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称王后没兑现“苟富贵勿相忘”:杀儿时伙伴

   2020-05-2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很多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往往不是栽在大江大浪上,而是翻船于窝里斗和自相残杀的小阴沟。历代众多农民起义中,有近二十位领袖死于谋杀或者行刺,从而导致起义失败。历朝历代,几乎鲜有农民造反能够始终如一,精诚团结,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而内讧似乎成了

很多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往往不是栽在大江大浪上,而是翻船于窝里斗和自相残杀的小阴沟。历代众多农民起义中,有近二十位领袖死于谋杀或者行刺,从而导致起义失败。

历朝历代,几乎鲜有农民造反能够始终如一,精诚团结,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而内讧似乎成了规律,始终伴随着他们盛衰兴亡的历程。许多时候,这种品行决定着农民战争的胜负以及大伙儿的命运。

中国人向来有“窝里斗”的老传统,规模之大,糟蹋人才之残酷为世之少见。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它归为民族的劣根性,没错,这又似乎正是一些国人的原罪。

讲到这里,又要提到陈胜、吴广。作为统领者,如果没有识人之明,驭人之术,就很难驾驭如此庞大而迅速崛起的军队,而且参与各种派别,各种人物就会为着各自的利益,耍阴谋、弄诡计,结果明争暗斗就会与起义相伴始终。这种秉性不是他们后天锻炼出来的,而是长在他们骨子里的。

做了张楚王的陈胜,在富贵权势面前,不复“苟富贵,勿相忘”。先是杀了来探视自己的儿时伙伴,继之用人不专,偏听滥杀,部众离心。不久,周文败于秦悍将章邯之手,秦军势如破竹,一路东进,逼近陈留。无将可用的陈胜一路溃逃,终在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建国号张楚的陈胜,在势力迅速扩大,没有思想和组织准备,也没有才干和能力准备的情况下,很快在群雄角逐中被湮没,就是必然的结局。

很遗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后的下场竟是被螃蟹夹死了。

楚汉五年帝位之争(公元前207至前202年),以项羽为首的江淮义军和以刘邦为首的山东苏北义军发生了内讧。因为以暴力持勇斗狠,在消灭共同的敌人——秦王朝之后,涉及权力的重新分配。这个时候,他们哥俩不是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协商,寻找一条合理的解决争端、共同建国的道路,而是以武力为后盾,使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以权势夺取江山社稷,崇尚的是暴力,就是一切农民造反者的最大选择和基本行为准则。对外如此,对内也是这样,上行下效,动辄以实力、阴谋说话,内讧便成了权利之争的必然规律。刘邦立国以后,铲除异姓诸王的行为,其实质也是一种内讧。新王权以嫡系为基础,向对王权构成威胁的非嫡系势力的宣战和清洗,就是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代英才最后死于非命的真正原因。

明末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仅仅49天就屁滚尿流,仓惶退出北京,一溃千里。说穿了也是变由内讧而致,其祸根是从错杀李岩时埋下的。李岩虽不是李自成心腹,但是对李自成事业有大功的远见卓识者。当年,李自成大军进入河南后,他有著名的“四劝”:一劝除暴安良,招贤纳士,收拾民心;二劝宣传教育大众,开展舆论战;三劝整顿军纪,秋毫无犯,惩治贪官污吏,安抚百姓;四劝身体力行,仗义疏财,以家财拯济灾民。这“四劝”为河南民心所向,以至河南百姓是奔着李岩去投奔李自成的。李岩平时深谋远虑,不贪财势,特行卓立,遂为贪腐的新贵牛金星等嫉恨。

史书载:“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又独于士大夫无所考掠,金星等大忌之。定州之败(公元1644年4月25日大军退出北京,再败于真定,三败于定州),河南州县多反正,自成招诸将议,岩请率兵往。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人下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者(当时迷信预言的谶语,‘十八子’李姓公子也,当得天下。这就是李自成猜忌李岩,必欲杀之的原因)?”“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群贼解体”。

李岩之死,决定了李自成大军最后的命运。因为河南民众是奔着李岩来参加起义的,现在李岩死了,宋献策出走,刘宗敏留居河南,郝摇旗离队,大军一哄而散。杀害李岩这样杰出的人物,一位对起义造反作过重大贡献并可能作出更大贡献的人才,竟被自己的同伴摧残了。其实质是起义军内部,两种思想文化势力的内讧。原始造反派和极端利己者,以暴力剥夺了远见派的发言权,封杀了他们正确建议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事业准备了棺材。

捻军中的叛变投敌事件不断发生,与其他农民起义武装相比,是颇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例如:六安、霍丘和凤阳府县两城,均因有叛徒内应而相继丢失;当僧格林沁军进攻雉河集时,竟有一批捻首率部投降,使捻军的力量大为削弱,淮北地区很快被清军占领;捻军主要首领张乐行、任化邦均死于叛徒之手。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捻军的成分比较复杂,为数不少的游民无产者不断涌进队伍中来,甚至一些中小地主也“纠众而捻”。这些没有多少政治主张的人在清军剿抚兼施下,很容易被收买。另一方面,主要首领张乐行本人就曾受过清朝官方“招安”,虽然后来坚持斗争到底,但由于本身的污点,必然影响其理直气壮地与投降倾向作斗争。还有就是一些主要首领用人不当,不懂得纯洁和巩固部队内部的重要性。

历代起义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不是主要取决于领导人的私德,而是要看他的政治能力,而政治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选才的眼力,另一个是制度的创新力。必须善于用人选将,擦亮眼睛,随时注意清除混入革命队伍中的“蛀虫”。当然,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很难做到的。

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再三祭出“窝里斗”这个中式政治语言的丰富内涵。

说到底,农民造反所依仗的不是先进的思想文化、远见卓识、谋略雄才和起义中必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创造这些物质的科学技术,而是依仗原始暴力。崇尚暴力的丛林规则,所以对内对外,涉及权利之争或遇到思想观点分歧,往往也侧重以暴力来最终解决问题。流血的内讧便成了造反由胜到衰,最终失败和变质的内因。

南宋初年,在东起岳阳,西到枝江,北达公安,南至长沙的广阔大地上,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钟相、杨么起义。宋高宗多次派出官军去征讨平息,基本上是无功而返。几攻不下,原因在于起义军能够“春夏则耕耘,秋冬水落,则收粮于湖寨,载老小于泊中,而尽驱其众四出作战,官军陆攻则入湖,水攻则登岸”,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他们有两个“撒手锏”:一是实行兵农相兼的预备役制度,可以花小成本,办大事情;二是水上游击战玩得如炉火纯青。钟相、杨么的这种战略战术类似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的确,施耐庵笔下的原形就是出于这支起义军,并非宋江部队所为。至于施老夫子故意去“移花接木”,大概是为了小说有看点吧!后来,朝廷派了岳飞来征剿,这个“民族英雄”杀起同胞来也真是有一套的,一是缩小包围圈,二是派间谍去分解瓦解。果真,起义军将领陈弢禁不住高官厚禄的引诱而发动了内变,归顺了岳大将军,起义军被瞬间攻破,水上游击队失去了优势,杨么投湖自杀未遂。其部将黄诚为了获得通过招安当大官的机会,竟不顾多年的兄弟情谊,将老领导杨么一刀砍死,割下首级,到岳飞那里表功去了,持续了6年的起义就这样熄火了。

可见,人性中是包含野性的。也许,野性是人类的胎记,并且在农民起义军身上,这块胎记显得更突出些。正是这种劣根性难除才使他们内部恶斗不止。

也许,这些农民起义的头领们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因这样那样的失误而悔恨,或因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羞耻,那么他们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与人斗!

 
标签: 陈胜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陈胜是哪个朝代皇帝 陈胜具体是哪个朝代皇帝
    陈胜是哪个朝代皇帝 陈胜具体是哪个朝代皇帝
    1、陈胜是张楚政权时期的王,不是皇帝。2、陈胜,字涉,故又称陈涉,阳城人,早年为人佣耕。3、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4、陈胜曾说过“燕
  • 陈胜吴广是哪个朝代 陈胜吴广属于哪个朝代
    陈胜吴广是哪个朝代 陈胜吴广属于哪个朝代
    1、陈胜、吴广是秦朝的。秦二世元年,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2、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
  • 解析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都有什么策略?
    陈胜吴广起义策略虽然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但强大的秦王朝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千世万世的延续下去;在秦统一之后十几年时间便走向了灭亡。秦末是一个农民起义频发的时代,最早起义的是陈胜吴广。陈胜吴广都是农民出身,为什么能够做出如此轰轰烈烈的大事呢
    12-27 吴广陈胜
  • 陈胜吴广起义地点在哪里 陈胜吴广起义时间
    说起陈胜吴广起义,大家可能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也叫大泽乡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那么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在哪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场浩大
    12-16 吴广陈胜
  • 历史上为什么陈胜称王而吴广不称王?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了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斩首。陈胜、吴广于是
    12-02 吴广陈胜
  • 历史秦朝灭亡之后其实还存在陈胜的楚朝
    秦朝之后,能否有个楚朝中国前史朝代是这样排序的: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这是咱们从小就背熟了的。其实,秦之后,汉之前,应该是有一个"楚朝"的,仅仅大家一向没有供认它的存在。咱们看一下秦消亡到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的大致进程:秦二世元年
    12-02 秦朝陈胜
  • 陈胜吴广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真是假
    《史记 陈涉世家》的章节,里面有一句话:“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堪称是大泽乡的起义口号。小编曾也被这样的口号感动了一番,认为这是被压迫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一次农民起义(小编的课本里该就是这么定义的吧)。然而,
    11-26 吴广陈胜
  • 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为何迅速面临着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时间说到秦末历史,大家想到的第一个事件就会是陈胜吴广起义,众所周知陈胜吴广起义也叫大泽乡起义是秦末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那么陈
    11-15 吴广陈胜
  • 陈胜是哪里的人 陈胜为什么会被拥立为王
    司马迁对《太史公自序》里是这样给陈胜历史定位的:“桀纣失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虽然很对人对陈胜的评价不高,而多持否定的态度,但是太史公对陈胜的评价很高。整个
    11-09 陈胜
  • 陈胜与吴广为何要起义?成圣与吴广起义概括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陈胜、吴广起义中国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
    11-06 吴广陈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