新员工。跟现在的用人单位喜欢年轻能干的员工不一样,这个自小在危机四伏的皇室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老爷子,坚定地秉持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观念,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极为苛刻。即便他们才高
  • 寇准只因娶了一个老婆 惹得赵光义大发雷霆?
    寇准作官不懂得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被贬谪毫不稀奇了,为立储的事情,宋太宗从地方将寇准召回,委以重任。寇准年轻气盛,因为在立储之事上有定策之功,圣眷优渥,在朝堂上风头一时无二。进入中央决策层的寇准担心自己年轻不能服众,琢磨援引同僚,在朝中增加
  • 北宋七品小官冯拯是怎样扳倒副宰相寇准的?
    北宋至道二年(996)七月,宋太宗在南郊祭祀天地。按照惯例,郊祀礼成之后,中外官员皆应加官进秩。当时的宰执包括宰相吕端,(副宰相)参知政事张洎、李昌龄、寇准。四人之中,寇准年龄最小(35岁),但是年轻有为,最得太宗宠幸。而吕端(61岁)、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