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是如何过重阳节的?

   2020-02-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的产生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朝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期,老百姓人身自由有了很大的改观,节日开始走下了祭坛,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百姓狂欢的载体。《水浒传》在真实生动地对宋江起义作全面艺术再现的同时,还

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的产生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朝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期,老百姓人身自由有了很大的改观,节日开始走下了祭坛,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百姓狂欢的载体。

《水浒传》在真实生动地对宋江起义作全面艺术再现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市井百态、风俗习惯做了形象的描写。特别是宋朝的市民阶层做了细致的刻画。《水浒传》中就有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身影。节日成了推进情节发展的一个推进器。重阳节是梁山好汉聚齐后的第一个大节日,宋江借过节的欢喜气氛,把深思熟虑的招安大计搬上桌面,探出了山寨中招安和反招安的势力范围,对反招安派的干将区别对待,统一思想,为顺利招安奠定了基础。这一手类似赵高的“指鹿为马”。

《水浒传》在反应招安和反招安的斗争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重阳节的民俗风情,其中第七十一回写重阳节菊花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此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笑语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已露端倪,是丰收之后祭飨天帝、祭祖的节日,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至宋代重阳习俗更为隆重,周密《武林旧事》卷三“重九”:“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梁山好汉虽处主流秩序之外,仍举行重阳节菊花会,可见对这一节日的重视。从中也可以窥探出宋朝重阳节的一些民俗。

一是赏菊。梁山上安排菊花会,以菊花布置了忠义堂,突出了菊花会的主题,要求全体头领都要出席。重阳节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的诗句,抒发了宋人品菊饮酒的乐趣。唐朝赏菊就已成气候,孟浩然在《过故人在》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道出人们念念不忘的是重阳节到来时要回来赏菊的心情。刘禹锡的“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唱出了诗人心中的激情与期待。当然还有被宋江笑话的黄巢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仅描写了菊花开放在重阳节,而且展现出黄巢立志推翻唐王朝的雄心和自信。这是封建文人不可逾越的境界!

二是头上戴菊花。宋江当场所作的《满江红》中写道:“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知,如果不是出席菊花会的众头领,每人都在鬓边插上了菊花,至少宋江本人是插了菊花的。重阳节头戴菊花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宋代盛行。书中记载林冲、徐宁等上层人士都有戴花的习惯。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戴菊花可以避难消灾。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三是喝菊花酒。宋朝重阳节已经不再是单纯祭祖的节日了,增加了美食佳酿的内容。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梦梁录》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旨在驱秽逐恶,延年益寿,所以“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饮宴”。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

赏菊花,饮菊花酒,梁山好汉排座次后度过了一个轻松快乐的重阳节。再加上“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以及马麟又吹箫又唱曲,燕青弹筝,为菊花会助兴,使菊花更是热闹。

在这个看似祥和和谐的赏菊大会,却孕育了危机的到来。随着梁山的壮大,对梁山未来的出路产生了矛盾。

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曲。道是: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梁山上的歌唱家“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乌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菊花会实际上是宋江对黄巢的一个崇拜的映像的折射,把自己的野心暴露给了大家,也把招安的矛盾显现出来,造成了招安的不彻底,葬送了梁山事业 ,也间接破坏了宋朝美好生活。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之日为什么选在重阳节?
    唐睿宗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九,武则天废唐睿宗李旦,自己改名武瞾,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那么,武则天为何在一千三百二十年前
  • 宋朝人如何过重阳节 放假、登高、戴花、吃糕
    放假小学生戴大蒜出门, 用竹竿绑大葱捅窗户纸咱们现代人过重阳节是不放假的,可是这个节日在宋朝却属于法定假期。北宋初年,宋太祖颁布诏令:“除旧制给假外,每月旬假、上巳、社日、重午、重阳,并休务一日。”(《文献统考》卷107)当时重阳节只放一天
  • 武则天为何选在重阳节登基?
    武则天为了成为皇帝也是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在女皇之日即将来到时,武则天选了一个特别的登记日期,就是重阳节。武则天为何选在这天登基,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唐睿宗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九,武则天废唐睿宗李旦,自己改名武瞾,登基称帝。改国号
  • 武则天登基之日为何选在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但是武则天却取这天作为登基之日,
  • 重阳节的旧俗吃糕喝酒现在还保留着吗?
    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戴茱萸……这一系列重阳节特有习俗,描绘出秋日一幅亮丽的风景画。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昨天,是传统的重阳佳节,民俗学者王娟介绍,古代,这个节日又叫“菊花节”,“很多习俗都是围绕菊花展开的,比如搭建菊花山、灯下赏菊等。古代各
    10-20
  • 让重阳节民间流传的背后惨案
    重阳节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传统节日。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其主要活动范围是祭祀天帝、祖先以感谢他们对农民收成的庇护。但这种祭祀活动往往只是官方的,其真正变成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还得从西汉时期的一件宫廷大案说起……重阳节的源头,虽然可追溯到先
    10-08
  • 重阳节起缘于一起后妃争宠惊天惨案 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又称“踏秋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古至今,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的源头,虽然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但是,当时只是将九月九日作为庆祝秋季农作物丰收的活动。据《吕
  • 武则天为什么选在重阳节那天登基?
    武则天为了成为皇帝也是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在女皇之日即将来到时,武则天选了一个特别的登记日期,就是重阳节。武则天为何选在这天登基,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唐睿宗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九,武则天废唐睿宗李旦,自己改名武瞾,登基称帝。改国号
  • 重阳节起缘于刘邦后宫争宠的惊天惨案
    戚夫人的贴身侍女贾氏被逐出皇宫后,嫁与一位贫民为妻。于是,贾氏便把皇宫中重阳日的活动项目带到了民间。到了九月九日,贾氏不仅自己在家中佩戴茱萸、做重阳寿糕、饮菊花酒,还对周围的百姓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
    08-01 刘邦争宠
  • 重阳节竟起缘于一起后妃争宠的惊天惨案
    农历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踏秋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从古至今,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的源头,虽然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但是,当时只是将九月九日作为
点击排行