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皇帝为何74岁高龄时仍要巡幸江南?

   2020-11-0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义非同小可。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

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义非同小可。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华里。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车装船载,马拉人扛,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每次出巡,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两三千人,动用五六千匹马,四五百辆车,上千只船,需要耗费一二百万两白银。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高龄了,如此长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为什么皇帝却不辞辛劳连续南巡呢?

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解释,他下江南有四条原因:一是江浙官民诚心恭请;二是朝中百官一再建议;三是江浙人稠物丰,地位重要,应当亲自去考察民情戎政;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这些说法不过是一种官样文章,其实乾隆心中有着更重大更深层的用意。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一带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丰饶之地、工商中心、财赋重镇,是清政府的主要“粮袋子”和“钱柜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在当时,江浙交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当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仅扬州盐商每年上交的盐课银最多时达600万两。京城每年需要的400万石粮食,2/3从江浙漕运进京。如果没有江浙的巨大财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乾隆盛世景象。每次南巡,除了确保这些正常的国库收入以外,皇帝和权臣还通过摊派、赞助、买官卖官、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手段,向江浙的官员和富商捞取许多私房银。

可以说,牢牢控制江浙,充分调用当地丰厚的财力物力资源来支撑庞大的清朝帝国,是乾隆下江南的首要原因。

 
标签: 清朝 乾隆 清高宗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